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得体与仇富情绪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9292

积分

风云使者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最爱沙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0:07: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得体与仇富情绪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时间: 2013-03-30 12:35   作者:秋风
汉光武帝本身就是儒生,复国之初,大力崇奉儒家。故东汉历代皇帝都接受过很好的经学教育,对孔子十分崇敬。


今日中国,精英与大众的情绪性对立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具体表现,在大众方面是所谓“仇富”,在精英方面则是恐惧“民粹”,很多人将富人之移民也归咎于民粹情绪。更有人进一步说,仇富乃是中国传统,均富乃是国人心底的理想。要说后者是几十年来的传统,也许还差不多,但真正的传统中国,可没有这回事。
  吾友深圳许石林先生近日在微博上这样说:昔士夫之家,有累世簪缨者,父子叔侄兄弟接踵为官,如一门数相、两代数进士,满床牙笏,钟鸣鼎食,自荣自尊,朝廷亦彰之为楷模,而天下莫不颂扬之,未有羡慕忌妒而生恨,以至切齿痛诋者。何也?得之有道,进之亦宜也。
  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并给他举了两个例子:孔子之后,一直到曹魏时代的孔融,六百年间,孔门累世公卿,尽享荣华富贵,而天下士庶皆仰之尊之,何也?以经传家,进退有道。从汉初传《尚书》之伏生,到汉献帝之伏后,四百年间,伏门将相公卿数十位,而天下共尊仰之,何也?以学传家,进退有道。
  因为谈到了孔门,有朋友引用了《汉书·儒林列传》所记之故事:
  元和二年春,[东汉章]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讲论。[孔]僖因自陈谢。帝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
  汉光武帝本身就是儒生,复国之初,大力崇奉儒家。故东汉历代皇帝都接受过很好的经学教育,对孔子十分崇敬。汉章帝到东方巡视,返京途中,隆重参拜孔子与七十二弟子。同时,召见孔家子弟,其中包括孔僖,他是孔子第十九代孙。章帝毕竟是皇帝,禁不住有点骄傲:“今天我亲自召见你们孔家族人,你们是不是感到十分荣耀啊?”孔僖回答说:“凡是圣明的君主,都会尊师贵道。今日陛下屈尊来到我家,说明陛下您有尊崇先师之诚意,您的德行因此而为天下人所知。至于本族,则不敢说有什么荣耀。”章帝大笑说:“不是圣人之后,怎么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确实,孔僖之回答十分得体。皇帝光临,当然是本族之荣耀。但是,身为士君子,孔僖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因此,他巧妙地转换了角度,并给皇帝施加了一个义务,那就是崇奉孔子。现在,皇帝履行了这个义务,当然值得赞美。孔僖颂扬了皇帝,却丝毫没有失去自己的尊严,反而增添了本族的尊严。
  孔僖之回答,何以得体?皆因经学、儒学之熏陶。自孔子之后,孔家以学传家,比如,自西汉的孔安国以下,世代传授古文《尚书》《毛诗》。诗者,温柔敦厚也。诗教的功能就是陶冶人的性情,化成从容正大之气质。知道自己的尊严,也知道尊重别人。如此,则待人接物无不从容得体,自己不谗不媚,对方则如沐春风。  对这样的富贵人家,包括皇帝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尊敬。在中国传统社会,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但又能克己为仁,致力于追求温良恭俭让之德。由此,他们在与各种等级的人交往、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谨守本分,行为得体,从而成为社会的楷模。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他们以身作则,风化天下,由近及远,改良社会风俗。这样,他们享有富贵,但他们也凭着自己的富贵回报社会,塑造了良好社会秩序,造福于供养他们的庶民。庶民当然不会仇富仇贵。因此,这个时代的贫富差距不算小,但并没有民粹主义。
  再来看当代中国之精英,或者说富人、贵人,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得体。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重的意思是庄重,庄重的前提是得体。既然身为富贵人,就当行为庄重,而不能像地痞流氓那样无赖,也不能像文艺青年那样轻浮。不得体、不庄重,就没有富贵者之威仪,也就不能被人看重、被人尊重。今天,在论坛上、微博上,流传着各种富贵阶层的笑话。这样的富贵阶层不能给社会提供公共品,即不能塑造良好风俗,反而损害人们对秩序的认同。
  当今富贵阶层何以“不重”,紧接着不重则不威句,孔子又说“学则不固”。固就是蔽塞,就是愚昧,而自以为是。当今精英、富贵阶层的心智特征就是蔽塞、愚昧而自以为是。为什么?因为不学。为什么这样说?他们普遍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博士也一大堆。然而,当代中国教育弊端重重,最为严重者就是只学工程技术,而不学“文”,不读经典。因而,青少年受教育一二十年,背诵知识一大堆,却完全没有学习如何做人,没有体认君子之道,因而也就不知何谓体面、何谓体统。事实上,常见的情形是,接受这种教育者反而不如不识字的农民更为得体。这样的富贵阶层,不仅无力维持社会秩序,自己反而充满焦虑感、恐惧感,而忙着逃走。逃走本身又是最不得体的行为——你从这个国家获得了富贵,而完全不准备承担责任,这就是小人,子曰:“小人喻于利。”  富贵阶层要获得安全感,当从得体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5-2-24 05:12 , Processed in 0.0746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