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 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改革 一年多来 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交易7375项 总金额1422亿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完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体制和机制,五位一体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发展环境、防控廉政风险、深化源头防腐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一年多来,我市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节约政府开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4年4月底,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共实施各类交易项目7375个,总交易金额1422亿元,其中建设工程项目2712个,招标预算控制价589亿元,中标价544亿元,节约资金45亿元;政府采购项目4242个,预算金额17亿元,采购金额15亿元,节约资金2亿元;国有建设用地390宗达成交易,面积21589亩,成交金额862亿元。
推行“一委、两办、一中心”
公共资源集中交易
“公共资源配置领域资金往来大、利益关联度高,是群众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点。”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按照“政府主导、管办分离,集中交易、规范运行,部门监管、行政监察”的原则,果断推行“一委、两办、一中心”的决策、监管、执行三分离工作机制。这种架构实现了决策权、监管权、执行权相互分离、互为监督。
“我市将公共资源交易的操作权从相关行政部门剥离出来,将原来分散设立的市建设工程项目交易服务中心、市政府采购服务中心、市土地矿权交易中心(市土地拍卖中心)、市户外广告拍卖中心整合,建立统一平台——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构建起‘统一进场交易、统一信息发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现场监控、统一开标评标’的体制机制。”相关负责人说,这样从根本上厘清了行政主管部门和具体操作部门的职能边界,有效防止行政权力过多干预市场交易,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同时,我市在加强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指导二、三圈层的14个区(市)县按照“一委、两办、一中心”的模式,分别成立了区(市)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通过统一整合,彻底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从源头预防了腐败,极大地促进了廉政建设。
以制度为基础
有序规范运行
为从源头上破解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存在的中介不中、专家不公、企业不诚、监管不严、查处不力等问题,在启动公共资源配置改革伊始,我市就把建章立制作为重中之重,对交易过程中“易做手脚”、可能“暗藏猫腻”的关键环节,不断升级制度“盾牌”,扎牢制度的权力笼子。“按照资产、资源、货物、工程、服务五类交易项目,分门别类制定工作方案、目录确定、交易规则、信息发布、开标评标、业务服务、结果履行等规范流程,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做到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有序,促进和保障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公开、机会公平、结果公正。”相关负责人表示,用制度的钢索铁线,织就不易腐败和不能腐败的“制度大网”,为交易项目质量安全和资金物资安全、为干部廉洁重建构筑起保护的屏障。同时,不断总结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经验教训,及时修订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的配套制度,切实增强制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动态调整
5大类39项项目进场交易
“交易目录是公共资源进场交易的主要依据。”相关负责人说,一方面,及时督导项目进场交易,由市公管办、市公监办、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牵头,督促协调涉及资源权运行的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全面梳理本单位所拥有或者管理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制定《成都市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凡纳入目录进行市场化配置的公共资源项目,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交易。另一方面,加强交易目录动态管理,制定《成都市市级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动态管理办法》,要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清理尚未纳入目录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按照“应进必进”的要求,及时上报需新增的公共资源项目,不断补充完善交易目录。对因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原因确需进行调整、删减的项目,在依据充分、程序规范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调整、删减。截至上月底,已有5大类39项公共资源项目进场交易。
此外,我市通过建立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纵向到底不漏环节的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纵横联动、不留空当的监管格局,从源头上筑起了一道道防腐大堤,为实现公共资源配置优质高效和干部行为规范廉洁设置了“双保险”。
本报记者 王伶雅
http://www.cdrb.com.cn/html/2014-06/04/content_2059469.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