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小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6个民族,56种图腾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1#
发表于 2005-12-16 13:42:06 |只看该作者

毛南族

maonan zu
   
    Ma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71968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及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  

    使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由于长期和汉族、壮族人交往,所以绝大多数毛南族人都通汉语和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毛南族人信仰道教。
   
    传说毛南族的祖先是元明两代从山东、湖南、福建等地迁到广西的。早在11世纪汉文典籍中就出现了毛难的称呼,是沿用地名而约定俗成的族名,先后还有“茆滩”、“茅滩”、“茅难”、“冒南”等称谓。毛南族人自称为“阿南”,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定族名为毛难,1986年6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为毛南族。毛南族人勇敢顽强、不畏艰辛、富于进取,不论生活的多么艰难,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学校学习,因此其教育和文化水平都较高,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毛南族地区有三宝: 甜薯、菜牛、花竹帽。毛南族人已有500多年饲养菜牛的历史,有“菜牛之乡”的美称。此外毛南族人还善长竹编、石雕、木雕等工艺制作。

20041229506936_1102768756_hsexxv9bbvzn.jpg (65.37 MB, 下载次数: 137)

20041229506936_1102768756_hsexxv9bbvzn.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2#
发表于 2005-12-16 13:42:53 |只看该作者

苗 族

miao zu
   
    Mi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7398035人。

    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聚居区,也有小的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

    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史籍中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传说中与黄帝、炎帝有合有战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等。自汉以来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东、黔东一带,由于战争、饥馑、疾病以及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他们不断迁徙,造成了苗族人分布广泛,方言、服饰、头饰、习俗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苗族人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油桐、油菜等经济作物和田七、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200412295029205_1102769081_ueblyg2znjc9.jpg (69.66 MB, 下载次数: 132)

200412295029205_1102769081_ueblyg2znjc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3#
发表于 2005-12-16 13:43:31 |只看该作者

蒙古族

menggu zu
   
    Mengol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4806849人。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他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

    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中国蒙古语有3个方言,即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卫拉特方言。 使用蒙古文。13世纪初由回鹘字母创制了蒙古文字,经多次改革,成为今天规范的蒙古文。
   
    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各部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还不断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扩大其疆域。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412295022624_1102769068_8tqsme4omlhi.jpg (65.91 MB, 下载次数: 139)

200412295022624_1102769068_8tqsme4omlhi.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4#
发表于 2005-12-16 13:44:21 |只看该作者

仫佬族

mulao zu
   
    Mulam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59328人。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县市,与汉、壮、苗、瑶、侗、毛南、水等族人杂居。  

    使用仫佬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仫佬语与毛南语、侗语、水语相当接近。大多数人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历来以汉文为交际工具。
   
    仫佬族人多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佛教。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仫佬。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己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支柱。

200412295343432_1102769403_gl8xjj9s9waj.jpg (68.47 MB, 下载次数: 132)

200412295343432_1102769403_gl8xjj9s9waj.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5#
发表于 2005-12-16 13:44:52 |只看该作者

纳西族

naxi zu
   
    Nax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78009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西藏的茫康县也有分布。  

    使用纳西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由于与汉族交往密切,因此大多数人会讲汉语。

    过去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是表意的象形文字,叫东巴文,一种是表音的音节文字,叫哥巴文。1957年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形式为基础的纳西拼音文字方案。
   
    过去纳西族人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道教或基督教。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200412295037858_1102769094_wa2epazmchoz.jpg (66.02 MB, 下载次数: 127)

200412295037858_1102769094_wa2epazmchoz.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6#
发表于 2005-12-16 13:45:40 |只看该作者

怒 族

nu zu
   
    Nu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7123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碧江、福贡、贡山三县,附近的兰坪、维西有几处怒族的聚居点。   

    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语支未定。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以致不能互相通话。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大都使用汉文。

    怒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部分人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怒族是生活在怒江、澜沧江两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两个不同的来源。住在福贡、贡山一带的怒族人是那一地区最早的土著,他们自称“阿怒”、“阿龙”; 住在碧江、泸水一带的怒族人则是从丽江、剑川以东陆续迁徙而来的,他们自称为“怒苏”,与生活在大小凉山的彝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这两部分人相互融合,在怒江区域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过去汹涌奔腾的怒江阻隔了怒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他们靠溜索和独木舟过江,十分危险,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和不平衡。20世纪中叶,还有一部分地区的怒族人仍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近几十年来,一座座钢索大桥跨越滚滚的怒江,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打开了山封江锁的怒江地区,怒族人民已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200412295057283_1102769129_9vsehjnfmlnw.jpg (69.31 MB, 下载次数: 129)

200412295057283_1102769129_9vsehjnfmlnw.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7#
发表于 2005-12-16 13:46:21 |只看该作者

普米族

pumi zu
   
    Pum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9657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使用普米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羌语支。有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其间差别很大。普米族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行不广。现通用汉文。

    普米族人大多数信仰多神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还有少数人信仰喇嘛教和道教。
   
    普米族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各有其自称,云南省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宁蒗町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意思都是“白人”。汉文史籍上称其为西番或巴苴。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人原来居住在青藏高原,是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在公元7世纪前他们迁徙到今四川西南部地区,是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并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密切来往。元朝时,普米族的一支随蒙古军队进入云南省的滇西地区,并在那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普米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由于9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加之生产方式落后,所以生产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88年建立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后,各方面都取得极大发展。

20041229514492_1102768775_hbulada9mlyq.jpg (63.79 MB, 下载次数: 117)

20041229514492_1102768775_hbulada9mlyq.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8#
发表于 2005-12-16 13:46:55 |只看该作者

羌 族

qiang zu
   
    Q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98252人。

    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少数人与汉、藏、回等民族人杂居。   

    使用羌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分5种土语。大多数羌族人通汉语。羌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使用汉字。
   
    过去羌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玉米、大豆为主。羌族人生活的地区峰峦重叠、河川纵横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主要产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的民族焕发了青春,羌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和其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利水电的发展最为突出,他们生活的山区小型水电站可说是星罗棋布。

200412295145219_1102769232_alq3x0urhvdm.jpg (67.14 MB, 下载次数: 120)

200412295145219_1102769232_alq3x0urhvdm.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39#
发表于 2005-12-16 13:47:33 |只看该作者

撒拉族

sala zu
   
    Salar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87697人。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及其附近地区。少数人散居于青海、甘肃、新疆等地,与汉、藏、回、维、哈等族人居住在一起。   

    使用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大多数人通晓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撒拉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撒拉族的先民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撒马尔罕经过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在循化地区。在他们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周围的汉、藏、回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本民族自称为“撒拉尔”。汉文史籍称他们为“撒刺儿”、“沙喇族”、“撒拉回”等,是其自称的不同音译。撒拉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1980年又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有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他们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努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得到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20041229515478_1102768794_nhsbpfjc8ebc.jpg (67.65 MB, 下载次数: 115)

20041229515478_1102768794_nhsbpfjc8eb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0

积分

精灵王

40#
发表于 2005-12-16 13:48:23 |只看该作者

畲 族

she zu
   
    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630378人。
   
    主要聚居于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处和福建、浙江两省交界处。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   
   
    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有两种方言。本民族内用畲语,与外界交往使用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
   
    畲族人崇拜祖先。
   
    畲族是一个生活在中国东南部崇山峻岭中的古老纯朴的少数民族,早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畲族先民就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繁衍生息。那时他们被称为“蛮”、“蛮僚”、 “峒蛮”等,到南宋时才开始称其为畲民。“畲”的意思是“刀耕火种” ,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大概是由于他们还在以落后的方式劳作。元代以后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经常出现在史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畲族。生活在各地的畲族人都说他们的发源地是广东省潮州凤凰山。畲族人多是小聚居,并和周围的汉族人交错杂处,甚至有的和汉族人居住在一个村子里。畲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除广种水稻外,还种植茶树、甘蔗、苎麻等经济作物。畲族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和汉族一样,畲家山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200412295423961_1102769477_d0ohwbkz1exi.jpg (64.6 MB, 下载次数: 119)

200412295423961_1102769477_d0ohwbkz1exi.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5-17 11:24 , Processed in 0.06412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