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6-12-1
- 最后登录
- 2018-3-8
- 阅读权限
- 1
- 积分
- 407949
- 精华
- 9
- 帖子
- 687
|
3,1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颜渊12.5』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敬业不出差错,对人恭敬有礼,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评析】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想今天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可能都是来自武打小说,以为这是一句江湖行话,却原来是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已经流传了两千几百年。基督教文化是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来区分人群,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是根据财产多少区分人群,儒家文化却根据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区分人群。我不在这里做一个是非辨别,不说哪种划分最好、最科学,而只说前两种划分是相对封闭、绝对化的,后一种划分是相对开放、相对进化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依然坚持前两种划分方式来区分人群,只会造成人类的对立和争斗,如果能坚持后一种儒家思想的划分方式来区分人群,那么将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和谐和快乐。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在今天这个全球一体化时代的,一个跨国企业里面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各种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人共同工作,共同生活,已经不再陌生。如果在企业中根据不同宗教信仰来划分人群,或者根据职工的收入高低来划分人群,都是愚昧的,不可取的,都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矛盾和分裂。相反,不管什么宗教信仰,不管你的工资高低,只要你能像《论语》中所说的“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就都是兄弟,这才能赢得企业最大的和谐,才能最大程度地形成企业的凝聚力。
“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只是《论语》中提出的一个可以让四海之内的人皆成为兄弟的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在今天是否依然可行,是否可以再加上其他的时代因素,这些都是可以再思考的问题,但是将是否可以让所有的人成为兄弟的着眼点放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工作态度上这一点,无疑是绝对正确的。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来说,让所有的人成为兄弟的说法可能有点俗气,也可能有点让企业变成家族化的味道,这些可以再斟酌。我们不妨用一个更加规范的词语,让所有的员工都成为亲如一家的企业人。当一个企业的所有成员,都自觉成为亲如一家的企业人,彼此都像好兄弟一样和谐相处,有效配合,自然能极大地减少企业的内耗,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率。
“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核心意思,就是要以善意和敬意礼貌待人,友好待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在任何地方都是受欢迎的。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来说,仅仅让自己或让部下在本企业内都做到这一点,显然依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本企业所有的员工在对待客户和一切与企业有关系的人群时,都能做到这一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小人物遇到大人物,级别低的人遇到级别高的人,是要回避的。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古代的官人出巡的时候,前面有人高举“回避”的大招牌在前面驱赶人群。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一个强调人权和平等的今天,强调的是亲民、友好,不再强调回避,相反,那种回避的做法,反而被看成是冷淡或不友好。
在许多外资企业,他们训练所有的职工在厂区遇到来访者时,不管这来访者是客户,还是合作者,还是非业务往来关系的一般来访客,甚至是来推销产品的业务员,也不管你是在工作状态还是在休息状态,都要友好地微笑地说声“你好!”,就像有客人来你家里作客一样,这样简单的一声你好,会让客人感受到你的善意敬意和亲切,尤其是对于一个第一次来访的陌生客,会感到特别的温馨。
在要求企业的所有职工对外来人员如此友好的同时,也要求本企业的职工,在每天早晨上班,晚上下班前,在彼此相遇、相分手时,都大声地说你好和再见。一个企业能否让所有的职工都自觉养成这样的良好的文明习惯,关键在于这个企业的管理者本身能否做到这一点。只有管理者自己首先做到了,然后才可能指导培训部下也做到。
所以观察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有时候不需要听管理者长篇大论的报告,只要到这个企业去简短地走走看看,也能从一些细节上看出这个企业大概的管理层次。当然,是否有人向你友好地打招呼只是“走走看看”观察企业的细节之一,还有许多其他的细节可以观察,这一点,本文随后再逐一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