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dzcdz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半部论语学管理(转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1#
发表于 2007-9-21 14:09:16 |只看该作者
2,14,吾不试,故艺
  
  【原文】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9.7』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我不被任用,所以才精通了各种技艺’。”
  
  【评析】
  
  在整本《论语》中,对于孔子的话,通常都用“子曰”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唯独这一句,是间接通过子牢的口来转达孔子的话。是因为《论语》的编者不赞同孔子这句话的观点?还是对孔子是否说过这句话表示怀疑?同样,这句话究竟是表达了孔子对“任用”与“技艺”之间关系的观点?还是一句自嘲式的调侃幽默?我们也不得而知。毕竟,我们都知道孔子曾经周游列国谋求被任用而不得,他如此幽默一下,也不难理解。
  
  不管孔子的原意究竟怎样,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却不得不透彻思考“任用”与“提高管理水平”之间的关系,因为在现实管理中,“任用”与“提高管理水平”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两种情况,企业如果能推行任人唯贤的实力竞争机制,那么“任用”就能极大地促进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因为不提高,就可能在这种机制中被淘汰出局。相反,如果企业实施的是任人唯亲的管理,那么“任用”不但不能促进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反而会扼杀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的热情,因为一个没有能力的管理者被提拔或被任用,等于是向所有的其他管理者暗示:在这样的企业,有没有管理水平并不是最重要的。
  
  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学习提高了管理水平之后再寻找竞争管理岗位,一种是等到有机会踏上管理岗位之后再去学习提高管理水平。我个人是主张不管在怎样的企业里面,作为管理者自己都应该先学习提高了管理能力再去争取和竞选管理岗位。因为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每个人的真才实学都是有一定的市场价格的,即便你学习掌握了很高的管理水平你现在的企业不聘用你担当管理工作也没有关系,你随时可以通过市场行为去寻找可以发挥你的管理才华的企业。
  
  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不是孔子的时代,不再需要像孔子当年那样赶着马车去寻找被任用的机会,我们今天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寻找可以发挥才华的机会。
  
  作为一个总经理更要深刻认识到“任用”与提高管理水平的密切关系:如果你真心希望提高部下的管理水平,就一定要坚持任人唯贤。否则,不管你怎样要求部下提高管理水平,可能都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你还要善于利用“任用”这一方式,来激励全体部下提高管理水平,有的时候,提拔一个人可以激励全企业的人,包括全体管理者和全体工人。
  
  也许总经理会担心:我把部门经理都培养成能担当总经理的水平,我自己怎么办?管理者水平提高后企业无法提供足够的管理职位怎么办?一个相对优秀的管理者原来会稳定地在本企业长期干下去,可是在提高了管理能力之后反而跳槽去了其他企业怎么办?
  
  实事求是地说,这三种可能性都存在。我的回答是:明明知道存在这三种可能性也依然能不遗余力地培养和提高部下的管理水平才能真正算是一个成熟的职业管理者。因为他懂得,在市场经济时代,总经理并不是终身制,随时面临各种竞争,也随时面临淘汰出局。他的竞争对手不只来自部下,还来自社会,因此即使你不去培养提高部下的管理能力,依然面临各种竞争者。更何况,你的部下绝对不会因为你不去培养他,他自己就不提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个善于培养提高部下管理能力的总经理肯定要比不善于或不肯培养部下的总经理更有竞争力。
  
  其次,管理职位不够,并不是坏事,管理职位上的管理者普遍力不从心才是坏事。管理职位不够,可以增加在岗管理者的危机意识,他做得不好,随时可能被替换。最危险的是,总经理被个别部门经理所胁迫:我做得不好你能把我怎么办?我如果不干了企业的运作立刻受到致命干扰。所以总经理明明知道他不是合格的部门经理也不得不迁就他。
  
  至于有部分优秀管理人员因为长期得不到期待的管理岗位而离开本企业去了其他企业,这对本企业也是有益无害的。因为不是企业需要的管理人才流失,而是企业多余的管理人才流出,这两者是有着本质不同的。更何况,这也是本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不但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产品,还为社会提供了优秀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本企业的美誉度有着巨大的正面作用。更能激发本企业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的积极性了,这样,总经理就可以无比自豪又无比自信地对部下宣称:只要你们提高了管理水平,即使不在本企业得到理想的管理职位,也可以从其他企业得到理想的管理职位。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2#
发表于 2007-9-21 14:09:30 |只看该作者
2,15,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罕9.18』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的人。”
  
  【评析】
  
  孔子将喜欢美色与喜欢美德相比教,非常有趣。由此我们亦可看出,孔子不但喜欢美色,还希望大家能像喜欢美色一样去喜欢美德。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管理者,我想不管男女也都是喜欢美色的,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也都喜欢自己的部下都能喜欢美德,因为喜欢美德的部下肯定比不喜欢美德的部下容易管理。那么怎样才能使部下像喜欢美色一样去喜欢美德呢?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喜欢美色与喜欢美德有什么不同。喜欢美色是一种本能反应,每个人不需要接受任何特殊的培训和教育都会具备喜欢美色的本能反应。可是喜欢美德不是一种本能反应,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那么能否让人类的理性选择成为或接近一种本能反应呢?
  答案是肯定的。19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创立了条件反射学说。他通过持续三十多年的研究证明言语功能为人类所特有,是以语词作为刺激的条件反射。也就是说通过语言的训练,可以使人或动物产生一种接近本能的反应。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各种综合培训,使一个人做出像喜欢美色一样喜欢美德的反应。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国人普遍存在随口吐痰的毛病,当他产生了吐痰的欲望的时候,他本能地就吐出来了。可是我们如果有机会去到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就会发现他们在产生了吐痰的欲望的时候,会先吐在纸巾里,然后再扔进垃圾箱。将痰直接吐到地上显然比吐在纸巾上再扔进垃圾筒要方便许多,但是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复杂的而避免简单的吐法呢?这依然是长期培训的结果,培训使得他们形成了自然的本性性的反应。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比如红灯亮时自然停止过马路等。
  
  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即任何美德都是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到达接近本能反应的程度,但这样的培训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反复长期地坚持,尤其是管理者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美德的培训之所以需要比其他技术的培训花费的时间更长,是因为人们在接受技术培训的时候基本上不存在反作用,比如说,你学习了一种技术,不会有别人或另外一种技术来干扰你所学习的这种技术。但是美德不一样,你在接受美德培训的同时,还在受着各种非美德的反作用。比如说,企业一方面教育职工要保护环境爱护清洁,但是一方面却向社会排放超过环境标准许可的污染物,又比如企业连政府要求的最低工资标准都没有执行,又怎么可能要求企业工人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呢?怎么能使工人从内心接受企业此类的要求呢?
  
  所以培养部下的美德,要从培养管理者自己的美德开始,要从培养企业的美德做起。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3#
发表于 2007-9-21 14:09:51 |只看该作者
2,16,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罕9.24』
  
  【译文】
  
  孔子说:“要遵纪守法的话,能不听从吗?但要实际改正才可贵。恭维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但要善于分析才可贵。听了恭维的话不去分析,听了要遵纪守法的话也不去改,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评析】
  
  孔子在这里深刻地分析了人性的两大弱点,一是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去改,二是明知道恭维的话有许多水分也愿意听。那么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怎样才能做到听而改之、听而析之呢?我们的祖先对此已经为我们做出了一个表率。那就是《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论语》形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战国策》形成于气候的 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所以我们不妨把这个故事看成是身体力行孔子这个观点的一个具体案例。
  
  邹忌是一堂堂八尺男儿美丈夫,有天早晨穿戴完毕对镜自览颇为自得地问妻子:“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帅?”妻子回答说:“当然是你帅,徐公哪能和你相比。”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大帅哥,所以邹忌不相信妻子的回答,又去问小妾。小妾也说邹忌比徐公更帅。一天,家里来了位客人,闲谈之间邹忌又问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同样说:“徐公没有你帅。”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观察之后,觉得自己不如徐公帅,再自己对镜确认,更加发现自己比徐公差很远。晚上邹忌睡在床上仔细思考了这件事,终于明白:“我的妻子说我帅是因为偏心于我,我的小妾说我帅是因为害怕我不高兴,我的客人说我帅是因为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去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不如徐公帅,可是我的妻子因为偏心于我、我的小妾因为害怕我、我的客人因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帅。如今齐国疆域千里,城池百二十座,宫中男女无不偏向大王、朝廷的大臣无不畏惧大王、四境之内的人无不有求于大王。如此看来,大王受蒙蔽的可能性太大了!”齐威王听了之后说:“你说得太对了!”于是下令:“不管是大臣还是普通国民,凡是能当面批评我的有大奖,能书面间接批评我的有中奖,能通过私下议论的方式将批评意见转达于我的有小奖。
  
  这道命令一出,大臣们都纷纷进谏,门庭若市。几个月后,不时有人进谏。一年之后,虽然大臣还想进谏,可是已经没有什么可谏的了。书中最后一句说“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意思是,在当时国与国的竞争中,齐国没有出国门只通过内部的自我改善就战胜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听到恭维的话要进行分析,听到应该改正的话就改正”是多么地重要。
  
  治国如此,管理企业何尝不是如此,企业的管理者也是容易受蒙蔽的。为了不受蒙蔽,除了要多倾听外,还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反省。作为许多外资企业保持企业内各种沟通渠道畅通的方法之一,是设立专门的总经理信箱,并安放在全厂每个员工都最方便接近的地方,然后由总经理自己亲自掌握信箱的钥匙,并每天亲自处理所有的投诉。
  
  在设立总经理信箱的同时,还另外设立“改善建议信箱”,由专门人员接受和处理所有员工的改善意见。不管你的改善建议是否可行,是否有价值,只要你写了,都给予公开的奖励。对于所有的改善建议,根据建议的内容,转交相关部门落实。可以改善的立刻加以改善,无法改善的,对建议提出者进行当面回复和鼓励。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4#
发表于 2007-9-21 14:10:07 |只看该作者
2,17,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颜渊12.6』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算明智。孔子说:“如果像水一样不经意间传来的谗言和让你有切肤之痛的诽谤,在你那里都不起作用,就说明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了。”
  
  【评析】
  
  管理者与艺术家不同,艺术家偏重感性,管理者偏重理性,一个缺乏足够理性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水平的管理者的。当然这不是说管理者不需要感性,而是面临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时,一个成熟的职业管理者必须以理性克制感性。培养职业管理者的理性处事能力固然有许多方面,但是能做到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明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孔子这里强调的两点,一是提醒我们要能随时注意区别各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可能发生的谗言,二是提醒我们要善于克制自己,不要被那些恶意的诽谤所激怒,不要在被诽谤激怒的状态下做出错误的判定或决定。
  
  管理者也是人,难免受到各种感性因素的影响而左右自己管理中应该有的理性判断,尤其是在越来越呼唤人性化管理的今天,更加不能忽视管理者的理性处事能力的修养。作为一个管理者,通常都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随着管理职位的提升,这种权限也会越来越大。当你的权限变大之后,那么各种谗言或诽谤就可能随之而来,甚至在你意识不到的时候以你意识不到的方式向你袭来,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浸润而来”,像温水那样、一点一点地、很舒服地、缓缓的传递给你。
  随着人的智慧的提高和现代媒体的发达,现代人学习传递谗言的水平与古人相比已经是远远不能相提并论了。所以管理者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很可能已经在谗言的影响下做出了不公正的判定或决定还不知道。比如说,一个三五千人企业的总经理对于所有的中层管理者,根本不可能了解得很清楚,对他们的判定,往往主要依靠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评论而不是靠自己的直接观察,如果那些直接和间接的评论被人加了水分,那么就很可能做出有失公正的判断。
  
  在管理工作中要想不被谗言所骗,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真实情况,不要只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尤其不要只听小圈子里面的人的汇报。另外,要在业余时间尽量避免谈论公事,尤其是议论人事,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是人容易放松警惕的时候,也是谗言最容易发挥作用的时候。最有效的谗言往往来自最信任最亲近的人,所以注意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注意多观察、多比较、多调查、多核实,是避免被谗言欺骗的最有效方法。
  
  对于各种诽谤,除了要保持冷静之外,还要有充分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是根植于平时的洁身自好。俗话说得好,无风不起浪,一个始终洁身自好的人,许多诽谤往往不攻自破。防止诽谤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做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扶冠”,要懂得随时提醒自己避嫌疑。该回避的时候回避,该解释的时候解释,千万不要像电视剧里面所演的那样,明明自己是清白的,也故意不解释、不回避。那样做是愚蠢的,电视剧是为了制造矛盾故意那样编的,管理中可千万不要犯那样的傻。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5#
发表于 2007-9-21 14:10:29 |只看该作者
2,1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9.26』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评析】
  
  这句话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却原来是源于孔子之口。孔子这句话是对人的尊严和独立意志的高度赞赏,这一赞赏人的独立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比西方呼唤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早了接近两千年。
  
  网上许多反对儒家思想赞美基督思想的人经常使用的一句话是“儒家思想把人培养成顺民,基督思想把人培养成斗狮。”其实这样的说法,纯粹是一种对儒家思想的无知。一个培养顺民的孔子,又怎么可能会在两千五百年前说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样的话来呢?
  
  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会面临各种诱惑,权、钱、名、色、等什么样的诱惑都会遇到,你的管理职位越高,遭遇的诱惑就越大、也越频繁。能否坚守住自己不被诱惑所击倒,关键还看你平时的修养。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腐败分子在关进监狱之后的忏悔中说这样一句话:“我放松了对自己的教育,所以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可是从来没有哪一位腐败分子真正反省到他的犯罪之路的第一步究竟是从哪一步开始的。
  
  有一次,在某国营企业管理层的聚会上,有位中层干部无意中谈到了一件往事,说食堂的某个厨师非常势利,每次见到总经理去打菜,同样的一份菜总是给得比其他人多一倍多。在场的这位总经理听了这话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笑笑说,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当了那么多年的总经理,如果连这点优惠也得不到,也太没有面子了!
  
  我再介绍另外一件事。有位外籍总经理在一次会议上向中层管理者提出了加强职工出入防尘车间的管理要求,因为他在巡视车间的时候,发现有员工没有严格按照防尘要求穿戴防尘衣帽口罩等,更有一些管理技术人员进出防尘车间为了图方便不通过风淋口就从出口或紧急通道直接进入防尘室。这个时候,有一位管理者在下面说,总经理有时也不穿防尘服就进入防尘室,所以其他部分的管理者来我们车间,不按照防尘规定进出,我们也不方便管,我要是管了,总经理或者其他管理者反而会对我有意见。外籍总经理回答说:“你错了。不错,我也可能在无意中没有按照防尘规定就进入防尘室,下次再遇到这样的时候,请你立刻制止我。如果你这样做了,我不但不会责怪你,反而会敬佩你,并判定你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有怎样的总经理,就会有怎样的企业文化,有怎样的企业文化,就会形成怎样的管理模式。所以能否做到“匹夫不可夺志”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对自己所信奉的原则和理念的坚持,一个被腐败击倒的管理者,绝对不是因为外力太强大,而主要在于内力修炼不够,不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否则,不管外力多么强大,管理者也不可能被腐败所击倒。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6#
发表于 2007-9-21 14:11:12 |只看该作者
2,19,君子不忧不惧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12.4』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又问:“不忧愁不畏惧就可以算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说:“能做到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好忧愁好畏惧的呢?”
  
  【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该是不忧不惧的,并且认为只要能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坦然做到不忧不惧。孔子的这个观点两千五百年来被中国人发扬光大,形成一种民族特色:大丈夫心胸坦荡仰俯无愧于天地之间。基督教靠鬼神地狱天堂之说来恐吓人们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儒家思想靠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是靠人心自己监督自己来做好事不做坏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由于害怕而被迫行动,一旦那种害怕的因素被消除,相应的被迫行为也就会消除。个人觉得,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试图利用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心理去规劝人们的道德行为,是非常无效的。相反,通过人对是非对错的自我判定来自己监督自己,是相对有效的,因为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自责和负罪感中,是不可能生活得很快乐的。那么人们为了生活得轻松快乐,自然会选择问心无愧的状态而避免问心有愧的状态。据说许多心理疾病都是源于问心有愧。
  
  有调查资料显示,今日中国的白领一族是最辛苦的人群,最辛苦的主要原因是心累,累到几乎处于亚健康的程度。他们不但面临着来自上下左右的各种压力,还要担心时刻会被淘汰进下一个阶层。管理者无疑属于白领中的佼佼者,一些高层管理者甚至被戏称为白领中的金领。只是不管他们被赋予怎样光鲜的称呼,他们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无疑是最大的。国外有专门研究机构对怎样解除工作压力进行研究,以避免雇员的过劳死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今日中国的绝大多数管理者来说,短时间内可能还无法享受到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消除自己在工作中的压力、紧张、焦虑、担心,愤怒、冲动、怨恨、抱怨、仇恨等不良情绪,因此只能采取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方式,那就是尽量在一切问题的处理上做到问心无愧。一个人只要做到问心无愧,那么天塌下来也有地顶着,许多负面的不良情绪不但能及时消除,甚至难以在自己的心里站得住脚。所以提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对于一个职业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
  
  管理者的工作压力通常来自于三个方面,担心自己、担心上司、担心部下。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担心自己出错、担心被取代等。担心上司对自己的责怪,担心上司对自己的欺骗和误会、担心上司对自己的成见和偏见等。担心部下不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担心部下与自己不配合、担心部下告自己的状,担心部下超越自己取代自己等。详细分析起来肯定还有更多令人担心的东西。
  
  但是,所有这些可担心的东西,在问心无愧面前,都会逐一消失。因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问心无愧,那么就不会过多地顾虑别人会怎样,不管面对怎样的环境,都尽自己的能力和诚意去做,即使面对了种种担心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也能坦然面对。事实上,不管你怎样担心,该来的还是会来,但是能做到问心无愧,一方面可以减少担心的东西变成现实,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因此而后悔,自责。
  
  比如说,保证交货期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内容之一,但是总会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交货期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你怎样担心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每次延期事件进行透彻地分析,找到影响交货期的各种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以防止以后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影响交货期。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尽管还可能由于某种突发事件而产生影响交货期的事件,但是你只要尽力做了,并且愿意继续朝着百分百保证交货期的目标去努力,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说法,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任凭命运摆布”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积极的、奋进的、主动的,后者是消极的、颓废的、被动的。事实上,这也充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管我们主观上怎么努力,由于客观因素的局限,依然会有失败和错误,但是这些是可以谅解的,因此也是可以问心无愧的。
  
  君子不是能做到完美无缺,而是能做到问心无愧。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7#
发表于 2007-9-21 14:11:40 |只看该作者
2,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12.16』
  
  【译文】
  
  孔子说:“君子促成人做好事,不促成人做坏事。小人正相反。”
  
  【评析】
  
  俗话说,“捧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雇员,在许多时候会遇到违心办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有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管理者是否也应该“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呢?在广东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凡是雇主对中国越陌生的外资企业,往往遵守中国法律的自觉性越高,比如欧美资企业,对中国的法律几乎是无条件接受,日韩资企业则是有条件接受,港台资企业是被迫接受,本地一些民营企业是公然违抗。以贯彻实施《劳动法》中的上班时间和最低工资要求为例:欧美资企业在中国政府做出宣布之后,立刻无条件设施。日韩企业是有条件实施,企业之间协商后统一行动,工资上调还是不上调,调多少。比如现在的一些日韩企业还没有完全实施每周五天工作制,但是采取一种妥协的大小周末休息的方式,即隔一周安排一次五天工作制。港台资企业则几乎不理睬最低工资标准及五天工作制的要求,依然我行我素,六天上班。但是一旦被政府查处,也会被动做出调整。本地许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不但不理睬关于五天工作、最低工资等的要求,连起码的劳动安全防护也不愿意投资,即使被政府查处,也一样拒绝改正。
  
  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雇员的管理者,即使面对雇主的违法要求,往往也会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屈从。但这实际上是在“成人之恶”。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该有勇气拒绝接受雇主的此类违法乱纪的要求,要以自己的良知,尽量说服雇主纠正这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因为不管怎么说,管理者维护正义的抗争都要比普通工人的抗争有效得多。千万不能为了贪图私利而去“成人之恶”。
  
  在外资企业,外方总经理在面对中国政府发布的相关劳动法规的时候,往往会委托他们的中方管理者去调查了解一下同一地区的其他企业是否有按照此施行。在这种情况下,中方管理者的调查结果和建议对外方总经理的“成美”还是“成恶”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我就见到过有中方管理者为了讨好或迎合外方总经理,会故意提供一些“成恶”的调查结果和建议给外方总经理。比如明明知道有两家企业一家实施了一家没有实施,却故意隐瞒已经实施的事实,而只强调没有实施的那一家,提供“暂时不实施也没有关系”的负面信息。
  
  事实上绝大多数不良老板在从事违法乱纪的经营活动时都不是非常坚决的,也一定会有犹豫动摇甚至担心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候,他的管理者对他向“从善”、还是“从恶”的方向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曾经有流传过一个小偷在被判死刑后咬掉母亲的乳头的故事,儿子埋怨母亲在他第一做小偷的时候,没有批评阻止他还夸奖他,才使他一步步陷入罪恶的深渊。这个故事虽然有为小偷解脱责任的嫌疑,不过却可以成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另外一种启发,那就是如果你今天“成人之恶”,到头来很可能会让你自己遭罪。
  
  如果你既是管理者也是企业的拥有者,那么你更加应该具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基本素养。因为一个没有良好素养的老板是不可能真正得到雇员的尊重和忠诚的。如果老板本身都不尊重法律,凭什么期望雇员能遵守老板制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呢?
  
  从对内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坚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原则,等于是维护本企业本部门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就是说,一切做好事的言行,都会得到企业的赞同和鼓励,一切做坏事的言行,都将受到企业的批评和制止。这样才能形成健康阳光的企业氛围。
  
  最后提醒一句:千万不要把帮助别人做坏事也误解为“君子成人之美”。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8#
发表于 2007-9-21 14:11:55 |只看该作者
2,21,君子以文会友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12.24』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等与朋友交往,并通过与这样朋友的交往来提高自己的仁德。”
  
  【评析】
  
  曾子在这句话中提到的“文”与《论语》中多次提到的“文”一样,都是不只指“文化”,而是泛指一切文化、道德、修养、治国安邦之道等。对于这个字的解释,历来也比较分歧,在这里我不作过多分析,仅从管理的角度将这里的“文”定义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经验”。所以对于一个职业管理者来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妨定义为:通过与朋友交流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经验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同样是雇员,管理者的交友与非管理者的交流是非常不同的,非管理者的交友往往因为彼此志趣相投等原因才作为朋友交往,可是管理者却往往不得不与一些不是朋友的人以朋友的方式去交往,因为管理者的交友,许多时候是功利性的职业需要,严格来说,不应该是“交友”,而应该是“应酬”,是挂着交友招牌的“应酬”。
  
  管理者的交友,严格来说与职业无关,但是管理者的素质修养和职业理念等却可以从管理者的业余交友中得到体现,管理者的交友观,反过来也直接影响着管理者素质的修养提高。今日中国的许多管理者,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往往喜欢搞一些职业经理人聚会、或者研讨会、俱乐部之类的活动或组织,遗憾的是,这些组织在举办这些活动的时候,往往重心不在交流探讨管理经验或管理理论方面,而是在建立“人脉”方面,说句刺耳的话,主要是为了建立相互利用的关系网,而不是真正为了追求管理水平的提高。
  
  如果再聚焦到某个企业内部,那么管理者之间的交往,用于联络感情、彼此关照等方面的内容要远远大于用于交流管理经验探讨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容。因此尽管中国的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高见,可惜当代中国人反而离此越来越远了。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英国剑桥大学的下午茶会。每天下午三点,大学的老师和学生都会自发地聚集到学校的咖啡厅,大家边随意交谈,边惬意品尝咖啡茶等。但是交谈的内容,都是与学术、探索、思考等有关的。你可以把你的一个想法、或概念、或疑问等,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老师或学生自由交流。你可以参与交谈,也可以聆听别人的交谈。通过这样的机会,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突破思维定式的局限。这种茶会,倒是非常符合“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中国古风的。
  
  如果我们的管理者,能在本企业内、或本行业内、或本地区多组织参与一些此类的非功利性的旨在交流提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聚会,我相信一定会极大地提高和促进我们的管理水平。
  
  目前在广东,台资企业有台资企业学会,日资企业有日本人协会,本地民营企业有各种形式的商会,国营企业则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行业协会。不过根据我的观察,这些协会在所有举办的活动中,真正用于探讨企业管理内容的比例,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我想,能否真正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也可以看成是衡量一个是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39#
发表于 2007-9-21 14:12:10 |只看该作者
2,22,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13.19』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算有仁德。孔子说:“在家独处时能庄重,办公事时能认真,待人能忠诚。即使到了不开化的地区,也不可违背这些。”
  
  【评析】
  
  孔子在这里对怎样鉴别一个人的仁德,分别从“对己、对事、对人”这三个角度树立了“恭、敬、忠”这三条标准。这个标准在今天是否依然适合,或者说在今天应该怎样定义这三条的具体内涵和外延,我们这里暂不去谈,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概括这三条之外的第四条“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前面的三条,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不同,具体的内容可能会有不同,但是这第四条的原则,则是不管到了什么时代都是不变的。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句话中的“夷狄”二字,从字面上来看是有点对别人的贬义,是一种将自己处于高人一等的状态下的说话口吻。这种口吻是不可取的,在今天,我们要以平等之心看待一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明程度不平衡,或者说社会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差距,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句话的精神,在于强调两点,其一,一个人的仁德要始终保持如一,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能改变。其二,一个人的仁德表现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而不只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外在表现。所以不管你的仁德周围的人是否懂得、是否在意、是否欣赏,你都要始终坚持如一。
  
  以“诚信”问题为例,今日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我觉得不是缺乏诚信,而是缺乏追求诚信的热情和诚意,许多人都只把追求诚信放在口头上,而在行动上另搞一套。比如许多人一谈到诚信,就是首先埋怨今天的社会缺乏诚信,其次就是将自己不诚信的责任推给社会,说是社会逼迫自己不得不如此,最后就是把那些真正追求诚信的言行都看成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如果我们每个管理者,都能深刻理解这句“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的深刻含义,那么还怎么会把自己的不诚信责任主要归结为社会环境呢?不管社会怎么不诚信,不管我所在的企业怎么缺乏诚信,我自己都应该信守诚信。只有接受这一理念并按照这一理念行动的人一天天多起来,我们的社会才可望有重建诚信的一天。
  
  中国人的纳税缺乏诚信是众人皆知的,即便是高层职业管理者,只要能逃个人所得税都尽量逃。对于这一社会现状,许多在华外籍管理者都心知肚明。以广东省为例,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对常驻中国的外籍管理者的个人所得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许多外籍管理者在他们本国都能严格依法纳税,但是一旦到了中国,也便通过在境外领取工资的方式逃避应该在中国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但是从几年前开始,广东省政府部门加强了对个人所得税的交纳管理,尤其是加强了针对在华外籍管理者个人所得税的交纳管理。为了解决无法确认他们真实工资的难题,制定了一个统一的纳税标准,根据外籍管理人员在华担当的具体职务,设立了三个档次的最低纳税金额。
  
  有一个外籍经理,按照那个标准,他每个月只要交纳一两千元税款就可以了,但是他坚持按照真实的工资标准纳税,每月交纳六千多元的税款。他的中方管理者都劝他说,可以不用交纳那么多,反正税务局也不可能查出他的真实收入。但是他依然坚持如实纳税。以至于后来中方管理者都笑说他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他谈到这个问题,他笑着说,谁傻谁聪明不能只看交钱多少这一点。首先,诚实纳税是理所当然的,以前没有纳税,主要是因为对中国的纳税要求不清楚,现在既然知道了,自然应该诚实纳税。其次,现在既然交税了,就要诚实纳税,不能只做一个诚实纳税的样子。最后,诚实纳税让我感到踏实放心。如果不诚实纳税,一旦被税务查到或被人举报,被追索起所有的欠税再加上罚款,不但得不偿失,而且还等于将自己随时处于别人的威胁之中。所以诚实纳税,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保护自己的方式。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0#
发表于 2007-9-21 14:12:24 |只看该作者
2,2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宪问14.27』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
  
  【评析】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言过其实为耻,我也觉得管理者应该以言过其实为耻,遗憾的是,根据我的观察,企业管理中的言过其实几乎是无所不在的,甚至被一些管理者当成是一种好的管理方式在使用。
  
  最简单的一种言过其实是“层层加码”,比如说,董事会提出了新年的产值目标定额。总经理为了确保这个目标,在向各部门经理分摊这个目标时暗自提高了一个级别。部门管理者为了保证达成这个目标,又将分摊到各车间的目标调高一级,车间主管在分摊到班组时再调高一级,班组长在分摊到每个员工时又增加了一级。这样一来,原本总体设计时比较合理的要求,在层层加码之下,变成了无理的苛求,严重伤害了工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热情和信心。
  
  还有一种是对质量要求上的言过其实。比如说,客户要求公差控制在0.5mm之内,营业自动将客户的要求缩小为0.3mm之内。其主要理由是只样即便产品质量稍微差一些,发到客户那里还是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其一,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产品质量并不是控制得越严格越好,而是控制得越适当越好。比如客户的公差标准是0.5mm,如果你提高到了0.3mm,等于是将公差0.4mm的合格品当成了不合格品,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其二,明明企业要求的公差是0.3mm,可是检查员发现即使公差达到0.5mm,客户也没有退货,这等于是给了检查员一个错误的信息,那就是不管客户怎么要求,即便我们的产品超出客户的要求也没有关系。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甲企业委托乙企业加工一零部件A。甲企业的采购员是一个新手,为了让乙企业及时交货,他将要求交货的时间大大地提前了。乙企业发现不管怎样加班加点,也无法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订单数量,就问采购员甲企业一天需要使用多少个零部件A,看能不能分批交货。采购员不知道真实的使用量,就随口说了一个与比实际需要量多十倍的数量。乙企业无奈,只能安排工人彻夜加班将货赶了出来。可是由于工人连续加班的疲劳和赶时间等原因,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结果甲厂验收抽检不合格,判定全部退货。乙厂说,为了配合甲厂的生产,乙厂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为了不影响甲厂的生产,能否对这批产品选别使用。甲厂说,这批货一个星期之后才使用,你们还是退回去自己选吧。乙厂听到这消息又了解到了甲厂真实的需要量,觉得被甲厂耍了,愤怒地取消了这份合同。
  
  结果甲厂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找到替换乙厂的供应商、无法得到零部件A,使得甲厂的整个产品流水线停产,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甲厂的采购员没有向乙厂提出这样言过其实的无礼要求,那么这个损失原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言过其实,不仅是对自己诚信的严重损害,也是对别人自尊心的严重伤害。许多时候不但会给自己和自己的企业带来信誉上的损失,还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至于在汇报成绩或制订计划时的言过其实,在宣传企业产品上的言过其实,其危害性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6 02:59 , Processed in 0.0702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