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小P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6个民族,56种图腾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1#
发表于 2005-12-16 13:22:28 |只看该作者

独龙族

dulong zu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5816人。

    独龙族人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使用独龙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没有本民族文字。

    独龙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
   
    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很低,基本上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制,使用原始的木、竹制简单工具,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年产量很低,所以采集和渔猎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补充。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落后面貌。独龙族人民勤劳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猎获的野物,凡参与狩猎者人人有份。他们重信义遵诺言,有着优良朴素的道德观念,“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独龙族的传统美德。

200412295554459_1102769604_gkztvsjv7tnl.jpg (67.98 MB, 下载次数: 270)

200412295554459_1102769604_gkztvsjv7tn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2#
发表于 2005-12-16 13:23:14 |只看该作者

东乡族

dongxiang zu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373872人。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大多数东乡族青年兼通汉语。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东乡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东乡族人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地区,并以地区名为民族名,称为东乡族。东乡族源于蒙古族,从13世纪开始就有蒙古军队驻守、屯田。13世纪后,他们改为信仰伊斯兰教。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于东乡地区的各民族融合而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过去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自治县是干旱山区,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交通不便。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已经改变了过去干东乡的旧貌,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山乡。东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基本与回族相同,但使用的语言却与蒙古族相似。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土豆为主,其质沙甜、含淀粉高。他们还培植了一种很出名的桃杏,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杏,其个儿大、色美、味香。

20041229545136_1102768890_3ddujgpgbzow.jpg (67.4 MB, 下载次数: 252)

20041229545136_1102768890_3ddujgpgbzow.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3#
发表于 2005-12-16 13:24:12 |只看该作者

侗 族

dong zu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514014人。

    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的地区,其中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

    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侗水语支。有南北两个方言。

    侗族原无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1958年以侗语南部方言为基础,以贵州省榕江话为标准音,采用拉丁字母创设了侗文。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
   
    侗族源于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秦汉时称为“骆越”,魏晋以后称为“僚”,侗族就是僚的一部分。古代文献史册上称侗族为“洞人”、“峒人”、“洞蛮”等,其自称为“甘”,宋时音译为“仡伶”,明以后称“峒僚”、“峒蛮”、“峒苗”,或误称为“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其为侗族。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于稻田养鱼。侗族人还从事林业,以种植杉木、油茶著称,以油茶待客是侗族人热情好客的习俗。侗族妇女喜欢种棉花,自织布、染布。侗家以人人会唱歌自豪,人们称誉侗族地区是“诗歌的海洋”。村寨中的鼓楼和风雨桥以它们的独特风格,显示着侗族人民的建筑艺术。讲究礼貌、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是侗族人的传统习俗和美德。

200412295525934_1102769586_28snbo93tsml.jpg (72.09 MB, 下载次数: 265)

200412295525934_1102769586_28snbo93tsm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4#
发表于 2005-12-16 13:25:21 |只看该作者

鄂伦春族

elunchun zu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6965人。

    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交接处的大小兴安岭中,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人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自然物,相信万物有灵。盛行对祖先的崇拜。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意为“山岭上的人”,或“有驯鹿的人”。 这一名称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记载。鄂伦春人长期以狩猎生活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几乎所有的男子都是优秀的骑手和百发百中的射手,他们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话规律了如指掌,有丰富的狩猎经验,20世纪40年代他们还是一个带有原始公社残余的游猎民族,猎获物在部族内平均分配,保存着一些原始社会共同消费和平均分配的习惯,老、弱、伤、残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还要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现在他们已经实现了定居的生活,告别了狩猎,成为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鄂伦春人心灵手巧,能够利用桦树皮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衣、鞋、盒、篓、桶、箱,甚至是轻巧的桦皮船。这些物品上有美丽的图案,轻巧耐用,精致大方。

20041229562627_1102768920_kx52bfq2ybqh.jpg (69.04 MB, 下载次数: 254)

20041229562627_1102768920_kx52bfq2ybqh.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5#
发表于 2005-12-16 13:26:25 |只看该作者

鄂温克族

ewenke zu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26315人。

    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

    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

    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

20041229563231_1102768934_rdogwgfgofzc.jpg (66.88 MB, 下载次数: 251)

20041229563231_1102768934_rdogwgfgofz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6#
发表于 2005-12-16 13:27:25 |只看该作者

俄罗斯族

eluosi zu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3504人。

    俄罗斯族人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以伊犁地区为多,还有少数人分散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使用俄罗斯语(简称俄语),属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 东斯拉夫语支。通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多信仰东正教。

    中国的俄罗斯族人最初是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9世纪至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有更多的俄罗斯人陆续进入新疆一带。那时被称为“归化族”, 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俄罗斯族,他们的生活习俗、服饰、节庆等,基本上与俄罗斯国的俄罗斯族相同。俄罗斯人在生产技术、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发展。居住在城镇的俄罗斯族人从事各种修理业、手工业、运输业,有的还兼营农副业。在农村的俄罗斯人大多聚居在一起,独自成为一个村落,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善长经营园艺和养蜂。由于俄罗斯人迁来中国时间不长,一般在俄罗斯都有亲戚,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些人返回俄罗斯和他们的亲人团聚;也有一些人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戚,所以我国的俄罗斯人人数不多。

200412295619820_1102769635_na1kvrmgimm9.jpg (67.66 MB, 下载次数: 235)

200412295619820_1102769635_na1kvrmgimm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7#
发表于 2005-12-16 13:28:23 |只看该作者

高山族

gaoshan zu
   
    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40万左右。

    主要聚居在台湾省台湾岛的山地、东部沿海和兰屿岛上。

    使用高山族语,属南岛语系 印度尼西亚语族。有泰耶尔(泰雅)、邹(曹)、排湾3个语群,多达20种语言,现在仍在使用的有13种语言。不同名称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天神、自然神和精灵妖怪。

    高山族这一民族称谓,是1945年后中国人民对台湾少数民族的统称。它包括了“雅美”、“阿美”、“赛夏”、“泰雅”、“布农”、“曹”、“排湾”、“卑南”、“平埔”等称谓的人。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语言、习俗、服饰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台湾,高山族人只占2%左右,但却是台湾最早的居民。大约从3万年-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台湾台南“左镇人”就移至台湾。从那时起,高山族的先民就居住在祖国的宝岛上。高山族的族源主要来自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又融合了少数来自菲律宾群岛和琉球群岛的居民。至今高山族人仍然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的特色,如黥面、凿齿、穿耳等习俗。高山族人主要从事农业、林业和狩猎,其中雅美人主要从事捕鱼。高山族人在台湾当局的统治下,被称为“山胞(分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一部分山胞进入城市,生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412295639872_1102769648_a66yfg69uhh8.jpg (64.21 MB, 下载次数: 233)

200412295639872_1102769648_a66yfg69uhh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8#
发表于 2005-12-16 13:29:00 |只看该作者

哈萨克族

hasake zu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111718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

    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 西匈语支。有西南、东北两个方言。

    哈萨克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是19世纪下半叶形成的,经苏联两次改革,1954年中国予以修订,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哈萨克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时,天山南北的乌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人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此后还与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那时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在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鹅”的意思; 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可萨”的异名; 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200412295653786_1102769678_ykylao2mbvmt.jpg (66.47 MB, 下载次数: 239)

200412295653786_1102769678_ykylao2mbvmt.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19#
发表于 2005-12-16 13:29:50 |只看该作者

哈尼族

hani zu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1253952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的哀牢山区。

    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个方言。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

    哈尼族人由于居住地不同而有许多自称,如称“哈尼”、“爱尼”、“豪尼”、“卡多”、“碧约”、“白宏”的人比较多。史书记载中,称他们为“和蛮”、“和泥”、“窝泥”、“俄泥”、“哈泥”、“阿泥”等。新中国成立后,本民族各支系协商后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人。羌人逐渐南迁,到公元7世纪时已经居住到今哀牢山、无量山一带;唐南诏时又向东南集中,聚居于红河、元江岸边,在此开发和发展经济。今天,元江南岸的崇山峻岭上铺满了层层梯田,有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这就是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结晶。哈尼族人利用那里山高水长的地理优势,把终年不断的溪流涧水引进梯田,形成完全自然的灌溉网。他们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多种经济林木、培植茶园。哈尼族人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即父亲名字的最后一或二字,为儿子名字的开头。

200412295646325_1102769661_vpuew4ixg04q.jpg (65.91 MB, 下载次数: 236)

200412295646325_1102769661_vpuew4ixg04q.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754

积分

精灵王

20#
发表于 2005-12-16 13:30:51 |只看该作者

基诺族

jinuo zu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为约1.8万人。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

    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 没有本民族文字。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

200412295713698_1102769698_67qj5lzegynl.jpg (71.62 MB, 下载次数: 262)

200412295713698_1102769698_67qj5lzegyn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2 19:13 , Processed in 0.0783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