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gzztit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 [转贴+综合]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1#
发表于 2015-10-7 08:51:06 |只看该作者
有关链接 :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007/t20151007_52006211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2#
发表于 2015-10-7 08:51:46 |只看该作者
“我还有很多要做的事”——专访诺奖得主屠呦呦


2015年10月06日 16:16:55 | 来源:新华网

   10月6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没有事先预告,没有官方通知,北京时间10月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10月6日早9时许,在记者多次恳切提出简短采访的请求后,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边请记者落座,一边还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从5日晚间获奖消息传来,屠呦呦家中的电话就响个不停,祝贺的、采访的,她的老伴儿李廷钊一边帮着招呼记者落座,一边忙不迭地接着持续响起的电话。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个很高的荣誉。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也标志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一种认可,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这段获奖感言,屠呦呦写在了一张纸上,一字一句地向记者念出来。她的声音清脆,口音夹带着浓浓的宁波味道。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3#
发表于 2015-10-7 08:54:1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4#
发表于 2015-10-7 15:11:02 |只看该作者

追问:为何我从来不认识屠呦呦?


2015-10-07 10:09:42

这两天,“屠哟哟”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总理发来贺信,新闻联播大篇幅报道,各路媒体连夜赶往采访,让这位此前并不为众人熟知的科学家登上了几乎所有媒体的头条,甚至连她的故居也被保护了起来。


不得不承认,在此之前小编对屠哟哟也是知之甚少,在得知其获奖之后,急忙请教跑科教口的同事,并迅速查阅资料,补充相关信息,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而她的成就早已摆在那里,假如她这次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媒体会关注到她吗?她的故居会有人“关照”吗?


李克强总理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应该在平日里对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了解,多一些支持,而不是被各种荣誉和名利牵着走。


碧翰烽:为何我从来不认识屠呦呦?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宣布,来自中医科学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另外两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屠呦呦遂成为中国大陆地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士。在国人兴奋之余,屠之获奖也引发了很多争论,包括屠呦呦缘何多次落选院士、及集体科研成果的署名权等问题。


也许是这几天在过节,对于诺贝尔奖竟然没有过多关注,尤其是我居然不知道有个屠呦呦,突然就获得了一个诺贝尔奖。当我第一时间看到这个消息时,真还是
多看了几遍,因为我要确认,这是不是来自于大陆地区的,生怕又是外籍华人。


直到确认之后,我真是无比的激动,正如有的人所说,这个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真的是含金量很重,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值得我们自豪,相信这样的奖以后会越来越多。


看来我真是落伍了,为此,我深感惭愧。因为在屠呦呦获奖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她的盛名与成就,更不知道她一直在做什么。我为我的科学素养感到惭愧不已。我不知道,象我一样不认识的人,还有多少呢?


原来,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尽管我不是追捧娱乐的人,却也似乎陷入了这个陷阱。对于科学家们,我知之甚少;对于明星,还真能叫出一大把名字。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科学的创新,如果没有了创新创造,我们将会何去何从?我们似乎都在讲创新,但又有多少人沉得下来,真正去做创新的事呢?对于名和利的追逐,人们似乎已经耐不下性子,只想着越简单越快捷的手段和路径,甚至于不惜以身试法,也不需要讲什么样的道德。


如果都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科学家们也就不能有如此之多的重大发现。屠呦呦恐怕也得不了诺贝尔奖。几十年的研究,失败、成功、寂寞、孤独,又有多少人做得到。


为什么屠呦呦能够获奖?据著名医学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教授回顾。屠呦呦之前很多人都用各种传统的中草药提取,屠呦呦最后锁定在青蒿,这是第一个贡献;第二步是在同行普遍用煮的办法来提取的时候,屠呦呦采用了乙醚进行萃取。我觉得是这两个发现和步骤奠定了她的得奖基础。


还有,我一直只是以为自己不认识屠呦呦,原来院士也多次地不认识她,多次落选院士。也许不能因为她今天获得了诺贝尔奖,就一定非得是院士,但是为什么这么一个有成就的人,却得不到院士的认可呢?


根据鲁白教授的看法,他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院士制度不是荣誉制度而是利益制度。无论院士制度还是诺贝尔奖荣誉,都不应和太多的利益挂钩。不能因为获得了院士身份,就享有了更多的研究基金、决定权和人事权。目前院士连带有很多特权,所以才有人不择手段地去把自己变成一个院士。院士应该回归到一个荣誉,表彰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荣誉的认可并不意味着有很多额外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理应通过学术竞争才能得到的利益,这个应该回归学术竞争,把院士制度去利益化。


这样看来,院士代表的是特权、是利益,就必然可能让学术让路。


做创新,做研究,做学术,要耐得住寂寞,要沉得下心来。这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而应是我们整个民族。我们都不应该太浮躁了,都不应该太功利化了。这也许才是我们真正反思的地方。
(此文10月6日发表于人民网强国论坛)

编 辑丨翟巧红 见习生丨刘梦琦


人民网 订阅
74997人已订阅

人民网,是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
更多

本刊最新



追问:为何我从来不认识屠呦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5#
发表于 2015-10-7 15:17:10 |只看该作者
屠呦呦旧居被改造成高档商品房 标价1.5亿元



2015年10月07日11:37    来源:人民网







屠呦呦旧居被改造成高档商品房 标价1.5亿.jpg

人民网北京10月7日电 据都市快报报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让宁波人很兴奋,毕竟这是第一个大陆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还是女科学家。一夜之间,“屠呦呦”三个字刷爆宁波的朋友圈。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旧居,位于宁波市开明街26号。老宅是民国初期的建筑,屋主是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经济学家姚庆三,他是屠呦呦的亲舅舅。


姚宅是民国初期的建筑,目前保存完好。姚庆三故居总面积约2200㎡的开明街26号姚宅总价约1.5亿元!
123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6#
发表于 2015-10-8 09:01:49 |只看该作者
揭秘屠呦呦的诺奖推荐者:美院士5年前开始推荐她



新华网 2015100709:50:37 来源: 新华国际客户端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不公布谁是推荐人,但新华社记者5日在采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今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推荐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而且这位知名疟疾研究专家从2010年就开始年年向评委会推荐屠呦呦。


米勒同一实验室同事、屠呦呦诺奖另一名推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新专讲诉了事件的前因后果。


【从2010年开始推荐屠呦呦】


  “2007年,我们到上海去开一个疟疾与传染媒介会议,会上米勒就问在场的人,谁知道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苏新专对新华社记者说,“米勒一直关注这个问题。有一天,我们在吃中午饭时聊天,就说这个事件确实很重要,应该去提个什么奖。我当时就跟他说,可以考虑提一下诺贝尔奖。他说,可以。”
揭秘屠呦呦的诺奖推荐者 美院士5年前开始推荐她 0.jpg
图为苏新专



  作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每年都从诺贝尔奖评委会收到推荐表格。但推谁呢?作为懂中文的华人科学家,苏新专的任务就是帮他找到可以推荐的人选。苏新专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的疟疾临床研究工作比较熟悉,从屠呦呦那里获得当年“523”计划的一些资料,又到北京见了一些“523”计划参与者,最终决定就推屠呦呦。


  “2010年,我们推荐了诺贝尔奖后,又推荐了拉斯克奖,诺贝尔奖没有消息,但拉斯克奖很快就有回应,表示很感兴趣,马上有人过来(了解情况),他们有个临床奖,我们推荐了她和李国桥,”苏新专说。拉斯克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的说法,2011年屠呦呦获奖后,曾引起国内轰动。


  同时让屠呦呦广为人知的是,是米勒和苏新专为配合拉斯克奖写的一篇文章《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这篇文章发表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


  “这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人家(西方人以前)都不怎么关注这个事件,这个文章是跟拉斯克奖配合的,拉斯克奖是生物学界里很重要的奖项,《细胞》杂志的影响力非常大,连在一起就引起了关注,”他说。


  现在,在维基百科有关屠呦呦的介绍里,第一个引用的就是米勒和苏新专的介绍性文章。


  米勒是苏新专实验室以前的老板,现在已经退了下来,但仍在做研究。苏新专说,米勒人在欧洲,几个月前评委会还让米勒写过屠呦呦的专家报告,这个报告是他帮助组织、撰写的。


  记者给米勒发去采访电子邮件,但没有回应。但苏新专说,米勒对推荐屠呦呦“非常热心”,年年推,主要是他在推。


  【推荐屠呦呦的五大原因】


  屠呦呦获奖,在国内存在一定争议。苏新专说,他也是2011年去北京后,才听说屠呦呦跟一些人闹了很大意见,屠呦呦也对他证实了确有矛盾存在。“所以任何人跟她要(证明发明人的)资料,她也不给。她为什么给我们,可能是觉得我们没有利益关系”。


  在《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文章中,米勒和苏新专写道:“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苏新专对新华社记者解释,他们认为屠呦呦名至实归,有5大原因:


  第一,“523计划”始于1967年,当时屠呦呦并没有参与进来,但从1971年在广东开会的会议记录可以看出,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屠呦呦后来加入进来,并于1972年南京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杀疟原虫。“东晋人葛洪的著作早就提到青蒿的抗疟作用,但带到项目里面来,是她(屠呦呦),是她把青蒿带到项目里面来”。


  第二,在1972年的会议上,屠呦呦也报告,当时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稳定,而葛洪著作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要用冷水泡,她就想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便由用沸点78摄氏度的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35摄氏度的乙醚提取。所以,提取温度也是她第一个解决。


  第三,1972年8月,屠呦呦带领一个团队到海南做临床试验,包括她和几个同事首先在自己身上试药,证明了没有太大毒性。她们总共做了30例,基本都有效。所以她是第一个做临床试验的人。


  第四,国内有个争论,就是中药所的提取成分没有其他机构好,确实是这样,但其他机构的提取方法是根据屠呦呦提供的材料改进的。无可否认,屠呦呦参与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第五,她是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的发明人。青蒿素是脂溶性药物,水溶性不好。水溶性不好,药性就不好。而提高水溶性,服用后就比较容易吸收。双氢青蒿素吸收性能就比较好。


揭秘屠呦呦的诺奖推荐者 美院士5年前开始推荐她 1.jpg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屠呦呦在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素”


  苏新专说:“这些证据我都有严实的523的材料作证,都是原始资料。”


  还有其他一些佐证,比如,得奖时,屠呦呦的单位排名总在最前面,卫生部把青蒿素发明的证书给她们所。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到北京开一个会,在会上用英语作相关报告的是屠哟哟,“这个也可以说明她的贡献与她当时的地位,为什么不选个别人呢?(记者问:英语好?)英语比她好的人有的是。”


  【如果选一个人做代表,那就是她


  但苏新专也强调,不能否认其他人的贡献,这个项目“不是只有她做出了贡献,确实是一个团队的贡献”。参与的人有500多人,有三四十单位,跨度10几年,“所以绝对不是她一个人的贡献”。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提名一个集体的贡献。没有选择。提名一个集体项目,那当然是最完美的。但诺贝尔科学奖只给个人。我们也考虑过有没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确实想不出有那么突出的,虽然其他一些人都有一些贡献,比如罗泽渊、李国桥、周维善,”他说。


  在采访的最后,苏新专说:“不容否认,这个项目有很多人的贡献。如果有可能推荐集体奖,那(我们)肯定是这样做。如果选一个人做代表,那就是她。我们跟谁都不认识。我们要尊重事实。”
[责任编辑: 王萌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7#
发表于 2015-10-8 09:03:03 |只看该作者
屠呦呦:实验191次才成功 以身试毒弄坏肝脏


凤凰网2015年10月07日 02:24
来源:新京报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昨日,屠呦呦在北京的家中。5日晚间,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原标题:“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
据央视等媒体报道 没有预告,没有通知,北京时间5日晚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在家中通过电视得知自己摘取诺奖的消息。
6日上午,一直不愿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但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
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从电视新闻知道自己获诺奖
10月6日16时,回忆一天前发生的事,屠呦呦表示,当时家里没人,没有接到诺奖委员会的电话,后来还是同事告诉她获奖的消息。因为是英文播报,同事略有迟疑,随后屠呦呦在电视新闻中最终确认了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
到了19点多,屠呦呦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诺奖委员会官方的电话才姗姗来迟。
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当晚一夜未眠。
“与获奖相比,我一直感到欣慰的是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发现的青蒿素已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疟疾病人的生命。”屠呦呦说。
“这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作用。
获奖的奖金会怎么使用?面对记者的问题,屠呦呦和先生李廷钊开玩笑地说,“这点奖金还不够买北京的半个客厅吧?!太少了啊!”
服药试验致肝中毒,每天一身酒精味
“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团队成绩,我个人的情况在这两本书里都讲得很清楚了。”与前晚记者在电话中沟通的情况一样,没说两句,屠呦呦又开始回避谈及自己。
茶几上,放着屠呦呦向记者推荐的两本书,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是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蒙了薄薄的尘。
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组长
“当年,全世界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必须要有新的抗疟新药来解决老药的抗药性问题,国内外做了大量工作都没有满意成果。”回忆与青蒿素的第一次接触,屠呦呦的眼神清亮,语气中不乏兴奋和自豪:“‘文化大革命’什么都停滞了,科研攻关的难度相当高,我是北医药学系(现为北大医学部)的,又到中医研究院学习,但是做来做去很难,后来通过系统查阅古代文献,发现了重新提取青蒿素的办法。”
上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523”项目,动员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统统靠边站,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成为课题攻关的组长。
当时,青蒿素的提取仍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北京的青蒿质量非常不好……我尝试用叶子,事实证明叶子里才有,梗里没有……做完动物试验后发现100%有效,再在我们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我们尝试用乙醚替代酒精,发现去除毒性很有效……我们又做化学结构,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克服原有的耐药性……后来我自己的肝脏也坏了,我的同事们也有很多得了病……”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为了确保安全,大家都愿意试毒”
屠呦呦和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3年结婚,育有两女。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时,在冶金行业工作的李廷钊也同样忙碌,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咬牙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到别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
“大女儿当时接回来的时候都不愿叫爸妈,小女儿更是前两年才把户口从宁波迁回北京。”李廷钊说。
情非得已。对于家中摆满女儿和外孙女照片的屠呦呦而言,当年的她别无选择,因为青蒿素就是党和国家赋予她的使命。
此前,中美两国的抗疟研究已经经历多次失败。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后来,我想到可能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破坏了青蒿里面的有效成分,于是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试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试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老伴儿李廷钊说着,悄悄为屠呦呦递上一杯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希望有新激励机制让中医药有更多成果
今天,荣誉来了,屠呦呦格外怀念当年并肩奋斗的战友,也更加骄傲于当年“523”项目创下的纪录: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试验结果;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结晶。随后,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其他地区得到证实。“523”项目办公室将青蒿结晶物命名为青蒿素,作为新药进行研发。几年后,有机化学家完成了结构测定;1984年,科学家们终于实现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清华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卜鹏滨2002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化学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据他回忆,那时候,尽管屠老师已经退休,身体也不太好,但在实验室经常可以看到她,她特别愿意和年轻人交流。
“屠老师总是拍着我的肩膀,勉励我:小卜,科研的事业还是属于你们年轻人的。你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当年,同样年轻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正是凭着执着和坚持,在冷僻而又急缺的抗疟药物研制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掌声和鲜花都在向着这批代号“523”的人群聚拢。
“获不获奖对我来说不那么重要,但是获奖也证明我们的中医药宝库非常丰富,但并不是借来拿来就能用。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还应该继续努力。”屠呦呦说。
“因为做了一辈子,希望青蒿素能够物尽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励机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
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时间,她却依然痴迷于此,未曾停歇。她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责任编辑:PN048]
标签:青蒿素 中药 新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8#
发表于 2015-10-8 09:04:28 |只看该作者


博客中国 > 生物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关系?


作者:方舟子    2015-10-06 09:2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 生物

近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于拉斯克奖被许多人认为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使用的、用来治疗相同疾病的药物。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即便黄花蒿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事实上,葛洪记载的这个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也是很可疑的。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如果葛洪只记载了青蒿能治疟疾,我们也许能认为有其合理性。但是葛洪共在书中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其中有草药,也有巫术。青蒿一条是其中很不起眼的,只出现了一次(而草药“常山”出现了13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灵。


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照,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间,也差不多被淹没了。虽然某些中医典籍中也会抄录它,但是并不看重它,只是作为文献备考。中医和民间仍然不停地在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屠呦呦课题组搜集了808个可能抗疟的中药,而同时的云南小组搜集的中草药单方、验方竟多达4300余个。这么多的偏方正说明没有哪个有突出的效果,否则就都用它了。而当时的实验也证明它们无一有效。


的确,虽然偏方如此之多,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有人以青蒿素的发现来说明“西医西药没进入中国时,中国人也活得好好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事实是,没有一种中药能够有效地治疗疟疾,这个史实很能证明这一点: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治好的。从金鸡纳提取的西药奎宁进入中国后,成了最受热捧的、最著名的药物之一。在京剧《沙家浜》里,新四军赖以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而不是青蒿或别的中草药。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374 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19#
发表于 2015-10-9 09:38:43 |只看该作者
她获得了诺贝尔奖,却引发中国剧烈的讨论



她获得了诺贝尔奖,却引发中国剧烈的讨论


2015-10-07 领导内参



领导内参
微信号 lingdao-neican
功能介绍 一本高端人士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转自 禅艺会


诺贝尔奖颁发给一个被中国科学界最高团队忽视的科学家,似乎有些让人尴尬,却似乎又在警示:不要再痴迷于权利与名相的争执,请更多关注科学规律与社会贡献的本身,时间最终都终淘汰一切的名相 、虚假与伪装。——纯道题记


2015年10月5日,当中国人在国庆假日期间忙着周游世界之际,世界给了中国人一个响亮的回向:85岁的屠呦呦,成为中国科学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今年的奖项被分为两部分:一半授予爱尔兰和日本科学家,表彰其在治疗蛔虫引起的感染方面作出的贡献;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10.88万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这本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重大事件,毕竟中国人的 “诺贝尔奖情结”太深太久,好不容易等到了开启中国科学新时代的那一时刻,却又仿佛给中国人上了一堂严肃的课,让本来想沸腾一下的心,顿时有一种如鲠在喉的窘境: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 “三无”科学家。在迷信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中国,这样的人通常不会被列入顶级科学家的行列,更不会被看作是代表中国科学发展方向的领军人物,然后,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以重重一击,这么多年,她曾几次被提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却始终没有当选。


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的父亲摘引《诗经》的诗句为女儿取名,《诗经》中排列有三句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父亲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其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未曾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也或许一是种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1951年,屠呦呦进入北京大学生物药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她不得不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以适应工作所需。她的这些中西医相结合的学习背景,为她日后发现青蒿素打下重要的基础。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这也是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她这项国际最高科学奖的理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屠呦呦曾在美国获得过2011年度拉斯克奖,这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得奖本身已经表明,她其实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了!拉斯克奖一直被视为“美国的诺贝尔奖”,或者是诺贝尔奖“风向标”。此前,拉斯克奖得主中有80人获诺贝尔奖。但是,这还是不能让屠呦呦打开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之门。倒不是屠呦呦本身有着自己的名利思想而要急切加入这一最高科学团队,而是一向标榜代表中国最高科学地位的院士委员会,怎么可以忽视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中国科学家,让自己的权威被自己否定呢?这多少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如今的中国,因为屠呦呦的得奖而像炸开了锅,不仅是庆祝她获得殊荣的掌声,更在于这样一位 “三无”科学家得到世界最高科学奖的充分肯定,而让中国人的判断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置疑。本来,科学是严谨的,也是独立的,它不应该受到太多世俗力量的影响,如果说一项极其重要的科学成果不被众人理解和知晓,那倒没有多少关系,而竟然被中国科学界的整体忽视,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缺乏独立的判断力,不仅在于民间,更在于精英与知识阶层。她曾几次被提名院士,但始终没有当选。试问,当时参与评审的专家,在今天敢不敢抱着仅剩的一点科学态度,出来承认一下,或者说明一下她不能被评为院士的原因。或者,敢不敢直接来个检讨与辞职。如果敢作敢为,站出来的人至少还值得尊敬一次,毕竟人无完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在别人看来是一小步,对于中国科学发展的进步来说想必就是一大步。


几十年来,中国人缺少判断力的情形是愈演愈烈,对事物发展的本来规律和内在的创新力不再追求与坚持,而对于那些外在的 “名相”却迷信到痴迷的程度,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真正水平无人关注与评判,对于所谓的外语考试、计算机成绩甚至政治考核却摆到了第一条,不过关者晋升之路万事休想。佛教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 “着相”,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中国禅宗倡导的 “直指人心”,就是要人们破除一切的外相、虚相、名相,可以真正看到事物本性。科学研究的本性就是创新,就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而科学家的称号、名分、头衔,都是外在虚相与假相,如今的科学界和知识界只求名相,不求本性,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为了渡金,全线造假,中国式的在职博士让一大批官员有了博士称号,甚至花钱在国外买一个洋博士学位回来,即有了博士称号,又有了留学背景,如果用好了政府资源,就可以在科学院里混一个院士头衔。当一个科技官员混入院士队伍时,或许人们不会感觉到他的危害;当一批科学官员都晋升为院士之后,这个团体的没落已经无药可救;当人们已经不再把他们当一回事时,他们却指挥着中国科学发展的方向,这才是中国最悲哀的地方。尽管最高当局在近年的院士评审中,已经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官员退出院士候选人名单,但病入膏肓,已经积重难返了。结果就是,像屠呦呦这样的优秀科学家被挤出了院士队伍,或许那些评审委员们卡她的关键之处就是因为她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留洋背景。如今,博士满街路,留洋太容易,还用三十年前的旧思想来判断一个人,把那些假相当判断标准,实在要贻笑大方了。


今日中国,正在自上而下倡导创新力,却不见创新机制的真正形成,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人缺乏独立的科学精神和自主的判断力。像屠呦呦创新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的科学家,在中国当不上院士的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这些人往往“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例如,饶毅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相反,不少人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而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各界。


当中国人整体缺乏判断力之后,自然就会发生是非不明,好坏莫辨、黑白难分,曲直混淆的各种奇怪现象,如今发生在中国科技界的 “糗事”只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已。诺贝尔奖颁发给一个被中国科学界最高团队忽视的科学家,是对这种现象一次最高警示:不要再痴迷于权利与名相的争执,请更多关注科学规律与社会贡献的本身,时间最终都终淘汰一切的名相 、虚假与伪装。


向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先生致敬!
向不为名利而默默奉献的科学家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0#
发表于 2015-10-9 10:33:17 |只看该作者
参加祝贺屠呦呦获诺奖座谈会的科技大咖都有谁?


2015年10月09日 07:13   来源:凤凰网   


参加祝贺屠呦呦获诺奖座谈会的科技大咖都有谁? 0.jpg
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座谈会现场。(摄影/孔德继)

参加祝贺屠呦呦获诺奖座谈会的科技大咖都有谁? 1.jpg
与会者名单(图/孔德继)

参加祝贺屠呦呦获诺奖座谈会的科技大咖都有谁? 2.jpg
与会者名单(图/孔德继)

  在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天后,10月8日下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到场嘉宾规格较高,多来自相关医学科研单位领导岗位。具体会议发言信息请关注凤凰网后续报道。
  附参会嘉宾名单整理附下:
  巴德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
  曹正逵: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任医师
  陈赛娟: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士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贺福初: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建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姜廷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李静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廖福龙: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力药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饶毅: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尚勇: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沈岩: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春法:中国科协常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王志珍: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海鹰:中国科协常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张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周济: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晓新: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高月: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凤凰网孔德继现场报道)
(责任编辑:梁靖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3 22:31 , Processed in 0.0903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