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政府采购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现场 2013-02-07 16:46:23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报 第265期 2013中国政府采购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现场
图为新十年 新思维——2013中国政府采购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会场。
瞬间
◆交流会前,参会嘉宾进行充分交流(左起):天津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处长栗庆林、《中国政府采购报》总编辑颜晓岩、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瑛、国家税务总局集中采购中心采购二处处长阳春。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左)与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瑛(右)交换观点。会场上参会嘉宾认真听取专家们的发言(左起):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一处处长杜强、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高晓东、北京市海淀区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主任雷迅、北京市朝阳区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副主任郜佳丽。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焕东(右)与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吕汉阳(左)就公共资源平台建设交流意见。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资源节约认证暨政府采购推进办公室秘书长岳宗文(左一)现场解惑。
◆记录
参会嘉宾专注地做着记录。北京物资学院教授倪东生(左一)、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燕英(左二)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经营发展处副处长徐少山 北京市大兴区财政局副主任王东普(右一)。
◆阅读
作为政府采购领域的权威媒体,《中国政府采购报》吸引了参会嘉宾的注意力。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招投标与政府采购研究中心副主任屠新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白景明。
花絮
陌生的老朋友
第一次与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院长裴育谋面,言谈中,他对《中国政府采购报》的熟悉和亲切的语气,让记者觉得仿佛是在与一位交往已久的老友聊天。深聊后才知道,裴育还真是《中国政府采购报》的老朋友。当我们乘坐的车辆行驶到报社附近时,他很快认出了报社的方位,并告诉记者,去年他来本报社开会时就住在附近,因此对附近的环境颇为熟悉。
作为老朋友,裴育还向记者询问了《中国政府采购报》的定位是否发生改变,当了解到本报的定位依然强调权威性时,作为读者与顾问的他立即表示:“你们报纸文章的深度和专业性的确不错,我赞同你们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意犹未尽的遗憾
会后,记者在与部分参会嘉宾的交流中发现,由于会议时间有限,很多参会嘉宾的观点都没来得及在会上发出,这不仅让专家们感到意犹未尽,也成为了此次会议的一大遗憾。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市场与政府采购研究所副所长羌建新在会后与记者交流时透露,为了此次理论研讨会,他不仅认真准备了发言材料,而且还准备了两份不同主题的发言材料。无独有偶,中机国际招标有限公司第五业务部总经理岳小川对此次会议也有特别多的想法希望表达。“岳总,就这次会上讨论的理论与实务问题,我们很想听听您的见解。”会后,记者向岳小川致电。“我早准备好发言稿了,明天我发到您邮箱。”岳小川说。
同岳小川和羌建新的交流都让记者非常感动:没想到这些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们如此重视本次会议,如此看重《中国政府采购报》这个平台,让我们更有了努力的动力。他们为此次会议做的种种精心准备,也让记者觉得,我们整个采编组加班加点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会议带来持续的灵感
在2013中国政府采购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现场,专家们交流中不时迸发的智慧火花,犹如一颗颗种子,不少参会嘉宾都深受启发。会议过后一段时间,这些逐渐发芽的种子令不少参会嘉宾获得新的灵感。重光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晓阳就是如此。
“小张,这次会议让我想到了几年前我处理过的一个案例,我可以由此梳理一下近几年来我对代理机构责任范围的思考。”此次会议过后的某天,记者同廖晓阳通电话时,他提出了这样的想法。第二天,当记者再次打算同廖晓阳进一步沟通选题时,他又提出了新的思路:“关于集中采购机构的业务,我也有一些话要说。”几天后的一个周末,记者再次接到了廖晓阳的电话。“质疑投诉这个环节的法律盲点非常多,我想这个内容也是值得业界关注的。”通话的最后,他感叹道:“这次会议的确让我想了很多。”
(以上文字/张静远)
责任编辑 lilei
本文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第26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