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5-9-19
- 最后登录
- 2018-4-3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18627
- 精华
- 11
- 帖子
- 1735
|
高成本:招投标的“尾巴”咋不抓?
来源:金羊网 作者:朱永杰
招投标原本是为了公开透明,降低成本,节约资金,“物美价廉”,但是,“围标”“串标”屡屡得手,成了普遍现象,这背后“猫腻”多多。从“围标”“串标”“萝卜门槛”到层层转包滋生权力“掮客”, 一些工程建设领域甚至出现画工当上建造工程师、厨师当上监理工程师、司机当上了安全员的“怪现象”。(4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招投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大宗货物的买卖、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包与承包以及服务项目的采购与提供所必须采取的一种交易方式。一方面,招投标有利于提高参与竞争的企业资质,为保障项目质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启动作用;另一方面,招投标流程规定非常清晰,不该出现内幕行为;此外,招投标将有利于政府积极发挥正面调节作用。
但是,从一些已经案发的案例看,招投标披着各种马甲,如果不立案查处,很难被人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竟然滋生了专门吃超投标饭的行当。2013年4月,江西省赣州市曝出一起涉案标的金额高达32.47亿元的特大串通投标案。有人从赣州公共资源网上获知工程招标信息后,以赣州市全市范围内公开招标的工程项目为目标,通过组织、联系和挂靠、借用、收买多家公司对项目实施围标,大肆进行“串标”犯罪活动,先后在赣州范围内通过串通投标对58个工程或标段中标,中标金额高达32.47亿元,并通过将所中标项目转卖出去的方式,非法获利1.2亿余元。这是招投标犯罪的升级模式。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招投标的违法手段并不“深奥”, 比如招标方“量身定做”设置门槛实现“萝卜招标”;将整体项目“化整为零”,使之达不到法定招标工程规模标准,继而采取“邀标”方式定标;采取“钓鱼”方式,中标方先低价竞标成功,再勾结招标方变更工程设计方案或追加工程量,达到牟利目的等。有时,看似有十几家企业参与投标,实际上仅为一家幕后操纵。有的工程招投标,一家公司往往能“召集”到十多家甚至更多有资质的企业出场相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名下围标企业的投标报价,一旦中标,利润高达工程额的20%;一些中介机构则充当权力“掮客”,依靠卖标书、收报名费、咨询费等牟利。
也早有业内人士总结出几种招投标违规的惯用手法,比如陪标,有的公司与某行政部门长期“合作”,业界都明白某工程肯定是被该公司“拿下”,但按规定招投标至少有3家参与,有的公司就会参与竞标以符合规定,事后再收取一定的好处费;比如串标,是指投标者之间串通投标,抬高或压低标价,以及投标者为排挤竞争对手而与招标者相互勾结的行为;比如挤标,是在资格预审中,一些人为有意设置的过高门槛排斥了其他潜在投标人,留下了关系户;还有泄标,是投标者想方设法找关系弄到标底,为此频频“公关”。
花样繁多、手段不一、看似迷雾重重的招投标,无论多么千变万化,归根结底都要在项目的成本上露出马脚露出尾巴,跟市场价格相比,其违法违规之处根本遮掩不住。简单来看,其天价预算连审计关都过不去,怎么会让犯罪分子一直逍遥法外呢?法律上,尽管有《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但是这两部法律竟然产生了“牛栏关猫”的奇效,实在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同属于规范公共采购行为的法律,一个强调的是分散采购,一个强调政府集中统一采购,“打架”的结果之一,就是招投标乱象不止,社会危害严重。
每一例违法违规的招投标背后,即便没有事故频发的悲剧,也一样会暴露出其他巨大代价,造价高成本大,这种明摆着的犯罪证据,从审计到司法部门,不能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从一定意义上说,大面积的招投标案件沉在水下,跟有关部门不作为、失职渎职是分不开的。这一点,是不是公开的秘密呢? |
-
总评分: 威望 + 11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