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653|回复: 1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半部论语学管理(转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3:45: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序言
  企业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管理方式都要通过具体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非常有效的某种管理模式或方法往往并不能有效地适用于其他所有的国家和企业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和每个企业的人员素质、思维、习惯等不一样。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没有一种适合于所有企业和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呢?当然不是。比如说,ISO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就是一种适合所有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者说管理方法,这个体系尽管由二十三个要素构成,但概况起来只有三句话:“怎样规定、怎么做、怎么记录”,这三句话再凝聚为一句话,那就是“详细规定了人在企业中的行为规范”。
  
  只是ISO管理体系尽管好,ISO管理不只是质量管理体系,还包括企业的环境、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和推行,因此怎样让人与科学的管理体系融为一体,就成为了管理者最大的管理目标之一。正如企业管理界的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真正成功的企业,不但制造高质量的产品,还制造高质量的员工”。
  
  企业要想拥有高质量的员工无非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内培训,一是对外招聘。不管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还是从企业的成本核算角度来说,都应该是以对内培训为主,对外招聘为辅。企业要想拥有高质量的员工,就必须拥有高质量的中高层的管理者;企业要想拥有高质量的中高层管理者,就必须拥有高质量的总经理。
  
  高质量的总经理和中高层管理者从哪里来?《论语》中早已经清楚地提供了答案。《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儒家思想曾被人形象的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这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己及人的思维方式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论语》不但提供了怎样成为高质量管理者的方式,还提供了许多现代企业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
  
  本书以开放社会的理论为指导、集数十年跨国企业高层管理实践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心得、结合时代特色、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内容,按照“学习、修养、仁爱、反省、培训、察人、原则、管理”这八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怎样从《论语》中学会管理有所参考。
  
  德国人莱布尼兹受中国易经八卦的启发,发明了二进制的乘法计算机,他于1716年发表了《论中国的哲学》一文,明确指出八卦是世界上最早的二进制记数法。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涩泽荣一被誊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日本现代文明的创始者”不但从《论语》中学到了智慧,还专门写了一本《论语与算盘》以指导日本的商人和企业家。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企业管理者能从《论语》中学到怎样的管理经验呢?读完本书,也许会给你一个意外惊喜的答案。
  
  2005年10月,我出版了《半部论语学做人》一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情鼓励和厚爱,迅速登上中国城市图书销售排行榜,同时也得到许多读者的批评指正,特此一并表示感谢!《半部论语学管理》侧重于企业管理的角度,也可以算是《半部论语学做人》的续篇。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沙发
发表于 2007-9-21 13:48:42 |只看该作者
目录
  一,学习
  1,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君子不器
  4,君子学以致其道
  5,夫子亦何常师之有?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不食,不寝,以思,不如学也
  8,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9,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1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功亏一篑
  13,一以贯之
  14,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修养
  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4,吾谁欺?欺天乎?
  5,贤贤易色
  6,君子就有道而正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10,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11,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12,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3,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14,吾不试,故艺
  15,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6,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17,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1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9,君子不忧不惧
  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1,君子以文会友
  22,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4,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25,君子有三变
  26,君子不重则不威
  27,威而不猛
  2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29,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三,仁爱
  1,人而不仁,如礼何?
  2,我欲仁,斯仁至矣
  3,事之以礼,葬之以礼
  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5,有事,弟子服其劳
  6,杖者出,斯出矣
  7,子见齐衰者
  8,相师之道
  9,伤人乎?不问马
  10,居上不宽,为礼不敬
  1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2,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3,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4,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5,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16,当仁,不让于师
  17,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18,里仁为美
  19,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20,博学而笃志
  
  
  四,反省
  1,吾日三省吾身
  2,见其过而内自讼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8,欲速则不达
  9,君子泰而不骄
  10,贫而无怨,富而无骄
  11,朋友数,斯疏矣
  12,子见南子
  13,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14,不怨天,不尤人
  15,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16,君子有三戒
  1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18,君子有九思
  19,割鸡焉用牛刀?
  20,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五,培训
  1,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2,“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3,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4,不教而杀谓之虐
  5,既庶,既富,又何加焉?
  6,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7,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8,有教无类
  9,性相近,习相远
  10,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11,我非生而知之者
  12,爱之,能勿劳乎?
  13,语之而不惰
  1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6,君子无所争
  17,闻一知十
  18,我不欲人之加诸我
  19,君子群而不党
  2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六,察人
  1,听其言而观其行
  2,视其所以,人焉叟哉?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巧言乱德
  5,雍也仁而不佞
  6,回也非助我者也
  7,回也不愚
  8,君子周而不比
  9,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2,吾斯之未能信
  13,枨也欲,焉得刚?
  14,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5,君子周急不继富
  16,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9,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20,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21,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22,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23,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24,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25,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26,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27,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28,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29,君子义以为质
  30,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31,小人之过也必文
  32,乡人皆好之,何如?
  
  七,原则
  1,君子之于天下
  2,道不同,不相为谋
  3,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5,邦有道,则知
  6,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7,邦无道,谷,耻也
  8,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9,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
  10,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3,礼之用,和为贵
  14,事君尽礼
  15,勿欺也,而犯之
  16,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7,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1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0,何为则民服?
  21,与齐奢也,宁俭
  22,奢则不孙,俭则固
  23,辞达而已
  2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6,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7,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28,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29,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30,过则勿惮改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3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八,管理
  1,名不正则言不顺
  2,夫子温、良、恭、俭、让
  3,入太庙,每事问
  4,君子信而后劳其民
  5,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6,君子恶居下流
  7,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8,先之劳之,无倦
  9,其身正,不令而行
  10,为政以德
  11,仁不能守,必失之
  12,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3,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以约失之者鲜矣
  16,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7,听讼,必也使无讼乎!
  18,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9,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20,敬其事而后其食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3,放于利而行,多怨
  24,子奚不为政?
  25,子为政,焉用杀?
  26,过犹不及
  27,忠告而善道之
  2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9,举善而教不能
  30,君子尊贤而容众
  31,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32,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3,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34,赦小过,举贤才
  35,君子病无能焉
  36,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7,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38,大德不逾闲
  39,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0,三思而后行
  41,文献足,则能征之
  42,不迁怒,不贰过
  43,闻斯行诸?
  44,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45,不逆诈,不亿不信
  46,如之何?如之何?
  47,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8,君子贞而不谅
  49,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50,德不孤,必有邻
  51,见义不为,无勇也
  5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53,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4,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55,卫灵公无道,奚而不丧?
  56,近者说,远者来
  57,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5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9,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60,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板凳
发表于 2007-9-21 13:49:02 |只看该作者
一,学习
  
  1,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
  
  孔子说:“学习好比老赶不上趟,即便如此还是担心会有所缺失。”
  
  【评析】
  
  学习、是管理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不热爱学习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者。
  
  曾经有一位国际跨国公司的总裁来到中国分厂考察,考察之余宴请中国分厂的全体中外高层管理者。只要是曾经在外企担当过中高层管理职位的人都知道,对于总裁的来访都是战战兢兢,因为不管你准备多么充分,也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提问搞得措手不及。即便是与总裁一起吃饭,也丝毫轻松不起来,因为也许一个小问题,都会给总裁留下不好的印象,那么将直接关系到管理者在企业的升迁。
  
  那天的气氛很融洽,总裁一天的巡视没有看到有什么大的问题,脸上一团祥和,与会者的心情也谨慎放松。宴会开始之前,照例,中国分厂的外籍总经理逐一介绍了在场的各位中方高层管理者,姓名、部门、职位、入厂时间,并简短介绍了中方管理者的特长。总裁边听边点头,显出很欣慰的样子,等外籍总经理逐一介绍完了之后,便一起举杯喝酒开宴。放下酒杯,总裁说,听了总经理的介绍,觉得大家都很优秀,都是人才,感到很高兴,为了加深对大家的了解,下面大家边吃边谈,轮流谈一谈你们最近都看了什么书?有什么体会?什么书都可以。结果除了一位中方管理者之外,其余的人最近都没有读任何书。
  
  总裁于是失望地大谈了一通学习的重要性,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学习意愿的人,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在场的管理者面面相觑,总经理也尴尬不已。把是否有学习意愿看成是衡量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并不只是一两个跨国企业总裁的心血来潮,而已经是国际上管理者的共识。在一本美国出版,由51位世界顶尖管理大师的文章汇编而成的《未来的组织》(THE ORGANITION OF THE FUTURE )中写道“最理想的雇员是具有能力及勤学好思的人。学习过程正是开始于受雇之日。健康组织的雇员将把日常学习作为个人及公司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倍增和传播,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学习的热情,整天忙于日常事务,不但原来的知识甚至思维习惯等会停滞不前、迅速陈旧化,而且眼光和心胸都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反应也会越来越迟钝。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个企业如果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步,随时都可能被淘汰。企业要进步,没有管理者的学习提高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
  
  放眼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不管是中层还是高层管理者,学习的热情都不高。中层管理者整天埋头处理日常事务,高层管理者更加热心的是各种应酬。因为今日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主要不是靠了管理才能才拥有了管理者的职位,他们能否继续拥有管理者的职位也并不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能力、是否勤学好思。但是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速度加快和深入发展,如果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中国的绝大多数管理者都将被淘汰出局,因为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只是与本国的企业竞争,而是直接成为了世界企业竞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笑话:学习有什么用?学会怎样赚钱才有用。李嘉诚小学毕业,不是照样成为世界华人首富?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不错,李嘉诚确实只上过小学,但是他的学习却并不是只局限于学校。前不久我从电视上看到记者问李嘉诚:你今天的成功究竟几分靠机会、几分靠努力?他说,在他当学徒的时候,不管工作多么辛苦多么劳累,他都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此每天都有提高,而看到不学习的同事每天都一样。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两千五百年前的这句警言,好像窖藏的老酒,越久越香。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地板
发表于 2007-9-21 13:49:55 |只看该作者
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原文】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当官有余暇就学,学得好就去做官。”
  
  【评析】
  
  “优”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悠闲”的意思,一个是“优秀”的意思。那么子夏当时究竟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从这句话中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仕”在这里通常被解释为“做官”,“做官”的本质其实就是“管理”。今日中国人把“做官”侧重为“掌权”,严格来说是对“做官”本意的一种扭曲。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首先必须理顺这个心态,不管你在企业担当的是什么职位,是部门经理还是总经理,你都不要把自己当成是掌权的“官”,而要把自己当成负有管理责任的“管理者”。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往往在没有拥有管理职位之前比较有学习的热情,可是一旦拥有了管理职位之后,学习热情便迅速下降。对他们来说,学习只是一个增加自己竞争管理职位的法码,而不是一种工作需要和素质习惯。中国的管理者学习热情不高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管理者的心态不正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当一个人把担当管理职位误解成是“掌权”,那么一旦大权在握还需要学习什么呢?可是如果一个人把担当管理职位正解为是“管理”,想到肩上的责任,又怎么能不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呢?
  
  作为一个管理者,不但自己要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应该将是否勤学好思当成是选拔、考察、提升其他管理者的重要依据。一个总经理只有自己是勤学好思的人,他才懂得勤学好思对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企业层次的重要性。
  
  许多在华时间长,积累了较多人事管理经验的外资企业往往不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宁愿招聘一些没有经验、但个人素质较高、且有学习热情的新人来培养。这是因为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不同,而人又都是有惰性的,一旦形成了某种管理习惯,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就很难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如果遇到的又是性格固执的人,则更加令人头痛。所以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勉强改变那些已经形成某种不良管理习惯的管理者,不如重新培养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不良管理习惯的管理者,让他们直接按照本企业的要求去做。
  
  学习,不只是增加知识,也是不断战胜惰性、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的国营企业,存在着一个干部编制和工人编制的界限,选拔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属于干部编制的人,尤其是到了中高层的阶段,如果不属于干部编制,不管你多么优秀,基本上都会被淘汰出局。在外资企业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和界限,只要你肯学习、有能力,在企业做出了成绩,就能提升到管理岗位。在广东的外资企业,甚至有许多勤思好学的初中毕业的打工妹也被企业培养成为了中高层管理者。也就是说,今天在中国按照《论语》中“学而优则仕”的标准去培养选拔人才的,绝大多数是在华的外资企业而不是国营企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出现过大批人才“孔雀东难飞”的景象,这些原本在内地国营企业的人才为什么甘愿背井离乡抛妻弃子独占南下?关键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在国营企业里面“优而不得仕”,有才华无法得到发挥、无法得到珍视、也无法依靠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当然没有能力去改变整个国家的用人现状,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总经理或部门经理,确实可以决定用怎样的方式来选拔、培养、管理你的部下。如果你懂得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道理,并落实到你的日常管理中去,那么无疑将使你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拥有一大批勤学好思的管理者的企业与一个拥有一大批缺乏学习热情安于现状的管理者的企业竞争,谁胜谁负是不言自明的。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5#
发表于 2007-9-21 13:53:46 |只看该作者
3,君子不器
  
  【原文】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要成为单纯的工具。”
  
  【评析】
  
  “君”字是会意字。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春秋繁露》上说:“君也者,掌令者也。” 《荀子·礼论》上说:“君者,治辨之主也。”所以,在古代,“君子”有指“管理者”的意思。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清楚理解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本质区别。简单来说,管理者不但知道自己怎样工作,还知道怎样指导、安排、协调其他人怎样工作,非管理者只知道自己怎样工作。在企业中,许多技术专业水平很高的人才,却不是合格的管理者,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只知道自己怎样工作,却不懂得怎样让别人一起有效地展开工作。
  
  在过去五十年中,中国曾经展开过“外行是否可以领导内行”的社会大辩论,也曾经掀起过让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从政的热潮,今日许多国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更是直接从专业技术人才中选拔的。所有这些其实都显示了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对管理科学本身认识的严重不足。
  
  通俗点说,管理者属于帅才,专业技术人员属于将才。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关系就好比诸葛亮与关羽的关系,你硬要把关羽推到诸葛亮的管理职位,等于是失去了一个高质量的将才,多了一个低水平的管理者。
  
  中国的许多民营企业,往往是靠一两个技术人员创业,然后成为老板,自任总经理。他们在自己的专业行业,可能确实可以成为数一数二的人才,但是他们在管理行业,未必就能成为合格的管理者。因此在企业初创期间,一是规模小、人数少,二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所以有没有管理都无所谓,但是企业一旦扩大起来,或者出现了企业内部的部门委托授权管理的时候,那么如果管理水平低下,就很可能成为扼杀企业发展的巨大隐患。
  
  深圳许多企业的老板是靠拉订单起家的,他们在香港等境外拉订单,然后来深圳办工厂。他们拉订单是行家,但是办工厂是外行。深圳某外资企业的外籍老板就是这样起家的一位集团公司的董事长,他曾经在深圳某分厂的高层管理者会议上愤怒地当面谴责所有的与会者:“你们都在利用职务之便捞我的钱,你们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他明明知道问题严重地存在,却除了发怒之外无法改变现状,最后其中一个部门经理,因为走私被送进监狱,他的企业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典型的管理水平低下的表现。
  
  遗憾的是此类老板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总觉得,这个企业就是我创建出来的,我怎么可能不懂怎样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呢?其实管理是一门学问,有能力创立企业的人,未必有能力管理好企业。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企业的拥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在自己管理不好企业的时候,请人来管理,让自己处于监督者的位置,也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专业技术出生的老板都不懂得企业管理,只要能在创业的同时认真学习企业管理的专业知识,自然也就既能成为企业的创立者、企业的投资者、企业的拥有者,也可以成为高水平的企业管理者。
  
  对于一个企业总经理来说,能够拥有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中高层管理者是最理想的,但是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只要懂专业技术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更不要为了节省成本,或者为了某种特殊需要,硬把不具备管理者素质的人勉强推上管理岗位,那样只会既扼杀了专业人才,也损害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君子不器”对于管理者来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工作中要有主动性,不能只做一个单纯的接受和执行命令的传令兵。要想真正做到“君子不器”,唯一的正途依然是通过持续的学习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6#
发表于 2007-9-21 13:54:04 |只看该作者
4,君子学以致其道
  
  【原文】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译文】
  
  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评析】
  
  子夏在这里通过工匠要想完成产品就离不开作坊,来说明君子要想领悟道理就离不开学习。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关于什么是“道”,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解释,直到今天,也依然没有一个绝对公认的解释。关于“道”的本意究竟指什么?或者子夏在这里所指的“道”究竟是什么?我们这里暂不去争论,因为我们在这里主要是探讨企业管理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探讨一下“道”的含义。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将“道”的含义定义为“怎样管理好企业的方法、理论、规律或奥秘?”
  
  关于怎样“悟道”,自古以来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在佛家看来,“悟道”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子夏这里说的,可以通过学习的方式逐渐领悟道的真谛;一种是不通过渐进的学习,直接通过打禅等方式在瞬间“顿悟”。
  
  对于领悟企业管理之道来说,我觉得苦思幂想式的“顿悟”是不太可行的,最起码对于绝大多数管理者来说是不可行的,还是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等方式才行。尤其是,尽管企业管理之道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多么深奥,但是要真正落实运用到某个具体的企业,并能在日常管理中发挥作用,仅仅懂得一些精深的道理还是远远不够的。也只有靠管理者一次又一次在管理实践中的持续探索,才能真正寻找到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之道。在这样的探索中,离开了学习,离开了理论学习,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学习,不但是增加知识的途径、是消除惰性的方式、是改变不良工作习惯的途径,还是悟道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我们能迅速方便地接触到各种学习资料,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能让我们从狭小的日常企业管理的小圈子里面跳出来。通过广泛地学习了解别人的企业管理之道和管理理论,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本厂企业的实际现状的透彻分析,就不难找出本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就能对症下药地找出有效的对策,再通过持续的改善,自然就能逐渐接近最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之道了。
  
  领悟企业管理之道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比那些宗教的悟道所需要的时间还要长,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宗教,它所谓的道都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是企业管理之道却不是固定不变的。所有的企业都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一直在变动之中,它的人员、产品、技术、规模、客户、乃至社会环境等都一直在变动之中,即使你现在领悟到了相对有效的企业管理之道,那么随着企业的变化,原来曾经适用的管理之道也很可能变得不再适用了。
  
  许多在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我之所以能拥有这个管理岗位,证明我的管理水平已经足够了。”或者认为“我都已经在这个管理岗位上干了什么多年了,难道我还不懂怎样管理吗?”可悲的是,正是因为这样错误的观点扼杀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也扼杀了他们持续提高管理水平的可能性。我在不同的企业都遇到过一些干了五六年乃至十几年管理的管理者,他们的管理水平却一直停留在五六年乃至十几年之前的水平。他们在被提拔之初也许是优秀的或相对优秀的,但是一时的优秀并不代表永远优秀。所有的优秀又都是相对的,在被提拔之初他们是相对优秀的,但很可能是当时他们周围的人水平太低。五六年乃至十几年后,当年比他们水平低的,通过学习完全可能超越他们,新来的人也可能一进来就比他们更加优秀。
  
  如果你是总经理,你不妨观察一下在你的部下里面,有没有这样的管理者。如果有,我相信你会知道应该怎么办。
  
  因此企业的管理之道是一个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得到的东西,所有的管理者只要还在管理岗位上,也就都离不开学习,就像工匠们只要想制造产品就离不开作坊一样。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7#
发表于 2007-9-21 13:55:13 |只看该作者
5,夫子亦何常师之有?
  
  【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间。贤能的人可以学到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能学到它的皮毛,文王武王之道是无处不在的。孔老夫子何处不能学呢?又何必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评析】
  
  孔子的学问在当时被认为是继承和发扬了周朝的文武之道,事实上孔子自己也是以恢复周礼为奋斗目标。别人自然会质疑:孔子关于周礼等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呢?子贡则认为,学习周朝的文武之道,并不一定要师从某一位固定的老师,而是可以从许多途径去学习。学习文武之道是如此,学习管理之道也是如此。
  
  前面我们分析了对于管理者来说,学习是多么重要和必不可少。我毫不怀疑绝大多数管理者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去学习。他们不愿意学习的理由之一就是找不到好的老师,有的时候即便知道有好的老师也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愿意去学。其实找一个好的老师去学习管理固然是学习的方法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习中如果能有一位高明的老师指导,学习起来自然事半功倍。在我所接触的许多在华大型外资企业,也每年都举办旨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各种管理培训,但是即便如此,相对于每个管理者来说,这样的学习机会和时间也是非常短暂的,而在更多的国营企业或民营企业,这样的学习机会更几乎是零。因此管理者如果单纯指望通过企业提供的学习机会来提高管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子贡认为,可以学习的文武之道是无所不在的,我认为管理之道也是无所不在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正在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来说,工作中的时时刻刻都可以成为学习的机会。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
  怎样才能将每天的日常管理也当成是学习的机会呢?又怎样才能从日常管理中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呢?简单来说,就是要以学习的心态来随时观察、留心、思考管理中的一切人物、事件和现状。举个例子来说:
  
  许多外资企业都推行“5S管理”,所谓“5S管理”是日资企业发明的一种现场管理模式,“5S”的意思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个日语单词的第一个发音的罗马字头。“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个词看似简单,也平淡无奇,但是任何管理者如果能真正领会到这五个词的管理核心,都将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这五个词的内在关系是这样的:通过具体简单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来培养人的良好“素养”,提高了人的工作“素养”之后,又能促进“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层次,如此循环促进,自然会极大提高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的工作素质。在此基础上,不但有形有物的东西可以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你的工作思维习惯甚至心态等也都可以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变得更加完美。
  
  为此,许多外资企业为了将“5S管理”持续坚持下去,都会成立一个专门的“5S活动推进委员会”,然后定期到各部门去做“5S”检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种现象:管理者自己也知道自己所管理的部门平时现场管理比较混乱,一旦知道要来检查了,立刻匆忙安排所有人员突击准备迎接“5S”检查。等到检查人员一走,立刻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脏、乱、差的状态。
  
  这样的管理者,属于典型的管理水平长期提不高又缺乏学习热情的管理者。其实要提高管理水平很简单:你只要每天上班都能以第三者的眼光、比如以5S检查人员的眼光、来观察检查自己的管理范围和部下,发现问题立刻改善,时间长了,自然能提高你的管理能力。
  
  5S管理是这样,其他的管理也是这样,只要管理者时刻以学习之心投入每天的工作,随时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提高的机会。尤其是,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可以从其他管理者、你的上司、以及你的部下那里学到许多好的管理方法。另外,除了从每天的工作中学习之外,还要在工作之外多学习一些其他的东西,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胸襟。
  
  连孔子这样的伟人都可以自学成才,你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8#
发表于 2007-9-21 13:55:30 |只看该作者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不思考就会被骗,只思考不学则会迷惑。”
  
  【评析】
  
  “罔”字有“迷惘”的意思,也有“欺骗”的意思。“殆”在这里是“疑惑”的意思。通常大家都把孔子这句话中的“罔”翻译成“迷惘”的意思,但是我觉得孔子在这里用“罔”和“殆”是为了区别“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状态下可能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缺陷,所以不应该把这两种状态都翻译成“迷惘”,应该有所区别,所以我翻译成“被骗”。严格来说,“被骗”也是不准确的,应该翻译成“被局限”,或者“被某种观点所左右而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
  
  许多管理者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就是学习不得法的表现之一。市面上关于怎样提高管理水平的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比比皆是,如果你多选几本,甚至很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彼此矛盾的观点,比如有的书说企业管理应该以“人”为管理对象,有的书却会告诉你这是错误的,要以“组织”为管理对象。因此如果你只学而不思考,那么很可能会无所适从。如果你只学了其中的一种,认为哪种观点是绝对正确的,那么你也很可能会被这种观点所蒙蔽、所误导、所局限。
  
  在过去,中国曾经开展过“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大庆的管理经验可能确实有可学之处,但是一个油田的管理经验再好,怎么可能适应全国所有的工业企业?大寨大队也可能有一些值得一学的农业管理上的好经验,但是山区大寨的管理经验同样不可能适应全国的农业管理。只是因为中央要求学,于是全国的工业和农业就都一起来学,这是标准的“学而不思”、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
  
  在现实管理中另外一种“学而不思”的现状也普遍存在,那就是盲目地跟前任、上司、现状学。明明是一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但是因为以前别人一直都这样处理,所以自己也就学着这样处理,至于为什么应该这样处理而不应该那样处理,则完全不去思考和反省。这样也会被错误所蒙蔽、所误导,所欺骗,从而丧失改善的欲望和纠正的机会。
  
  在所有取得了ISO认证的企业,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数据报表和记录,而且根据要求,这些数据都必须保留一定的年限。在推行ISO管理的过程中、所有的人都接受了怎样在日常管理中统计、记录和保留这些数据的学习培训,但是一些管理水平低下的管理者,并不知道或思考为什么要保留这些数据,他们以为保留数据的目的就只是为了应付认证机构或相关方的审查。这也是一种“学而不思”的表现。
  
  其实,统计、记录、保留这些数据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这些数据来为我们的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得到这些数据才是管理工作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据此制定对策,然后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此循环往复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提高管理者和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思而不学”的缺陷还在于容易钻牛角尖,或者局限在狭隘的小圈子里面走不出来。比如一些管理者面对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非常着急,整天思考怎么办,但是就是想不出好办法。如果他善于学习,懂得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能者学习,那么许多长期思而不得其解的难题就很可能得到解决。
  
  所以只有做到“勤思”又“好学”,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9#
发表于 2007-9-21 13:55:50 |只看该作者
7,不食,不寝,以思,不如学也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15.31』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问题,结果还是不得其解,不如去学习。”
  
  【评析】
  
  孔子在这里是用自己的现身说法来进一步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问题。由此我们亦可以看出:聪明如孔子这样的伟人,也曾遭遇过“思而不学则殆”的窘境。因此平常如我们、如果觉得不学习只凭自己的小聪明灵机一动也能计上心来,也能解决企业管理中的一切问题、是不现实的。如果有人这样想,那绝对不是他思考中没有遇到迷惑,很可能是深陷迷惑还不自知。
  
  在一次外企高层聚会中,曾经有一位外籍总经理说平时管理中遇到最头痛的问题是,一旦生产中出了什么问题,你去问主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主管往往不愿意将真实的原因告诉你,而是编造一些可以帮助主管解脱责任的理由告诉你。当你对主管的回答有疑问,直接去现场调查时,会发现工人的回答与主管的回答往往相差很大。尤其是问题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时候,所有的部门主管都会不约而同地强调对方的责任,而不愿意多谈或直接回避自己部门的责任。这位总经理最后无奈地说:“中层管理者素质如此之差,实在很无奈,我只好遇到问题时将所有相关的人员都直接召集起来开会。”
  
  从这位总经理的发言来看,他似乎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而只是暂时被掩盖了。下一次他如果再单独问主管新的事故原因,主管还是会首先想到怎样为自己解脱责任的理由,还是会隐瞒一些不想让总经理知道的真相。所以这位总经理尽管为这个问题困扰得很头痛,却长期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没有学习的欲望,没有想到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这里给大家提一个参考意见。部门主管之所以不愿意说出事故的真相,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主管个人素质问题,一方面是总经理的素质问题。主管的个人素质这里暂时不谈,只谈谈总经理的素质问题,有一些总经理,对于部门主管所犯的过错常常过于苛求和严厉,有的会罚款记过、有的甚至会严词训斥或破口大骂,在这样的情况下,主管明明知道不应该隐瞒真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也不得不隐瞒真相。
  
  仔细分析一下这位总经理的发言就不难看出,他在“遇到问题时首先将责任推到对方身上去”这一点上,与他的中层主管完全一样,他也是首先甚至完全将责任推到中层主管身上,责怪他们素质不高,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素质也有问题。如果这位总经理有学习的热情,那么就会认识到,企业管理中所有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主观原因,真正属于客观原因的不到百分之十。
  
  这位总经理如果确认是中层主管的素质问题,那么为什么不想一想怎样来对中层主管进行培训和指导?为什么不想一想怎样消除他们讲出真相的顾虑?为什么不为他们提供一个敢于讲出真相的宽松环境?为什么不制定相关的有效监督体系?他们敢于不讲真话,是不是因为他们知道总经理对相关问题不如他们懂?所以才敢于骗总经理?
  
  许多在华的外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面对他们的管理失败时,往往会把他们管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是中国的职工素质低。事实上一些国内著名企业的著名企业家也常常发表这样的高论,说什么外国的管理经验无法在中国实施,是因为中国的工人素质低下,还拿中国人普遍闯红灯为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之有理。遇到这样的高论,我经常会忍不住向他们讲述孙子将宫女培养成战士的故事。我相信,所有的企业管理者如果学习过孙子怎样将宫女培养成战士的故事,将不再好意思将管理的失败归结为工人的素质低下,而会反省该怎样提高他们自己的管理水平。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10#
发表于 2007-9-21 13:56:46 |只看该作者
8,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16.9』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懂的人最高明;学过之后才懂的人差些;遇到困难才去学的人又差些;遇到困难也不去学的人则最差了。”
  
  【评析】
  
  孔子在这里是把一个人的学问和这个人的学问与学习的关系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低,非常有意思。仔细品位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个标准也非常适合判定一个管理者的素质高低。比如,企业直接从外面招聘一名高素质的管理者,相对于这个企业来说,可以算是“生而知之”。企业内部原来不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或者原来就是管理者但觉得自己原来学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然后主动去学习提高的管理者,可以算是“学而知之”。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才去学的管理者,可以算是“困而学之”。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也不去学的管理者,可以算是“困而不学”。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生而知之”的人,最起码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生而知之”,就连孔子这样伟大的人也明确表示他不是生而知之者,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对于企业来说,尽管可以高薪聘请到“生而知之”的成熟的管理者,但是这些管理者千万别以“生而知之”者的心态来赴任,以为可以不要继续学习了,因为你在其他企业学到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并不一定能完全适合新的企业,你还需要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来施展你的管理才华。因此即便对于“生而知之”的管理者,也需要学习,只是学习的内容可能与其他管理者有所不同,比如最起码你要学习了解该企业的产品、结构、人员、现状、历史、环境等。
  
  因此,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生而知之”的管理者和“学而知之”的管理者归为同样层次和素质的人。要注意区别的是“学而知之”的管理者与“困而学之”的管理者的不同。“学而知之”是主动去学习,在没有遇到任何问题之前也能持续主动地去学习。“困而学之”则是缺乏学习热情,直到遇到了问题无法解决感到为难才不得已被动去学习。除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区别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然后知不足”,有学习主动性的管理者,通过学习,才能看出自己平时管理中的不足,因而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学习主动性的管理者,会对自己平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还会盲目地觉得自己管理得很不错,自然越发没有学习的兴趣。至于“困而不学”的管理者,则根本是不合格的管理者。
  
  许多企业的总经理都会在大会小会上呼吁中高层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技术能力,但是往往效果不佳。我想根本原因之一,很可能就在于中高层管理者都觉得自己管理水平挺好的,也看不出自己日常管理中有什么问题,应付日常管理已经绰绰有余,因此完全不觉得有学习的必要。
  
  所以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迅速简单的检测管理者素质高低的方法:你可以问他:你现在的管理中有什么问题吗?如果他回答说没有任何问题,那说明他的素质还不够高。如果他回答说有问题,并具体告诉你有什么问题,那说明他的素质相对高一些。如果他不但能告诉你存在怎样的问题,还告诉你正在通过怎样的方式在进行改善,那么他的素质则比前两者都更加高一些。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26 04:41 , Processed in 0.0813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