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钢贸物流30年:1992到2002的黄金十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35

积分

侠客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4 14:05: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钢贸物流30年之历练篇


搏激流勇进  历风雨转型

1992到2002的黄金十年


执笔:现代物流报王亚彬


         1992到2002年,十年,是一个彻底冲破体制束缚培育钢材流通市场的时代,是一个民营钢材流通企业崛起,国有物资企业涅磐重生,重整钢材流通格局的时代。  


民企崛起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异乎寻常的南巡旋风,给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在当时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时候,国家开始允许钢厂在计划外有多余的钢材可以流通到民营企业销售,逐步市场化。很显然,一个超速发展的机遇已经出现了。在河北的唐山,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王东一看到邓小平南巡的新闻,当晚就把员工召集起来,他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为此,他整日奔波,一方面四处高息借贷,另一方面到处要指标、跑钢材。 “公司当时购进的钢材每吨1200多元,三个月后每吨就多涨了200多元”。这对于一个月工资只有三四百元的时代,200~400元的利润已足够“暴利”。王东显然不是唯一一个行动起来的人。

    流通市场改革的加速推进,挟裹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喧嚣扑面而来。尽管钢市在1993年上演精彩一幕之后,就步入了7年的漫漫熊市。但此后许多年,钢铁都是最热门的行业。“疯狂”一词成了日后许多人记忆里共同的印记:当时大货车上拉着还冒着热气儿的钢材满大街地跑,人们拿着钱排着队买钢材。木匠、铁匠、卖扫帚、编草席的……不同行业的人纷纷转行以不同形式拓展钢材贸易。另外一些人还毅然放弃了国企诱人的铁饭碗,租个小门市干上钢材贸易,从此再也没有回头。当他们意识到连废旧金属都越来越少时,这些人当中的 “能人”甚至在1995年、1996年拿下了俄罗斯废旧坦克、太平洋舰队的退役军舰的拆卸权……

    这一时期,私营、个体、集体经济加快进入钢材流通领域。

    1994年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国内贸易部提出建立新型工商关系,发展现代流通,推行代理制试点。

    当时,因市场原因,许多钢厂无力以现汇来支付钢货款,只能以钢材作现货款易货交易,于是许多人做起钢材推销生意,这看似被动的推销却让众多钢材贸易商一脚踢开了市场大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铁贸易商应运而生。

    日后威震业内的民企大佬——丁立国、席劲松、崔建华……都靠钢材贸易捞到了各自人生的第一桶金。对于他们来说,1992到1994年是他们事业的真正起点。

    这一批钢材贸易商抓住短缺经济时代的契机,凭借着自身对当地市场高度熟悉以及比国营钢厂驻地办事处和国营物资流通企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运行体系,靠着比当地终端用户更了解市场变化趋势的观察力,对上承接厂家的钢材销售业务,对下服务本地终端用户,获得了生存空间和盈利,从此后钢贸商真正在钢材流通领域“站了起来”。

    但由于当时钢材经销商入门的门坎比较低,从上家购进钢材,加价后卖给下家,赚取销售差价,俗称“吊篮头、搬砖头”,这是这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传统经营手段。各经销商各自为战,简单地一买一卖,不具备加工增值能力,直到现代物流业的兴起。


钢市嬗变


    中国钢市的两个风向标城市——上海、天津也以自己的创新和突破在这个时期正式奠定了日后地位,钢材市场建设迎来第一轮高潮。此时订货会与批发市场同时存在,计划内组织订货、计划外公开交易,但集中的计划订货会开始向长年的市场交易转变。

    1992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天津市先后成立了钢铁炉料、北洋钢材等两大国家级市场,吸引了当时国内各大钢厂的加入。而后通过连续几年的全国订货会、日常现货、期货的交易,天津一度成为国内钢铁价格、信息、交易的引领热点地区一些在全国很有规模的经销商云集天津大型钢材现货交易中心临立。天津直到如今仍在中国钢材流通格局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优势。

    天津北洋钢材市场不仅开展钢材中远期交易,而且成为培养钢贸人才的“黄埔军校”,日后驰骋业内的知名人士如舜业的薛长江、兰格的岳华皆“师出同门”。随着1994年国家明令期货交易暂停,天津市钢材全部转入现货交易。

    这个时期也是上海钢材贸易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在1993年上半年之前,钢贸商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下半年后,市场行情一落千丈,不少钢贸商家因经营亏损而逐渐退出。当时,上海钢材交易市场已形成“宝山”、“香山”、“生资”三足鼎立的局面,市场经营的方式是票据式的。

    1996年11月全国第一家前店后库式的钢材市场——上海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正式成立。前店后库式现货市场,相比票据式市场,采购商购货开了票后马上就能提到货,不用再到指定的仓库去了,节约了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商业利润。 之后前店后库式的经营模式被广泛引用,形成遍及全国之势。
   逸仙钢市创始人周华瑞,这位从福建周宁山沟中走出的汉子的巨大成功,带动了福建周宁同乡向上海的商业移民潮,到上海后他们大多数从事钢材贸易,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一个个从农民到富豪,从铁匠到大商人的商业传奇,此后纵横上海滩,占据上海钢贸流通市场半壁江山的“周宁商帮”自此萌发。
    自从创新业态钢材现货交易市场问世以来,上海钢市又经历了公退私进的大潮,现货交易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国企重生


    钢材流通领域向民企开放的过程,几乎是一场民企英勇卓绝的诺曼底登陆战,同时基本上与国企市场化、提高效率成效不彰的过程咬合。

    转向市场经济以后,从1993年起,国家基本取消了物资计划调拨,物资流通企业转为市场运作。

    昔日辉煌的物资企业一蹶不振,国有物资企业从此真正“下海”,进入了市场。但这个过程是一个阵痛。

    尚不能适应新形势的物资系统开始出现大面积亏损,很多不能及时转变观念且面临民企强力挑战的物资企业垮台了。物资系统资产负债率高达84%,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主渠道作用不复存在,与当前蓬勃发展的民营钢材贸易企业呈现彼消此长的明显反差。

    此后物资企业从扭亏脱困到产权制度改革,全行业进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企业抓大放小,1997年改制面达50%,部分省区市达到80%以上。

    各省市国有物资企业经过改革开放的第一轮竞争,出现了两极分化,能够坚持下来的多在后来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如广东物资、浙江物产、河北物产……纷纷杀出血路,积极备战日后更加激烈的竞争。

    与此同时,引领国有钢材流通企业转型脱困的企业家群体开始浮出水面,初显英雄本色。


挑战与转型


    中国钢材流通企业在世纪之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已经超越了国境线的羁绊。

    一边是外资开始酝酿在中国钢材批发,特别是钢材物流的加工配送的谋篇布局。跨国公司利用我国WTO承诺的规则,对我国钢铁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日本三井从1995年开始,在我国中部和东部与宝钢、武钢等合资建立了各种钢材加工、配送公司,构筑了一个能够向国内外用户迅速提供服务的钢材配送物流体系,基本控制了我国汽车板材、家用电器板材等高档钢材市场。

    另一边则开始面临中美、中欧无休止的贸易摩擦,几经反复曙光难现。

    从1994年中国开始出口钢材,1996年11月便遭到倾销投诉,案值高达1亿多美元。尤其是加入WTO,为了继续保护国内产业,各国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反倾销、反补贴、保障等措施。

    进入新世纪后,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等对钢材的旺盛需求,钢材消费随之出现增长高峰,钢材流通企业面临新一轮的机遇。

    尽管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是从2000年左右才开始,但刚开始绝大多数贸易商都陷入了“物流是什么?”的困扰,一些先行者开始务实地盯上了钢铁业相关物流业务。向现代物流转型成为下一轮竞争的着力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30 07:49 , Processed in 0.04525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