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区分常见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基本概念(转)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2

积分

骑士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3:23: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区分常见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基本概念

前言:供应链相关理论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其中多数定义及概念并不存在权威的说法。为明确区分常见供应链与供应链竞争的基本概念,特撰此文。


一、供应链定义综述

    据统计,有关供应链的定义已有100多种,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完整的定义,这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缺少公认(权威)的定义,这可能会导致理论研究方向与具体实践发生偏差,影响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健康发展。
    供应链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1982年 ,1982年开思•奥立夫(Leith R. Oliver)和麦考尔•威波尔(Michael D. Webber)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供应链管理:物流的更新战略”,首次提出“供应链管理”。较早给出供应链定义是Stevens(1989):“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包括通过前向物流和反向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配送服务和顾客”。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的一个内部过程,Saunders(1995)强调了供应链的外部交换性,将供应链定义为“一个从初始原料供应开始,经过涉及对原材料的提炼和加工、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的、从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交换链”。近年来,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Ellram、Lee、Christopher等 ,我国标准物流术语也给出了供应链是网链结构类似定义(2001)。马士华等人指出了供应链包括信息流、物流、资金流。
    与供应链的概念相对应,早期的供应链管理被认为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管理,后来学者从狭义定义(Houlihan,1988)、关系管理(Berry,1994)、管理模式(Evans,1995)、广义定义(Guinipiero,1996)、管理哲理(Tan,1998)、框架(Lambert等,2000)、复杂性分类(John,William,2002)等不同角度给出了定义。2005年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发布的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包括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
    人们对于供应链的认识在逐步深化,理论与实际领域相续推陈出新,供应链概念与定义具有从内部化向外部化、从“链”(Chain)向“网”(Network)、从强调供应转向强调需求、价值化、战略化、哲理化的发展趋势。


      二、与供应链相近的概念比较

      1   供应链与价值链

     “供应链”和“价值链”(Value Chain)都是增值链(Extended Value Chain);供应链也是一条价值链,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郑霖,马士华,2002),两者共同存在于企业的价值系统中,两者外延基本相同,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顾客价值 。但两者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价值链强调尽量以最少的成本带来更多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最终获得那些价值,涉及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而供应链管理强调运营效率,管理内容更多,以企业外部活动为主。

     2    供应链与产业链

    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的定义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李仕明(2003)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上游──中游──下游关系,对于企业而言称为供应链,对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产业关联是上下游,之间的按照一定数量关系的供给与需求联系,产业的前向联系、后向的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从供应角度看,供应链与产业链没有本质区别。

      3    供应链与战略集团

    波特(1980)从产业经济研究的角度将“战略集团”(Strategic Groups)定义为:一个产业中在某一战略方面采用相同或相似战略的各公司组成的集团。战略集团概念为分析产业结构及产业中企业竞争格局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分析工具 。战略集团的成员企业是多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战略集团的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的竞争,战略集团是从政府(产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竞争的绩效。笔者认为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解释战略集团的绩效问题是产业研究的新视角。

     4    供应链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正在发挥越来越重大的影响,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形成的网链结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聚优势,表现出超强的竞争力 。企业集聚只是产业集群的表层现象,产业集群首先是产品供给集聚,其本质是供应链的集聚。夏德(2003)认为供应链促进集群内企业问的竞争与合作以保证集群的生态健康。

    5    供应链与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互斥的资源优势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契约或一定的连接纽带而组成的长期框架或联合同盟,是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松散联合体(张健,2004)。当联盟企业是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时,战略联盟就是供应链伙伴关系(SCP),除此之外战略联盟都与供应链无关。

     6    供应链与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VE)或动态联盟(Dynamic Union,DU),是一种依靠信息技术基于特定目标的多个企业临时组成的公司联盟,各合作伙伴都贡献出自己最擅长的能力,并共同分享成本和技能,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John A.Byrne,1993)。两者都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同的独立公司合作分享各自的竞争力和资源。供应链是比较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而VE更具有临时性与动态性;从行业角度来看,供应链更适合于生产需求较为稳定、生命周期较长的制造业;而VE适用于产品的创新阶段、高科技等产品生命周期较短的行业。

虚拟组织强调高度灵活性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这种高度的柔性组织意味着没有感情 ,它必须时刻准备抛弃它的战略、产品、员工、甚至顾客,如果存在更有诱惑力的市场或更有效的经营方式 ;虚拟组织因强调灵活性而牺牲了顾客忠诚与企业间的信任,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将更为突出。
三、供应链定义及外延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具有多重属性(Attribute)。但笔者研究发现多数定义没有提及供应链的本质属性问题。理解供应链的本质属性是理解与发展供应链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供应”(Supply)是供应链概念最本质的要素,具有以下特点:
(1)企业间的供应行为不是无偿的,也不是指令性(行政)的,而是商业性的交易行为,“供应”即“交易”;
(2)同时供应是满足需求的供给,即供应的前提是需求,是“有求而应”;
(3)交易的商品而是有形的实物(而非服务,多指制造业);
(4)交易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稳定性,不是一次性交易。
    由以上供应的性质可以看出,供应链的概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本文中研究的是制造业供应链,供应链定义为“制造业中,上下游企业之间(产业链)以最终产品市场为目标,以需求为趋动、以交易为基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结构”。有以下重要推论:
    (1)供应链是独立于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之外的组织。供应链的内涵大于企业的内涵,当我们讲某个企业的供应链时,是指这个企业在供应链中,所以我们不能理解成“供应链属于某企业”;核心企业对于其所在供应链的影响重大,但供应链不是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而是包括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战略管理多从单个企业(包括核心企业)为出发点来制定战略。忽视供应链的独立性,管理者用基于企业的观点来仰视供应链,显然是片面的。当前管理学术界和实践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已经从两两企业伙伴关系的层面上转移到3个或者3个以上企业联盟的层面上,研究者实际上开始意识到供应链是独立立于企业之外的对象,但没有系统化、明确化地阐明这一观点。
    (2)“内部供应链”这个概念是矛盾的。不少学者提出“内部供应链”的概念,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供应关系是计划性的、行政指令性的,而非市场化的交易关系,虽然某些企业推行内部市场机制,但非真正地由市场来配置资源,即企业内部是价值链,而非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交易为基础的供应链。所以“内部供应链管理”,是指一种管理协调能力,而非供应链管理,采用“内部供应管理”来描述企业内部之间的供应关系的管理,则更为恰当。
    (3)供应链是最终产品的供应链。区分供应链须从最终产品市场(狭义的产业)开始,供应链竞争也是以最终产品市场为战场。实施多角化(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则会在多个产业展开竞争,每种产品可能具有不同的供应链。例如海尔的家电产品与信息产品(手机、电脑等),每种产品在其供应链运作中,生产、物流、分销等环节都有较大的不同。
    (4)供应链不是新事物,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战略则是新事物。制造业的供应链应该说在人类进入商业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现代企业之间并没有因为供应链伙伴关系而改变了企业之间本质行为──交易。长期以来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都是以价格博弈为主的竞争性关系,合作行为极少。但最近二十年来,由于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昔日竞争对手开始各种层次的合作,以降低风险、减少交易成本等。
    (5)供应链具有抽象性。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非行政隶属关系、地理位置的分散性,在管理实践中,供应链与企业这个实体相比较,供应链具有抽象性、虚拟性、不可见性的特点,“你不能给这个链打电话,发传真或是电子邮件”。
    (6)供应链管理不是物流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存在交叉,不少人容易产生概念上的混乱。随着供应链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供应链概念的认识日益加深,多数学者们认为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具有40多年历史的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简称CLM)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简称CSCMP),其对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定义为:供应链管理包括了对涉及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和管理活动和全部物流管理活动。
    但更准确的说,只有企业物流(微观物流)才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而宏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则完全超出了供应链的范畴(梁新元,2002),本文视之为供应链支撑环境(见本文“供应链支撑体系”一章)。随着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门学科之间的异同将逐步清晰。

四、供应链的组织特性

1、网络组织特性

    供应链是企业联合体,也是网络组织,并将朝着商业生态系统进化(赵道致,2005)。Achrol(1999)认为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其运作不依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网络组织不同于企业之外(市场)与企业之内(科层)的协调机制,采用“第三种协调机制──企业间协调机制”(Richardson,1972);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介于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是“企业间契约关系的形态”,因此迈克尔.迪屈奇(Michael Dietrich)称其为“半结合”。网络组织既不像市场那样依靠契约进行交易,也不像层级组织那样通过权威关系来协调行动,而是通过长期的合作结成利益共享、力量互补的结构。Larsson遵循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把市场和企业科层式组织分别称为“看不见的手”(an Invisible Hand)和“看得见的手”(the Visible Hand),把组织间协调称作是“握手”。

    供应链是供应链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市场调节、契约调节的机制:一方面,成员企业必须履行已经达成的条款(如信息共享、共担风险),因而它具有科层组织调节的强制性特点;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仍然必须受市场机制的影响,即具有价格调节属性,因此供应链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的组织方式。供应链从网络组织向商业生态系统转化,进一步突出了企业之间和谐的依存关系。

2、商业生态系统特性

    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是指以相互作用的组织和个体(商界中的有机体)为基础的经济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共同发展自身的能力并起作用,但倾向于按一个或多个中心企业指引的方向发展自己(赵国杰,2002)。

    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企业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依赖关系、共生关系,而非生死存亡的竞争与对抗关系。供应链中每一个成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即离不开供应链中其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他成员企业、以致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和发展;这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十分类似:参与企业是供应链(“生态链”)上的各个环节,共同形成价值链(网络);企业“物种”是各异的,它们在系统内部都有其特定的生存空间,与“龙头企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参与外部大市场的竞争,共同进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系统,是供应链战略一个重要内容。生态系统之中必然存在“优胜劣汰”机制。供应链中的每一个成员企业,随时有可能被供应链之外的其他企业所代替,即新的企业“物种”的引入,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竞争优势,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3、虚拟经营特性

    Poirer(2003)指出供应链管理的高级阶段是网络经营一体化,供应链将出现虚拟组织与虚拟经营(Virtual Operating)。Christopher and Towill(2000)提出了一个适合于供应链运作中的转变模型。这个转变的模型考虑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驱动型的供应链是一种传统的刚性的供应链;第二阶段,供应链开始转向受市场驱动,逐渐向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接近;第三阶段,市场成熟,需求多样化,供应链开始呈现敏捷的特征;这是一个中间的过程,而这之后是第四阶段;第四阶段,供应链将完全受顾客需求驱动的影响而呈现柔性的特点,此时供应链将具有虚拟企业(VE)的全部特征。

    在特定的情形下,供应链可以完全转变为一个适合特定的市场机遇的动态的临时组织,并具有VE的结构。具有VE特征的供应链完全可能出现,而且这类供应链需要更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但这类供应链将不存在供应链战略,企业关系不是长期、长远性的伙伴关系,而是机会主义者。笔者认为供应链发展到虚拟组织阶段,相应的供应链理论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供应链生命周期特性

    任何事物一般都有一个出现、成长、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即生命周期(Life Cycles)。企业的发展具有从出现(注册成立)到消亡(退出市场)的过程,为企业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 Cycles)。供应链同样也具有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具有较清晰的边界相比较,由于供应链组织的动态变化性,供应链生命周期(Life Cycle of Supply Chain)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

    先来分析供应链生命周期的典型情况:为完成某一产品或占领某一区域市场,成员企业从组成供应链(联盟),经过一段时间合作后结束。这种典型模型中,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基本保持不变,且合作时间明确有界,供应链生命周期象企业一样非常明确。合作结束通常有两种情况,即正常结束和非正常结束:正常结束是指供应链合作契约到期,供应链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己经实现或自然结束;非正常结束指供应链合同契约还没有到期,但供应链解体。

但多数供应链的合作周期较长,合作期间成员企业变化较大,甚至供应链的输出(最终产品与服务)也发了转变,此时供应链生命周期呈现多种形态。一般来说,个别或少数成员企业进入或退出供应链,并不影响供应链的存在;但最终产品的变化、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的变化(或退出),与供应链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从最终产品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可得出以关于供应链生命周期的基本特点:

(1)市场出现一种新的产品,就出现了这种产品的供应链(出生阶段);

(2)某种产品彻底退出市场(产业死亡),则这种产品的供应链死亡;

(3)供应链生命周期与产业生命周期相同,产业是指狭义的产业。

    从微观,即企业的角度,可以得出以关于供应链生命周期的基本特点:

(1)新创办的企业进入、或现有企业新进入某一最终产品市场,且该企业为核心企业或    龙头企业时,就出现了这种产品的供应链(出生阶段),一个新的供应链竞争者产生;

(2)非核心企业(龙头企业)进入或退出供应链,不影响供应链的存在;

(3)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退出或死亡,如果新进入企业替代或成员企业替代,则供应链存在,否则供应链死亡;

(4)还有一种情况:一种产品的供应链变成另一种产品的供应链。例如某一生产普通自行车的供应链,停止生产普通自行车,转为生产健身器的供应链,龙头企业不变,且成员企业也变化不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1

积分

新手上路

沙发
发表于 2008-11-18 10:15:32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专业
楼主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11-30 13:33 , Processed in 0.0676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