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gzztit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网 [转贴+综合]

[复制链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1#
发表于 2015-10-10 09:06:32 |只看该作者
红梅报春: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奖座谈会散记
作者:孔德继
2015-10-09 第397期


除了每年的两院院士大会,这次会议可能是空间范围内院士密度最高的会了。较早到达会场张伯礼院士守口如瓶,拒绝了本记者有关中医药问题的采访。前几日张伯礼院士贺屠呦呦教授获奖填了一首《浪淘沙•诺奖》的辞,足以秒杀社会各界给屠呦呦研究员的贺信。

座谈会现场


红梅报春: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散记


凤凰网记者孔德继


导语:在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天后,中国科协主办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会议规格很高,诺奖获得者屠呦呦和十余个科技界代表在会上发言。凤凰网现场观察,带大家品读屠呦呦发言和会议安排传递的信息。


除了每年的两院院士大会,这次会议可能是空间范围内院士密度最高的会了。较早到达会场的张伯礼院士守口如瓶,不接受记者采访。这位张伯礼院士前几日为贺屠呦呦教授获诺贝尔奖填了一首《浪淘沙·诺奖》的辞,都说可以秒杀社会各界给屠呦呦研究员的贺信。其辞如下:


诺奖落京东,青蒿素名。良药治疟救苍生。百般艰辛实验难,医典启明。


协作会战兴,递补相竞。古方须赖科技成。埋头干事何顾它,呦呦晚鸣!


直到中午十二点,科技会堂会场接到的指令还是会议严格保密,活动信息不在宾馆各位置的电子屏显示。一位会场服务人员说,但今天的任务让他感觉略不寻常。


10月8日下午三点整,着寻常中国大妈一样款式羊毛开衫的老太太在一众热情洋溢的男性知识分子的簇拥下蹒跚走进会场。掌声在老太太进门后三五秒钟后才响起,因为手机拍摄和分享是当前国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有序与失敬


会议由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主办。老太太落座于面向嘉宾一排的最中间席位左手边的位置。老太太右手这个最重要席位的嘉宾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王志珍右手边的要客现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最近几天一封他署名的贺信被指多处病句,被公众广泛议论。所有座谈会嘉宾的位置安排能看出是主办方精心设计的,结构尊卑有序。


按照会议议程,第一项由主持人介绍与会嘉宾。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尚勇书记声如洪钟,在介绍每位嘉宾的时候,后面都加了“同志”二字,气氛就轻松搞起来了。“同志”二字在当前的公共空间几乎消失,此刻被念出来却没有太大违和感。原因或许包括大多数嘉宾来自体制内的领导干部,即便不是干部,也都是科研工作者,同行道声同志非常自然。由于屠呦呦的科研生涯是特殊的“革命”年代的政治任务,甚至军工系统的保密任务,“同志”之称更显顺理成章。


嘉宾介绍的同时分享到朋友圈的信息收到了评论。一位中医药专家通过照片看到了“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的横幅表。指责说直呼85岁老人其名太没教养,至少应该加个“教授”或“研究员”。并补充说,这“不仅是没有科学和文化的问题,尤其是没有尊重科学和尊重学长的问题。要是XX长官,怎会直呼其名!”


呦呦道来江湖一统


嘉宾依名单次序被介绍后屠呦呦先生开始了她的演讲。浓重的宁波口音和在场其他能说会道的科学家、官员们相比对照鲜明。老太太虽85岁高龄却思路清晰。演讲脱稿,讲故事,极少官话套话。这些故事细节却都与获奖后掀起的是是非非对应,没有正面回应连日来的批评,却满满给出了答案。


演讲中始终贯穿着并肯定着团队协作工作的方式。


“中医研究院的团队为发现青蒿素所做的艰苦奋斗,是令人感动的,因为那时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全部的研发团队大协作,努力促进了青蒿素的研究、生产和临床(试验),解决了当时国内外大量的工作没有得到结果的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
研发过程讲得很细。看上去能适当平复与同行间的紧张心理关系。


“东晋时期,(也就是距今)一千多年前,有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青蒿一把,加水研磨一下,压出来的水喝下去。后来回想我们当时一般中药都是用水煎一煎,就考虑到为什么这么来处理这个药?我们就考虑,可能有温度破坏的问题,还有一个提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成分),也就是说,还有一个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一个品种的问题。早期的青蒿、5月的青蒿根本没有青蒿素,因为从植物来说,它体内没有合成青蒿素,就是大量的青蒿酸,都有品种的问题,有药用部位的问题,还有采收季节的问题,更多的是提取方法的问题。从这四个方面反复实践以后,(我们)最后才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部位,这个部位能够抗疟,有百分之一百的抑制率。其实青蒿一大部分都是杆,这个杆根本不含有青蒿素,只有很少的一点,叶子才含有青蒿素。所以后来,我们用乙醚来提(青蒿素),因为乙醚的沸点比较低。但这也不是那么简单的,用醚提出来的杂质还是比较多的。有酸性和中性两个部分,酸性部分是没效的而且有毒性,所以去掉酸性部分,留下来的中性部分,这才是达到100%的疗效。”


屠呦呦研究员独享诺奖之合理性之一,在于其原创性和作为一个团队灵魂的贡献。清华大学鲁白教授凤凰网专访时就明确谈到,“屠呦呦之前很多人都用各种传统的中草药提取,屠呦呦最后锁定在青蒿,这是第一个贡献;第二步是在同行普遍用煮的办法来提取的时候,屠呦呦采用了乙醚进行萃取。我觉得是这两个发现和步骤奠定了她的得奖基础。”


屠呦呦的故事,再现了她创新发现的过程。捍卫了科学家的荣誉。


“因为很多年没做出来工作,大家就对鼠疟、猴疟能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的疗效有了怀疑。这个做出来以后,我们也都向’523办公室’汇报,那时候所有的工作都停了,但这个项目要开展一些内部的会议,其他一些同志也都参加,也不保密。”


在与国内其他团队的关系上,屠教授也都有所讲述。从这段可以看出,其他团队的实践是分享屠教授的思路基础上的实践,但不是核心性原创。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召开科学大会,我去领奖状,是因为我们的科技组——中医研究院里我的组得了这个奖,我作为组长就要上去,这个奖状现在还在那里。1982年,就领了一个发明奖,我们是第一单位,因为那时候写了六个单位,但是中医研究中药所是放在第一,我就去把这个发明证书领回来。所以一直到1981年,WHO也了解了这些情况,要求卫生部在中国召开首次的青蒿素国际会,他们来了7位专家,英国、美国、法国,我们就全部做了报告。”


青蒿素提取和临床试验过程中多团队参与是事实。但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的代表领奖也是“老常态”,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颁奖给屠呦呦,并非事实不清,头脑发热。


屠呦呦是在讲的故事,同事也用故事回应了和化解着连日来的各种指责。


慎谈中医药


屠教授退休的单位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虽然带着强烈的中医色彩,但并不完全是个中医机构。与诺奖评审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是给中医发奖一样,屠呦呦也没有承认这是中医和中药的胜利。但屠教授也没有干吃饭砸锅的事情,承认中医药是宝库,但要用现代科学进行研究。


“所以我就说,诺贝尔奖是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全面认可,是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这个奖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荣誉,是’523’当年大家共同工作的同志们的荣誉,所以我觉得这一次,我这样想,这个也说明了毛主席说的,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说明确实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用现代科学(进行研究)。”


屠呦呦获奖近日掀起波澜还因为她享受了世界最高荣誉的时,仍然没能得到中国最高科学荣誉的认可。参评院士屡评屡败是什么心情?会上没人敢问这个问题。


老人提到了获奖后北大校长林建华带年轻人来家里看望,还有不相干的清华大学的不相干专业的学生会的人来家里软磨硬泡。屠教授演讲中将之表述为“年轻人现在也是在图强,努力争创高峰”,从老太太的语气中听得出嘲讽,这嘲讽的味道似乎被现场的观众的笑声进行了确认。


屠主要科研创新经历的背景是特殊年代的一个特殊任务,举国体制的一个成就。这样的故事讲出来,讲开,讲细,以团结与合作的名义。客观上是对当前的科研评价尴尬局面也是一个缓解。


中医药界的科学声音


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与会代表座谈。通常情况下,一个会议最先发言和最后发言相对而言地位更高。或许是因为屠呦呦没有跻身两院院士这个中国科学家的顶级俱乐部,本应代表中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两院代表和科技界领导都没有最先发言。又因为屠呦呦所获的是医学界的奖,最先发言的三位与谈嘉宾都来自医学界。


被主持人安排第一个发言的与会代表是来自屠呦呦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院长张伯礼院士。除屠呦呦外,整个座谈会中只有他和中医药有直接工作关系。


作为发言道贺的科学界代表中仅有的中医药界的人士,张伯礼自然要提中医药说话。简单谈了中医药的优势,提到“李克强同志所说的,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我想中医会有贡献”。希望全社会对中医药能够理解和尊重,呼吁国家各个部门继续支持中医药,“我们(中医药学界)给点阳光就会灿烂,一定会作出努力的成绩。”


张院士与屠呦呦研究员一样,是中西医结合的专家,不是“老中医”。把自己对中医药的肯定锁定了一个现代科技的基调:“古老的中医是宝贵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所致,现在真正把它拿出来必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青蒿素就是一堆草,但是变成青蒿素就不是草,是一个宝。所以这个奖得到以后,激励我们更深入的去汲取中医的精华,更大的采用现代的技术,两者巧妙的结合,产生更多的原创性成果。”


“举国体制”可以重启


第二位与谈嘉宾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巴德年院士。在祝贺之外,他谈到了科技体制和科研管理的改革问题。他认为,中国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要的时候可以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条原则。


巴院士批评目前的招标、投标和重大专项,认为其名声大,运作起来却像“小作坊”:“我搞过8年的督查,一个导师领五六个研究生,也搞重大专项,能搞出什么?所以,我在想集中国家力量,一旦看准,哪怕最后失败,也集中力量搞明白成功还是失败。”


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体系并存


科学家代表首先发言的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近年来也被广泛认为获诺贝尔奖的几率很高。他谈到了对制度问题的一些思考。


他首先担心大家过度解读获奖、走极端,反对从一个单一模式走到另外一个单一模式。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多种科技评价标准存在,不能一刀切。呼吁中国要允许多种科研评价并存,实事求是,跟据不同的领域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


另外施一公院士还特别谈到了基础研究的两个问题。一是不该一味用SCI、影响因子、引用率等等刻板指标去评价基础研究,从而导致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被束缚;二是不能因为中国今年获得了药物开发的诺贝尔奖,就立即出现论调认为中国的基础研究不重要了。因噎废食。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


“打酱油”的饶毅


紧跟施一公院士发言的是北京大学饶毅教授。饶毅教授一周之前还是中国最知名的落选院士之一,如今因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看上去只能成为中国第二知名的落选院士了。饶教授向来风趣且犀利,近日接受凤凰网采访时提出了他的“饶毅之问”:


“屠呦呦获诺奖算是对中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冲击;


目前是否趁势改革也是检验官员是否称职的机会;
中国科学界在如此冲击下,是否脸红是检验大家有没有羞耻感的时候;
长期忽略屠呦呦是体制和文化的耻辱,背后因素是创新发展的阻力;
今天和以后的屠呦呦能够在中国生存吗?
经费如此丰富的中国科学界还会继续热衷“关系”而忽略科学吗?”
前天对官员、科学界、体制和经费管理都进行了直接的批评,今天却与相关领域的最高代表面对面坐在一起。饶毅遵守了为客之道,没有破坏祥和的气氛:
“屠呦呦获奖,彰显了中国女性对人类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对中国男性的激励。我们知道,诺贝尔奖115年来有592位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奖者有17位、18人次,只占区区3%。在科技界,我们尤其要珍惜女性科学家,为她们从事科学研究、追求智识生活提供更多的、实在的支持。当然,中国科技界的男性也需要避免走中国男足的道路。”
饶毅教授以“中国男足”结尾引来了本场活动唯一一次哄堂大笑。对女性的强烈赞美,也抢了后边陈赛娟和王志珍两位女院士的台词。大家都能看出来,他是来“打酱油的。”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最后一个发言。首先回忆道1988到1989年期间,她在美国的FDA实验室学分子生物学,做疟原虫研究希望涉及抗体。当时参加了一个Nature的国际会议,会上各方面的做抗疟疾工作的欧美科学家都说中国的青蒿素是当前最最有效的药物。当时我非常惊奇,因为我们所谓早期出去的人都觉得自己要去学习,向外国人学习,真没有想到我们还有一个青蒿素被当年所有的国际的科学界科学家们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药物,承认这是中国做的。


另外王志珍提到非常赞赏饶毅,因为他做了屠先生青蒿素科学史的研究,尽管他一直否定自己是诺贝尔奖的推手。中国很需要研究科学史,近代中国科学不是那么落后,有很多成绩。


主持人尚勇总结发言讲到,屠先生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国科技界来讲是一枝报春的红梅,红梅花开了,将会迎来百花齐放。我们国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和一些世界大奖的好消息会接踵而来,很可能会出现井喷的现象。所以我们欢呼中国的科技创新正在从跟跑的阶段,向领跑、并跑的时代转变。


注:本文引用屠呦呦发言部分,主要参考了《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屠呦呦今天在中国科协:我有一个希望》
相关推荐:


参加祝贺屠呦呦获诺奖座谈会的科技大咖都有谁?
清华教授鲁白:从屠呦呦得奖看院士制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2#
发表于 2015-10-10 09:08:18 |只看该作者
价值链上端被外企把控 中国沦为青蒿素原料供应地



新华网 2015100918:13:36 来源: 羊城晚报

  屠呦呦因为发明青蒿素终于获得诺贝尔奖。受此利好消息影响,昨日,涉及青蒿素概念的上市公司,包括复星医药、昆药集团、浙江医药、白云山等,全部涨停。然而,在资本市场正为此狂欢的同时,业内更为担忧的是,尽管青蒿素是中国人所发明,但中国仍只是青蒿素原料供应国,而处于价值链最上端的国际市场仍被外资药企把控。


  全球9成青蒿草来自中国


  青蒿素由中国人发明,但中国仅仅扮演原料供应国的角色,处于价值链的最末端。目前全球青蒿草90%来源于中国,有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青蒿素产量为200~220吨,其中诺华公司的消耗量约达到50吨,印度两家公司分别消耗约40吨和30吨,三者均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供货商。


  尽管青蒿素被称为抗疟“神药”,但青蒿的价格却十分低廉。青蒿作为提取青蒿素的原料,目前的市场价格每公斤不超过5元。羊城晚报记者在中药材天地网上看到,在亳州市场,青蒿的市场报价更是低至每公斤1.8元。中药材天地网的有关人士表示,我国青蒿虽然资源分布广泛,但真正能达到提取标准的青蒿资源却较为有限,仅分布在我国重庆东部、福建和广西及海南部分地区,而其他地区的青蒿都达不到提取标准,又没有什么独特疗效,自然难以卖得高价。


  青蒿价格低廉,但青蒿素的提取却环节较多,费时费力。2004年5月,曾经是全球治疗疟疾首选的药物奎宁系列治疗效果减弱,WHO正式推荐使用以青蒿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CT),使得青蒿素价格一路高涨到每公斤8000元。之后由于青蒿素需求趋于平稳,而且增长不明显,2007年年中,青蒿素价格跌到了每公斤1350元,但生产青蒿素的成本在每公斤2000元左右。2012年国内青蒿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2500-2700元/公斤之间,但同期青蒿素的销售价格和出口价格仅在2000-2100元/公斤。


  中国企业被关在WHO大门外


  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种植、提取环节,这是因为,青蒿素类药物被成功研发后的40多年来,没有一家中国药厂走进WHO的采购目录。


  疟疾流行的非洲国家因经济基础薄弱,无钱购买青蒿素制剂等抗疟药,只能依赖联合国赞助,由WHO等国际组织出钱采购。而两大外资药企瑞士诺华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则是联合国指定的青蒿素制剂的供应商。由于国内早已消除了疟疾,国内药企也不重视青蒿素的国际认证,这就使得中国企业基本上被关在WHO的大门之外。


  根据CFDA数据显示,目前共有53条与青蒿素这一药物相关的药品批文,涉及16种产品,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蒿甲醚等原料药,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剂,共涉及24家药品生产企业,其中上市公司有6家,分别是复星医药、昆药集团、浙江医药、新和成、华润双鹤、白云山。而其中,昆药集团是诺华蒿甲醚原料的供应商,浙江医药则是诺华Coartem(蒿甲醚+本芴醇)的组分本芴醇的供应商。


  主动出击仍遭遇重重困难


  意识到处于价值链末端的不利地位,有消息称,目前已有复星医药、昆药集团等药企启动了青蒿素产业国际化道路。但国际化注定困难重重。


  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药企不信任,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曾另辟蹊径,2007年,资助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抗疟研究团队到非洲科摩罗开展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项目实施以来,科摩罗三岛已实现疟疾零死亡,发病率人数减少了95%。科摩罗项目平均每人花费仅人民币100元,治疗费用是按照西方传统做法花费的1/3。据WHO预计,消除非洲疟疾至少要耗费30年时间、投入经费至少500亿美元以上。而根据科摩罗项目的实施经验估算,如全部应用新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方案,则只需200亿美元、15年时间。2010年,商务部将复方青蒿素列为我国援助非洲的抗疟药品,但仍无法打开WHO的大门。


  由于得不到WHO的认可,灭疟经费的来源则成为另一大问题。由于非洲严重流行疟疾国家的财力无力支付,灭疟资金高度依赖国际援助。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借助其国际援助的资金优势,长期在非洲疟疾控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援非资金规模总归有限,持续投入于灭疟援助的经费受到严重制约。


记者陆志霖


[责任编辑: 汪文品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3#
发表于 2015-10-10 09:09:03 |只看该作者
博客中国 > 学术



屠呦呦获奖带来的尴尬及科学史的问题


作者:陈锐    2015-10-07 14:32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 学术

    一个穷人家庭哪天中了彩票大奖,常常会引出许多是非,一个很少获奖的国家一旦获了奖也注定了难以平静.。在现今世界上,很少有哪一个像今天中国一样为诺奖投注了那么多的期望、金钱和人力,,为创新、原创喊了那么多年的口号,建立了那么多的创新中心和创新制度,但是当奖励真的到来,却又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庆祝,如何总结和表彰。上次的莫言获奖就带来了那么多的争议,而且后果很难消除。那个挪威的授奖辞中明明说莫言的小说表现了人性的阴暗、残酷和非理性的一面,但我们自己却偏偏说莫言获奖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符合主流文化的,西方人说其小说是粗俗和淫荡的,但我们自己偏要将其看成高雅和纯粹的文学,还想将其放入中学教科书。这次屠呦呦的青蒿素获奖,理应是举国欢腾,但 看来不少人却并不高兴,而且争议和上次相比似乎也不小,从现在来看,主要的争议集中在两点,一是此成果是个人还是集体,另外则是青蒿素是西药还是中药。在这两个问题上中国自己的看法也与洋人不一样。对于第一点,中国科学界早有定论,领导早就开会确定是集体成果,奖励中没有个人名字,而且在诸多参与有功人员中也决不会把她排在第一位,否则就难以解释她落选院士了。但是诺贝尔奖却偏偏授于她一人,将她作为此500多人集体合作成果中最主要贡献者,这实际也就是间接否定了领导开会的决议,昨天凤凰网报道那位北大的饶毅说:“中国科学界在如此冲击下,是否脸红是检验大家有没有羞耻感的时候;长期忽略屠呦呦是体制和文化的耻辱,背后因素是创新发展的阻力;今天和以后的屠呦呦能够在中国生存吗?经费如此丰富的中国科学界还会继续热衷“关系”而忽略科学吗?”另外至于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授奖方说是受传统文献启发而研制的西药,凤凰网也报道方舟子认为是西药,理由之一就是“中医典籍记载了很多种治疗疟疾的药方和巫术,青蒿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种,而那些药方和巫术都已被证明是无效的。中医历来就治不好疟疾。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康熙皇帝曾经得了疟疾,御医们都束手无策,最后还是由传教士用进口的金鸡纳治好的。”但中国自己对此却持不同态度,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就说这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次获奖留下的争议及其后果在相当时间内都不会消除,因为这些争议所涉及的早已不止于学术和是非,而是涉及政治,涉及中国文化和中医的荣誉问题。对于中医和西医的关系,即使你能够从道理上把它讲清楚,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有耐心听完。实际上,此次获奖还有一些可能的争议,如对历史,科学史,科学与民主的关系等。从对历史的态度来看,此次获奖成果是在充满争议的前三十年中,而且尤其是在十年浩劫和悲剧中获得的,是中国唯一获得世界认可的创新药物,那些左派和右派恐怕都对此获奖有说不请的感受。左派常常美化过去,右派却又习惯于彻底否定历史。实际上西方的科学史上也一直充满类似的争议,诸如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方舟子就常常批评基督教。另外,从此次获奖中,也使不少人增加了对科学史的了解,这就是战争在东西方历史上常常成为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无论是奎宁还是青蒿素都是如此。至于科学和民主的关系也很重要,在西方科学史上,民主也成为科学进步的基础和动力。那些过度强调权威的地方,往往都会或多或少阻碍科学的进步。学校一位受领导器重的国学教授就把《论语》中的君子“畏大人”解释为听 校长话。当然在西方科学史上,也有许多权威压制科学的事例,只是程度相对有不同。例如欧洲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主要是在大学以外,那时的欧洲大学是保守势力所在,即使是牛顿当时在剑桥大学也是受忽视的。科学的创新尽管听起来美好,但事实上在开始时是危险的,那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如果老科学家早死则有益于科学进步,可以让年轻人少一些阻力。这是在自然科学和技术中,有直接可见的效用,有很多东西都很难真的创新,如果在与政治更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就更难想像了,像今天那些被儒家膜拜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圣人中,许多也都是长期被忽视的,西方也是如此。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屠呦呦评不上院士也是很自然的,日本的一些获奖者也是如此,因为这本身就是科学史的真实进程。

171 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4#
发表于 2015-10-10 09:16:54 |只看该作者
一家之言 :



博客中国 > 社会



最好不要当院士


作者:大悔    2015-10-09 17:2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


    许多人为屠呦呦没有当选院士不平,我倒觉得不当选是好事。

    袁隆平也不是院士,被美国选为外籍院士的施一公、李爱珍, 也不是。但他们都出了成果,大成果!

    这些人成了院士,是否对院领导造成威胁?

    不知道当了院士是不是要经常开会,开会占去许多科研时间。

    有头衔、有组织之后最容易吃大锅饭。

    中国人之间,在同一组织内,最容易互相掣肘,互相使绊子,最容易像在公交车上一样抢占位子。

    这样花去许多精力,其实不务正业。

    中国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院士,大概有13亿!

    最后,无论如何,屠呦呦获奖是好事,是中国人得奖,不要又像对待莫言一样,骂将起来,好像得诺奖的就是反革命!

    方舟子又骂起来了!

    “举全国之力用人海战术做出来的。“

    “屠呦呦的成果发表过程中确存在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忽略别人贡献的缺点。例如在其发表的专著中,甚至会去篡改引用文献的署名。她因此备受其同事、同行诟病,也是她三次选院士都没能选上的因素之一。成果的署名起码应该做到尊重事实,不夸大自己的成就,不忽略同事的贡献。”

    呵呵,不仅不要当院士,还注意不要一不小心得诺奖!

    红色的眼睛,在四处闪闪发光,盯住了你!
    1988年,鲁迅文学院函授高级班老师夸我“也许写小说我还要向你学习”,我一时兴起,戏作《我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词》一篇,一个老是被老师骂的同学看了,咬牙切齿,骂我狂妄,恨我至今,27年!现在他几乎天天在网上骂我,甚至举报我的诗歌“搞乱人心”,举报我的博文“煽动人们不信仰任何主义”!诺贝尔、文学,一下子统统被他老兄的政治挂了帅!

    还有说是毛思想伟大胜利的。

    不错,就算是毛亲自批准研究的,但他不批准的,不知多少!他要是都批准,现在中国就是诺贝尔大国,因为原本中国人是聪明人!就是毛时代的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也要发给老舍,但发现老舍已经死了。
   老舍死得很惨。
   田汉、郑君里、蔡楚生、上官云珠、孙维世以及《敖包相会》词作者海默、《九九艳阳天》《草原之夜》曲作者高如星,以及各大剧种顶级明星,都死得很惨!
                                                            2015.10.7
215 3
晓辛
制度的昏暗是邹制一切创造的羁绊,人伦天理的束缚耗尽智者的生命。
12小时前回复点赞(6)转发举报
·
胡燕
中国人是最健忘的人种
10小时前回复点赞(2)转发举报
·
良实仁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发给老舍,但老舍已经死了。
老舍死得很惨。
田汉、郑君里、蔡楚生、上官云珠、孙维世以及《敖包相会》词作者海默、《九九艳阳天》《草原之夜》曲作者高如星,以及各大剧种顶级明星,都死得很惨!很惨!!!
11小时前回复点赞(2)转发举报
1.
大江东去13小时前
1楼
政治挂帅,不听领导的,给你穿小鞋还是客气,否者踢出球籍       
点赞(2)转发回复
院士,将是下一个被搞臭的词,不当也好!
9小时前回复点赞(1)转发举报
·
hb
2.
大江东去13小时前
1楼
政治挂帅,不听领导的,给你穿小鞋还是客气,否者踢出球籍       
点赞(2)转发回复
玻璃小鞋
9小时前回复点赞(1)转发举报
·
胡燕
中国人是最健忘的人种
10小时前回复点赞(2)转发举报
·
大悔
3.
良实仁11小时前
1楼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发给老舍,但老舍已经死了。
老舍死得很惨。
田汉、郑君里、蔡楚生、上官云珠、孙维世以及《敖包相会》词作者海默、《九九艳阳天》《草原之夜》曲作者高如星,以及各大剧种顶级明星,都死得很惨!很惨!!!       
点赞(2)转发回复
4.
大悔10小时前
2楼
海默、高如星都是小八路出身,为开辟新中国电影立下汗马功劳!海默被装在麻袋里乱棒打死,高如星肋骨被打断,戳进肺里。(央视系列节目《大宝电影传奇》)
田汉国歌词作者,文革被斗,被迫喝尿,死于狱中。孙维世烈士孙炳文女儿,其兄孙泱亦在文革被打死。       
点赞(1)转发回复
孙维世被活活打死,头上还被钉进钉子。
10小时前回复点赞(1)转发举报
·
大悔
5.
良实仁11小时前
1楼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发给老舍,但老舍已经死了。
老舍死得很惨。
田汉、郑君里、蔡楚生、上官云珠、孙维世以及《敖包相会》词作者海默、《九九艳阳天》《草原之夜》曲作者高如星,以及各大剧种顶级明星,都死得很惨!很惨!!!       
点赞(2)转发回复
海默、高如星都是小八路出身,为开辟新中国电影立下汗马功劳!海默被装在麻袋里乱棒打死,高如星肋骨被打断,戳进肺里。(央视系列节目《大宝电影传奇》)
田汉国歌词作者,文革被斗,被迫喝尿,死于狱中。孙维世烈士孙炳文女儿,其兄孙泱亦在文革被打死。
10小时前回复点赞(1)转发举报
·
良实仁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发给老舍,但老舍已经死了。
老舍死得很惨。
田汉、郑君里、蔡楚生、上官云珠、孙维世以及《敖包相会》词作者海默、《九九艳阳天》《草原之夜》曲作者高如星,以及各大剧种顶级明星,都死得很惨!很惨!!!
11小时前回复点赞(2)转发举报
·
18001631092
方肘子问:青蒿素与中药有多大关系?
我的回答: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成果。并反问方肘子:用青蒿以外的任何植物,可以提出青蒿素吗?
论证如下:
(1)1981年,WHO的7位专家说: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中国人能够用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
(2)现在,中国科普作家方舟子说:“青蒿素是在对数千种中草药进行复查的基础上发现的,仅仅在这个意义上,它和中医药有一点点关系,而实际上它的发现和中医药没有太大的关系。”
很明显,方作为一个中国人,看问题却远不及外国专家的结论正确。
(3)青蒿为什么能从数千种中草药里脱颖而出?原因是屠呦呦受到东晋时期(距今一千多年前),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这就是青蒿素与中医药之间的关系所在。
结论:医药寻找思路上,功在”葛洪+屠呦呦;医药提取方法上,功在现代医药技术。总之,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成果。 
11小时前回复点赞转发举报
·
黑匣子
呵呵,赞成。当了院士再去获诺贝尔奖,别人肯定会怀疑又是用钱买的!
12小时前回复点赞(1)转发举报
·
晓辛
制度的昏暗是邹制一切创造的羁绊,人伦天理的束缚耗尽智者的生命。
12小时前回复点赞(6)转发举报
·
网言网语
就实利来说,院士好像比诺贝尔奖丰厚得多,诺贝尔奖不可期待,院士却是有一套实际的规则。
13小时前回复点赞(1)转发举报
·
大江东去
政治挂帅,不听领导的,给你穿小鞋还是客气,否者踢出球籍
13小时前回复点赞(2)转发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5#
发表于 2015-10-10 10:35:31 |只看该作者


博客中国 > 社会



从屠呦呦获奖看中国人口学的“学术黑话”


作者:易富贤    2015-10-07 14:5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社会 文学 生活


一、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1980年后中国科研体系的弊端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和医学奖。屠呦呦是我们药理学的老前辈,与我导师郭兆贵教授同龄。我1993年考上湘雅药理学研究生的时候,郭兆贵教授就一再以屠呦呦教授的事例勉励我们,他和陈修教授都高度评价屠教授的贡献。

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和袁隆平教授发明杂交水稻,都得益于当时科学界的“群众运动”:不迷信学术权威,群策群力。当时评价学术的标准是“实践”。袁隆平教授是在我们偏僻湘西黔阳县的安江农校发明杂交水稻的,当时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袁隆平的研究,大队、生产队到处张贴野生水稻的相片,动员大家去找野生稻,我们几岁的小孩也兴冲冲地跟着哥哥姐姐们上山找野生稻。

但是1980年之后,中国的科研体制发生了质变,逐渐进入了学阀时代。检验学术的标准不再是“实践”,而是“学术黑话”(“术语符号、学术逻辑” ,我曾与湘西老土匪闲聊过,知道“黑话”的一些原则)了。屠呦呦教授与袁隆平教授过去已经取得的成就虽然经过了“实践”的检验,但是不符合“学术黑话”,因此两人几次被提名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但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

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如果在现代的学术体系下,是难以申请到科研经费、发表论文的,不可能获得什么成就。

现在的年轻学者一方面没有当年屠呦呦、袁隆平那样的学术环境,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一方面即便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也可能因为不符合“学术黑话”而被摧残在萌芽状态。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科研也同时突飞猛进,有20多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至今只有屠呦呦一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并且还是因为1970年代的学术成果。说明中国的科学体系确实是存在严重的弊端。

在“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口号下,只有“专家”才有发言权了,“群众”的研究只能算是“民科”了。于是产生了“学术包工头”,根本不懂学术,只负责拿课题、经费,但是却不用为结论负责。

中国人口学胃口好,取了 “人口”这一响亮名称,于是占山为王,垄断了人口问题。全国所有人的卵子,就抓在数百位(核心只有几十位)人口学家手上了。非常庆幸的是,没有成立“吃饭学”、“睡觉学”、“呼吸学”、“放屁学”,否则所有吃饭、睡觉、呼吸、放屁也得由专家说了算。

其实从“策”的角度,弗兰克·诺特斯坦创立人口学的目的是控制劣等人口,因此人口学有“反人类的原罪”。从“术”的角度,人口政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非常广,人口学只是其中之一。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规模、分布、结构和变化的科学。仅就人口学来说,也并非人口学家最有发言权。人口学家的优势是人口统计学,根据现成的参数可以进行人口预测。其实一个高中毕业的人培训几个月,人口统计学水平就会比大多数人口学家要高。而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很多,人口参数的确定,涉及到经济、社会、医学、民俗、心理等众多学科,人口学家的知识几乎是空白。将人口政策交给人口学家,相当于将千钧重担由几根小木棍来承担一样。

过去十多年的人口变化被我一次次不幸言中,但是由于我不依照人口学家的“学术黑话”,因此我的观点一致被排斥。如果要求画一个圆,我用手画了一个圆,可能边缘有些毛糙,但毕竟是一个圆;而主流人口学家用复杂的程序画圆,边缘光滑(符合学术规范),但是由于参数设置错误,画的却是一个漂亮的三角形。那么到底是要追求“圆”,还是追求“边缘光滑”?

蔡昉曾是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现在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在官方和公众眼里,是顶级人口学家,因此这次国家发改委的《“十三五”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的课题由蔡昉中标。其实蔡昉根本不懂人口预测,只是“学术包工头”,给他现成的参数,他也不会预测,更加不会确定生育率等人口参数了。2012年他领衔的“20多位顶级人口学家”完成的那份恐吓性报告(预测全面二胎后每年会出生4700多万人),其实是没有参与署名的“学术临时工”完成的,以至于署名的那些“包工头”们后面吓坏了,个个不敢承认(但当初却敢署名)。这种现象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据说是普遍现象。这就是中国的决策体系和学术体系!


二、中国人口学采纳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黑话体系”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李小平教授坦承:“须知碗中肉,常赖嘴定夺”,“苟且偷生真要义,理直气壮说假话”。中国人口学是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下成立的,联合国人口基金累计给中国提供了两亿多美元的“赞助”。因此,中国人口学的学术标准完全采纳联合国人口基金的“黑话体系”,比如蔡昉、郭震威的《“十三五”国家人口发展总体思路研究报告》为“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项目”,“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的监督”。中国人口学的预测结果与联合国的预测完全一致。

中国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2010年生育率只有1.22、1.18。但是联合国人口基金说中国2000年的生育率有1.8,中国人口学家不敢说只有1.5;联合国人口基金说中国2010年的生育率有1.6,人口学家不敢说只有1.3。联合国2003年前预测中国人口在2020年达到14.5亿;2006年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也预测中国人口在2020年达到14.5亿。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2年版》预测中国总人口在2030年达到14.53亿的峰值,在2050年还有13.85亿;国家卫计委2013年预测单独二孩政策下,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14.53亿,到2050年为13.85亿;蔡昉、郭震威的《“十三五”国家人口发展总体思路研究报告》预测现行单独二孩政策下,中国人口在2031年达峰值14.5亿人,2050年还有13.82亿。国家卫计委、蔡昉的预测与联合国完全一致。

联合国预测中国总人口在2028年达到14.16亿的峰值,2030年为14.16亿,2050年还有13.48亿。2015年10月0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新任所长张车伟在新华社《瞭望》杂志发表文章《“十三五”人口战略顺势调整》(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07/c_128293192.htm),预测现行政策下,中国总人口将在2026年左右达到14.13亿左右高峰,2030年为14.09亿,2050年下降为13.00亿。张车伟的预测与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版》的预测又基本一致。

其实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毫无信用可言,比如2010年版认为中国1995-2000年的生育率为1.8,2012年版认为只有1.56,2015年版又改口说只有1.48;2012年版预测中国2014年总人口为13.9378亿,但是2015年版认为中国2014年总人口只有13.6944亿(国家统计局公布为13.6782亿),在每年人口变量只有几百万的情况下,3年的预测就相差2434万人。可叹的是,中国人口政策仍然被联合国人口基金牵着鼻子走!

联合国2015年版的预测是建立在“2015-2050年的生育率为1.59-1.74”的基础上的,张车伟的预测也是建立在生育率在1.45-1.55的基础上的。台湾、韩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超前中国大陆23年、21年,在鼓励生育的情况下,近年的生育率只有1.1左右,中国在继续现行政策下,生育率竟然能够达到联合国和张车伟所预测的水平?可见联合国和张车伟的预测是何等荒谬!中国应该果断停止计划生育,而不是如张车伟所建议的那样只放开二胎。


127 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6#
发表于 2015-10-10 10:36:33 |只看该作者


博客中国 > 社会



“非院士”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启示与反思


作者:熊丙奇    2015-10-06 11:03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杂谈

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祝贺。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令国内舆论感到惊讶,因为早在2011年,她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就被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但是,她获得诺奖,还是给我国科技、学术界带来诸多启示和值得反思之处。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她的身份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三无科学家”获得国外授予的学术最高奖,这表明,无论是克拉斯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看重学者的“身份”和头衔,而是看真实的学术贡献,这和我国近年来的学术界,在课题评审、项目设立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院士、长江学者等拥有一定学术特权,是很不相同的。


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却不是院士,是耐人寻味的。据媒体报道,屠呦呦曾多次参评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具体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指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却存在成果归属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而,这一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屠呦呦的成果在国内也没有被得到公认。虽然在这一成果中,她扮演了三个“第一”的角色:当年是她最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是她最先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也是她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但是,在中国医学界,不少人认为,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很多人做了贡献,是不能把奖给屠呦呦一个人的。而直到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这种争议还没有平息。很显然,既然有成果归属的争议,屠呦呦要在中国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评上院士,是不太可能的——其他人会反对,为何给她院士,功劳难道都被她一个人占了?


二是屠的同事评价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这种“性格”在院士评审中,显然也是不受欢迎的。类似屠呦呦这样,有重大学术贡献,却没有评上院士者,在国内并非个例。“吃香”的是那些善于搞人际关系,讨好领导者。这是一种不好的导向,会引导学者不安心学术研究,而去做一些追名逐利的事。诺奖奖给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告诉我国学术界,学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踏踏实实做出来。


那么,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为何就能把成果归为屠呦呦呢?这与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规则有关,在团队和个体之间,团队的整体贡献很重要,但并不能否认个体,个体的学术贡献,如果在团队取得的成果中,起重要的启发性、决定性作用,应该把主要成果记给个体,而不是由团队平分成果——成果人人有份,并不能保护原创积极性,在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颁奖者看来,屠呦呦的贡献是最关键的,因此,可以把奖颁发给她个人,诺委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屠呦呦获诺奖并非是是对中药的奖励,而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而我国在评价学术贡献时,团队和个体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以往,十分强调团队贡献,而忽视个体,否则就是自私自利,而近年来,一些领导,不管是不是课题组的实际负责人,都动不动成为成果的第一作者,把团队的贡献作为个体的成果,并没有真正重视第一作者的原创贡献。屠呦呦取得的成果,属于几十年前的,为此,对其成果的评价,奉行的是团队原则,即使有关学术机构意识到屠呦呦的学术贡献最大,可也不愿意按照学术规则去界定,担心触碰了既得利益。




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包括院士评审在内,都存在被利益因素纠缠的问题,学术评价存在行政化和利益化的倾向,在院士评审中,存在跑要、公关现象,青蒿素的成果归属几十年没有定论,有学术贡献而缺人脉资源者,被边缘,反映出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并没有坚持按学术原则和学术标准,处理个体和团队的关系,真实评价学者个体的贡献。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应该反思学术评价体系,在学术评价中,要对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实行学术同行评价,这样,个体的原创价值和集体的贡献,都会得到客观评价,从而激励个体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与团队进行紧密合作,更重要的是,评价针对的是个体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不是看其身份和头衔,谁有能力,就把学术研究给谁做,谁取得的贡献大,谁就获得更大的肯定。


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只要能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制度,让更多科学家能安心投入科研,在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我国科学家会获得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也有更多问鼎诺奖的可能。


361 30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7#
发表于 2015-10-11 09:14:44 |只看该作者
屠呦呦:我申请过好几次中科院院士 情况很复杂


2015年10月10日 21:51
来源:观察者网

当记者问及“荣誉不应归于个人”时,屠呦呦很淡然。她说,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我不在乎那么多。
原标题:屠呦呦接受《纽约时报》采访:腰不好,不保证会去领奖
观察者网按:屠呦呦成为史上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这一荣誉不仅让众多中国人倍感自豪,同时也引发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高度关注。
屠呦呦的“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吸引了不少西方媒体的注意。不少西媒试图按图索骥,在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日复一日波澜不惊的生活背后,发见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在美国传媒界被誉为“灰贵妇”的《纽约时报》亦不例外。
近期,《纽约时报》在屠呦呦北京的家中对她进行了采访。果不其然,记者的提问中照例充满了对“文革”和屠呦呦“三无”身份的关切。当记者问及“荣誉不应归于个人”时,屠呦呦很淡然。她说,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我不在乎那么多。
至于最终是否会去领奖?屠呦呦说,自己腰不是很好,并不保证会去领奖。
屠嗷嗷在家接受采访.jpg
屠呦呦在家中接受了《纽约时报》采访


以下为《纽约时报》专访全文:
屠呦呦的家在北京一座公寓的20层,来开门的是她的丈夫李廷昭。李廷昭是一位冶金工程师,而自从本周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后,他一直忙于帮助妻子应对纷至沓来的电话和祝福。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奖,这一药物现已成为治疗痢疾标准疗法的一部分。在中国,她的获奖被视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肯定,因此受到广泛的庆祝。
另有两名科学家因研究发现治疗寄生虫的药物,与屠呦呦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她的获奖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科学研究管理体系的争论。84岁的屠呦呦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显然是因为她缺少海外留学背景,也没有正式的博士学位。她从前的一些同事认为,青蒿素的发现源于越南战争期间的一个秘密军事项目,目的是帮助北越对抗疟疾,那是集体努力的成果,不是一个人的工作。
采访中,屠呦呦说她并不完全反对这一观点,但指出做出关键发现的小组是她领导的。坐在米色沙发上接受采访时,她屡次翻开一些书以说明她的观点。她看上去身体不错,虽然听力有些下降,这是她没接通知她得奖的电话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发来的贺信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她的丈夫自豪地展示着他们2011年在美国白宫前的合影。那一年,屠呦呦曾赴美国领取拉斯克临床研究奖。他们的家中摆满了崇拜者送来的鲜花。采访临近结束时,屠呦呦家乡宁波市的市长带着又一束花前来拜访。
问:你是怎样开始你的工作的?
答:中国与北越的关系曾经非常好,在越战期间,他们发生了流行性疟疾。疟疾导致的士兵战斗力损失是打仗损失的两到三倍。疟原虫已对所有现成药物都产生了抗药性。美国也在努力研究新药,因为他们也因疟疾损失士兵。在我的研究所,因为文革,所有的研究都停下来了,但这个项目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特批的。一家军医院的研究一直没有好的结果,所以他们1969年找到我所,要求帮助,他们任命我当项目负责人。我很年轻,而且雄心勃勃,很高兴在那个混乱的时候有事情做了。
问:文化大革命期间那么乱,你用什么设备做工作呢?
答:我们有电、水和显微镜。我们总是有这些东西。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需要其他设备时,我们会去军队医院用他们的。
问:你在小鼠和猴子身上测试了青蒿素,证明它是有效的之后,你自己也服了药。你害怕吗?
答:我们担心药物是否安全。我和两位同事服了药,表明药不会死人。我认为这是我作为药物化学家的责任和工作的一部分。
问:当时中国是否有其他治疗疟疾的努力?
答:当时还有一个针灸专家的团队,在疟疾隔离区试图用针灸治愈病人,显然没有奏效。针灸专家们不得去那样做,因为那是派给他们的任务。
问:虽然你作为发现者已经得到很高的荣誉,但你并有没从这个药的商业应用上受益。
答:中国当时有没专利这回事。我们对专利一无所知。没有所有权或知识产权这些东西。我做的东西都交给领导了。参加任务的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所能做了贡献。
问:您对没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失望吗?
答:我申请了好几次,因为人们告诉我,我应该去申请。我确实得到了一些对这个发现的奖励。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我的单位得了奖。作为小组长,我代表小组领了奖。卫生部长部长曾亲自推荐我当院士。但是,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情况很复杂。
问:包括你以前同事在内的一些批评者说,你不应该成为这个成果的唯一发现者,这项工作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答: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我们都相信集体主义。我只是想好好工作。当然,没有团队,我什么都不是。国外比如美国很关心应该把功劳归给哪些个人。外国人读了有关历史记录,挑选了我。中国总是奖励集体,但外国的奖励不同。这个荣誉属于我和我的团队,也属于整个国家。
我不在乎那么多。我只知道,我做了所有的那些实验。那些记录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查看。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事实。历史就是历史。
问:十二月你会去瑞典领奖吗?
答:我的腰不好。医生让我尽快做手术。感觉怎样,到十二月再说。我没有告诉他们,我一定会去。我没向他们做任何保证。
[责任编辑:PN0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8#
发表于 2015-10-11 09:15:57 |只看该作者


博客中国 > 思想



国家需要饶毅等体制的冲撞监护人


作者:航亿苇    2015-10-09 03:06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 思想

2015年10月8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举行了一次“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老航注意到饶毅、施一公等在列。其他主要是中国科协、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单位)等重要领导或科学家,而因屠呦呦“三无”,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仅各有一名代表参加,分别是李静海副院长和周济院长。这次座谈会参加者就是领导,也多是学者型的。这样的会议安排是有了点真正尊重科学的意思。若是太多的非专业型的官员参加这样的会议,尽说些无聊的假大空话,那多半会让屠呦呦感到不自在甚至难受。祝贺屠呦呦获诺奖的会议若能成为一种专业与体制反思的对话,那就变得理性与正常一些了。


饶毅与会,让我最感兴趣。屠呦呦几次落选院士评选,饶毅对院士制度的质疑和自己当年宣布退出院士参选,以及他与施一公等在这前对中国科学界体制弊端的批评,让他被邀请参会有了特别的意味。不管此次会议上饶毅会否直接向科协和两院猛烈开炮,我以为他在场就足以让有关领导尴尬了。当然,屠呦呦的在场,更让两院的领导严重不自在。两院院士健在的已有1000多名,偏偏能够获诺奖的够不上条件当院士,让人感到有点怪异。


饶毅是那种体制冲撞监护人,他所批评的科学界就是体制僵化、弄虚作假、欠缺公平公正、效率低下、人事与人情关系复杂那样的状况,希望得到改变。类似这样的人在各个领域是很多的,从教育、医疗、军事、经济、金融(股市)到思想文化、司法、新闻、宣传,乃至行政管理、宪法制度等,都有这样的体制的冲撞监护人,也可以说他们是社会的诤言者,社会公义和除弊革新的探路人。
这些人有些言辞激烈些,有些温和些,有些比较擅长理性思辨,有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施一公、屠呦呦本质上也是这类人。施一公性格温和些,但他在2013年一篇文章中透露,有段时间他实在没法忍受中国科技界的那种纠结(特别难做事),一度想逃离,离开中国。倒是看起来比较敢冲撞的饶毅劝他留下,后来施一公的研究得到较好的支持,当上了院士,最近又当上清华大学副校长。屠呦呦的应对方法是沉默,不跟你们讲那么多,但是到到了关键的时候,我让证据说话。因此,她有意手中保留了当年青蒿素研究的原始资料,从不轻易示人。当年,就是饶毅想看也不够。她对别人严加防范,因为她知道有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一旦手中的原始资料失去,那就只能听凭他人摆布了。


科技界还好些。在其他方面,主要是社会领域,饶毅这样的体制冲撞监护人则可能首先自己被冲撞得一塌糊涂。有些极端派只要他人与自己坚持的一些理念、信条不合,那就立即组织帮众前来围攻、谩骂,喊打喊杀,扣帽子、打棍子无所不用其极。在此,老航就略去具体的例子吧。但有一点,历史却是清晰的。那些曾经为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鼓与呼的人,历史一再证明他们是正确的。现在国家正在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老航就发现某些体制冲撞监护人曾经的言说,就已经变成国家的新国策。但在这前乃至到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却仍然被一些人时不时地围攻和谩骂。攻击他们的人实际也是反对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想回到文革旧时代的那号人。


回顾历史,现在想起来简直不可思议。1980年代初,允不允许个人办小企业、乡镇企业应不应当发展、特区该不该发建立,奖金该不该发,等等,对中国都是一系列大是大非的难题。许多事稍不留意,就碰到意识形态的那根敏感神经。那时,市场价格有限放开,不放也不行。因为黑市很厉害,越来越难控制。记得一块当时质量不错的表,政府定价20元,黑市价格要四五十元。政府定价也叫计划价格,与市场价常常差太多。这就给了很多人利用两种价格之间的差价牟利。一种是小草民和小商户,他们利用市场和走街串户的方式盈利。一种是有背景的人运作大宗商品,如钢材、粮食和当时紧缺商人电视机、冰箱等获取巨额利润,称为“官倒”。其中最让人气不过的是一些人可以从官员那个弄个批条,仅仅出售批条就大发横财。当时的那种怪现象,如果不是一批体制冲撞监护人勇敢地挣脱落后体制的束缚,中国也不可能有今天这种的发展成果。
对体制冲撞监护人,也只有社会学会了接纳,可以让他们的建言献策通过论证化为国策,同时让他们其中比较有智慧的人得到重用,进一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国家才真正有希望。
92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29#
发表于 2015-10-12 10:28:43 |只看该作者
[转帖]屠呦呦获诺奖后谁丑态毕露


睡不醒的海 于 2015-10-11 20:02:4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另外两名科学家获奖。中国人原创成果首次获诺奖迎来一声叫好之声,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科技方面的诸多反思,无疑这都是在传递正能量。如果因此能够促进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激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克服浮躁心态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于国于民于科研人员都是一件大好事。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少量杂音,一些人的丑陋心态暴露无遗。有人统计过,从发布屠呦呦获诺奖消息之后的短短几小时之内,就有数篇讨论屠呦呦的文章新鲜出炉或是被重新搬出来。其中不少是找屠呦呦毛病的,是对屠呦呦获诺奖表示不认同的。

    一些人认为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人格缺陷”。比如,“屠对发现青蒿素有重大贡献,瑕不掩瑜,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屠有其科学局限性有其人格缺陷,对此也应直言不讳。”这是一些读书人的丑陋心理和奇怪思维的体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科学这个迷宫里,何人的研究没有学科局限性?在这个心思各异的人类中,何人不存在人格缺陷?诺奖奖的是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方面的贡献,而不是奖的她人格方面的完美无缺,更不是奖的她在青蒿素研究开发方面穷尽了真理。一些文化人为何不与诺奖在一个频道对话,不是直接谈论诺奖本身,而是顾左右而言其他?这不是认知能力问题,而是丑陋的心态在做怪。这些人在说屠呦呦存在人格缺陷,实际上证明了自己的人性缺陷。

    有的人对屠呦呦在青蒿素所做的工作避而不谈,而是大谈特谈她的“行为不当”。这完全是嫉妒心理做怪。这些人,要么说屠呦呦自我介绍言过其实,要么说屠呦呦无论在北京或各地同行中特别是当年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同事中声誉不高,要么说屠呦呦与协作组内其他同事之间不是师生、指导或从属关系,而是互相比较独立和平等的协作关系。这都是哪里也不挨哪里,与屠呦呦获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充分暴露出自己的丑陋,嫉妒心太强,红眼病又犯了。

    有人拿集体攻关来否定屠呦呦,认为一项集体攻关成果,全部算到屠呦呦头上不妥。这除了属于个人一孔之见之外,还有将自己观点强加于诺奖评委的偏执。有的为此大翻历史旧账,说是屠呦呦的贡献似乎(用词多么尖刻,诺奖都肯定了屠呦呦的贡献)提出了乙醚提取方案并在当年的保密会议中作了介绍,但这是建立在被调出同事提出的乙醇提取方案基础上的,而且屠呦呦对分离活性单体及结构测定也可能确实没有实质贡献(用词如此模糊,纯属猜测)。个别人认为屠呦呦对发现青蒿素还是有原创性重大贡献的,但是从独立分离到活性单体及测定结构的同事功劳也不在其下。在当时组织大协作的历史背景下,协作组起到任何个人都起不到的作用。实际上,诺奖评委把诺获给了屠呦呦,并没有否认这是集体攻关的结果,也没有否定其他人员在这方面研究之中所做的贡献。用他人作出了贡献来非议屠呦呦,如果不是认识能力出了问题,就是心理出了问题。再说,诺奖有自己一套程序与思维,即使个别人的观点再正确,也不能强加于诺奖评委,也不能要求诺奖按照自己的标准去授奖,更不能搞凡是符合我意愿的奖励就认同、凡是不符合我意愿的奖励就贬低那一套,更何况诺奖也根本不理睬这些人的个人观点,这是自讨没趣。

    有人一方面表示支持青蒿素的发现应该归于屠呦呦(谁也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实际上没有你的支持诺奖还是授予了屠呦呦),一方面又对屠呦呦进行人身攻击,说是屠呦呦这个人真的非常不得人心,她性格太差,做的很多事情也非常霸道无理,活该受到这么多的质疑和反对,她之所以没有被评为院士很大程度上就是性格所累。而对屠呦呦进行人身攻击的依据只是出于毫无事实依据的猜测,比如屠呦呦是否霸占组内成员及其他合作者的功劳,是否故意抹杀竞争对手的成就等问题。谁都知道,这些对于屠呦呦进行攻击的原始出处在那里,这充分暴露出一些文化人灵魂深处的丑陋。

    真是让人汗颜,屠呦呦获奖本来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并没有伤害到其他人的切身利益,再说白一点,即使屠呦呦没有获奖,这项大奖也不会给其他人,何致于出来泼脏水呢。屠呦呦一个人获奖,却引起一些人丑陋大爆发,诺奖评委得知之后一定会频频摇头表示不理解——中国的文化人怎么是这个样子?不得不承认,读书人中存在一种劣根性——文人相轻,而不是文人相重、相依,团结协作真正研究一些科学问题。一些人读了十几年的书,搞了几十年的技术工作,做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心思和精力却放在这些歪的方面,又怎么可能取得原创性成果和成为真正的科研人员。这又反衬出屠呦呦确实难能可贵,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研究着自己的学问。中国有那么多的科研人员,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每年设立的科研项目更是海量和验收、鉴定的科研成果无数,为何难出原创性成果,从屠呦呦获奖遭受的非议就知一二。一些人的精力都花在科研之外的你争我斗之上,你还能指望他出成果吗?

    作者:闲散一石  来源:凤凰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6

主题

191

好友

6万

积分

荣誉总版主

Rank: 8Rank: 8

社区明星 版主勋章 社区劳模 原创达人 终身成就奖 最爱沙发 金点子奖

30#
发表于 2015-10-12 10:34:34 |只看该作者
参考文章 :



秦全耀的博客


办法才是硬道理 不吃软饭


秦全耀, 十年前成为中国首届十大策划人之一,作品:富亚喝涂料、堂会喊冤、反SEB并购苏泊尔案、卡迪拉克车队做广告、状告中科院、鹅鸭大战等。 姜伟郑筱萸商标、大卫鼠药买*断木子美、耗子药代言、牛群上套、寻找高人等。 涂料国标之争、酱油大战、阿莫灵公证等。 极有影响作品:奥克斯爹娘革命、米卢代言、格力开心、澳曲轻王姬打假、青海看牦牛、质疑中药不良反应、质疑中国名牌评选、质疑刘翔烟草广告等。 网址http://www.bjnbt.com.cn/电话13901023875

倘若毛主席活着屠呦呦敢去领奖吗?(图)  


2015-10-07 11:08:18|  分类: 默认分类




倘若毛主席活着屠呦呦敢去领奖吗? 111.jpg

中国毛左开始变质了,变成修正主义了。他们已经不再是当年毛泽东时代的毛左。试想倘若毛主席他老人家健在,屠呦呦能被评上诺贝尔奖吗?评上了她又能去领奖敢去领奖吗?

不会。因为诺贝尔奖是西方敌对势力的阴谋,是帝修反和国内反动阶级“和平演变”中国的大阴谋。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不忘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不忘拒腐蚀永不沾打死也不沾诺贝尔奖。

在毛泽东时代,诺贝尔奖是被这样定义的:“诺贝尔奖金(又名“反*共产主义”奖金),以瑞典大富翁、企业家诺贝尔(1833—1896)的遗产为基金设立的奖金,内分物理、化学、生理、文学等几个方面。奖金的发授权一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成为反*共反人民、收买走狗和奴才的经费。”诺贝尔奖“一种保留给西方作家和东方叛徒的荣誉。事实也是如此。从一九〇一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以来,中选人物无一不是资产阶级的宠儿,反*共反人民的急先锋。”

所谓的毛粉们你们听着,这才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的毛泽东时代对待诺贝尔奖的真正的态度。歪曲不得人心。下面不妨看看今天的毛粉们又是怎样歪曲毛主席的。

他们说:屠呦呦震惊世界 屠呦呦获诺贝尔大奖,给了控诉毛时代的无良们一记大耳光!屠是经过1967、1969、1971、1972年完成青蒿素创造的。可比较的是,特色对毛时代的贡献者屠呦呦无任何獎,不知他们面对世界脸皮如何涂抹!更有甚者教师纪连海竟然罗列出一二三。他认为屠呦呦获奖其一、完全是毛时代培养的;其二、百分百是走的毛泽东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的成果;其三、重大成就百分百是在被完全彻底否定的十年文革时期。

同志们呀该清醒了,这是不是反动文人纪连海在将毛主席嫁祸栽赃。是可忍,孰不可忍。

面对屠呦呦获獎,毛主席早有预见,不信去调她的挡案,为什么她在毛泽东时代没有入党。直到毛泽东去世后改革开放的时代1981年她才入党。那时屠呦呦已经五十一岁了。风情渐老见春羞,老了英雄。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毛时代人们常说:看看你们家的坟头上长了几根蒿子。一句话,就是不要资产阶级的青蒿素,我们要无产阶级的青蒿。这就是毛泽东时代,这才应该是毛粉们的本来面目。

如果毛主席还活着,屠呦呦会获獎吗?就是再退一万步,诺贝尔奖强塞给了屠呦呦。借她十个胆,她也不敢去领呀。去了,除非不再回中国。否则,非整死她不可。老秦敢拍着胸脯打赌,谁要是敢开牙鼓吹屠呦呦获獎是毛时代的成就。一样也会砸烂他的狗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6-1 17:47 , Processed in 0.0873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