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dzcdzc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半部论语学管理(转载)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1#
发表于 2007-9-21 14:12:39 |只看该作者
2,24,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14.42』
  
  【译文】
  
  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所有百姓都安乐。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所有百姓都安乐,连尧舜怕也难于做吧?”
  
  【评析】
  
  孔子将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 看成是否能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准之一,甚至把“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连尧舜也难以达到的一个高度。孔子的这一标准是否适合,我们暂且不论,能否做到“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百姓”,确实可以成为衡量职业管理者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所有的管理者,不管职位高低,他都有部下。管理者对自己的部下不只拥有管理权,更对他们负有责任感。要管理好部下,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时时处处为他们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这就是“修己以敬”。我们不可想象一个管理者自己素质低下,办事不认真,怎么可能让部下素质提高,办事认真。一个原本素质较高的部下,一旦长期处于素质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会变成素质低下之徒,因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难,而要想堕落,却是很快很容易的。其次,是要担负起对部下的责任,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如果你是一个总经理,那么就要“修己以安全厂职员”。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尤其是对一个总经理来说,让全厂职工都得到安乐,不只是能准时为他们发放工资那么简单,还要考虑怎样管理教育培训他们,让他们能在经济上、技术上、精神上、素质上,都有所提高。一个管理者对部下的责任与一个慈善家对穷人的施舍是完全不同的,慈善家只要将自己的钱财拿出来捐献给贫穷者就可以了,但是企业的总经理则是以培养教育和组织管理部下的方式,通过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来达到满足部下经济上和精神上需要的目的。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管理者,除了对部下或者说本企业的投资者和雇员负责之外,还必须为社会负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修己以安百姓”是比“修己以安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曾几何时、“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句话受到了人们过度的、甚至是病态的追捧,仿佛一夜之间,中国人不管干什么都把追求利益当成了理直气壮的至高原则,这实在是一种人性的堕落!
  
  在中国各地方政府一切以招商引资为头等大事的时代,许多发达国家或地区将一些对劳动者或环境有着严重污染的产业移到了中国。这些外资企业的老板,为了追求利润,减少投入,既不对劳动者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也不对企业的污染采取任何处理。在许多民营企业,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状,那些事故不断、污染严重的厂矿企业就是一个个铁证。所有这些罪恶,追根溯源,都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的人性堕落有关。
  
  我曾经在广东参观过一家外资企业,是专门制造高尔夫球杆的,球杆的主要部件都是用不锈钢铸造,然后手工打磨而成。在打磨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金属粉尘,这些粉尘一旦被吸进人的肺部,根本无法排出,将逐渐沉淀在体内,不但严重危害健康,严重的还会使人失去生命。然而,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却很少投资于工人的健康安全防护,工人只戴了个普通口罩在车间里超时加班加点地打磨,因为他们的工资是计件制。企业为了逃避对工人的责任,往往一两年就将工人辞退,目的是赶在工人的健康恶化之前将责任推给工人自己。
  
  为老板想出这样缺德损招的管理者,确实达到了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但是这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与土匪恶棍的谋财害命、以及与制毒贩毒的罪恶行径、从本质上有什么两样呢?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2#
发表于 2007-9-21 14:12:54 |只看该作者
2,25,君子有三变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张19.9』
  
  【译文】
  
  子夏说:“君子在别人看来仿佛会有三种变化:远看他的样子觉得庄严可怕,靠近他又觉得和蔼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理性严厉。”
  
  【评析】
  
  德国和意大利在地理位置上虽然相距很近,但是这两个民族的性格却相差很远,德国人做事以严谨刻板闻名,意大利人以待人热情奔放闻名。所以,德国人对意大利人的评价是:“你非常令人可亲,但是无法令人可敬。”,意大利人对德国人的评价是:“你非常令人可敬,但是无法令人可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严谨还是随意,不管是严肃还是活泼,都各有优劣。
  
  子夏在这里通过“君子有三变”的论述,是给君子们怎样把握“庄严”和“和蔼”的度树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性原则”,也就是说该庄严的时候就要庄严,该和蔼的时候就要和蔼,该不该的判定标准是“理性原则”。所以子夏说的看起来的三变,本质上依然是一以贯之的不变。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时常看到管理者有许多“两变”:对上司的态度一变,对部下的态度又一变。上司在场时工作态度一变,上司不在场时工作态度又一变。听到表扬时一变,听到批评时又一变。面对赞同意见时一变,面对反对意见时又一变。等等这些都是管理者修养素质低下的具体表现。
  
  绝大多数管理者、尤其是刚刚踏上管理者岗位的管理者,往往都面对该以怎样的心态与人相处的困惑。太随和了,担心别人说自己说话缺乏权威,让人轻视,太严肃了,又担心别人说自己说话官腔官调,让人反感。在批评部下时,如果你说话的语气太过温和,担心部下误会你好说话,因而无法认真反省错误;如果你说话的语气太过严厉,又担心部下误会你太苛刻,因而对你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的思考是:在管理和培养部下的时候,究竟是多批评些好呢?还是多表扬些好呢?批评多了,可能会打击部下的自信心,部下会误以为在上司的眼里自己怎样都做不好,因而挫伤了继续提高的热情;表扬多了,可能会削弱部下的反省心,部下会误以为在上司的眼里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因而失去了继续提高的欲望。
  
  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困惑就不难发现,这些困惑和担心都是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别人身上,即别人怎样,我将怎样。这样不但操作起来比较难,效果往往也很难把握。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有效的做法是、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怎样将管理的着眼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呢?用范仲淹在《乐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俗点说就是以平常心待之,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自己在担当管理职位之前和之后,待人接物的心态都不要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不管是面对上司还是下级也都一视同仁,这样也能同时获得上司和下级的好感。俗话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只要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尊重、宽容和一视同仁,言谈举止也就会流畅得体、这些困惑也就自然云消雾散了。
  
  管理者能否做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呢?我想如果有心,也是不难做到的。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不拘言笑,否则有失庄重。在工作中与人对话时要尽量平静温和,即使是批评对方,也要尽量温和平静,切忌以愤怒亢奋的语气与人对话。在工作中的对话要有原则性,该坚持的要坚持,该批评的要批评。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果一个人修炼到了这样的境界会不会太没有情趣了?有这个可能,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如此,也就是说必须学会控制你的情绪。为了增加你的情趣、调节你的心理,所以需要将上班和下班区别开来。或者,正是因为在上班时间内如此缺乏情趣,下了班之后的各种娱乐和消遣才会让我们觉得那么趣味无穷,才能消除我们工作中的疲劳。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外资企业每年都要专门安排管理人员、职工、甚至还包括职工家属一起聚会旅游等。
  
  许多企业都给职工配发工作服,但是对于工作服的作用,许多管理者并不清楚,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企业中,往往穿工作服的都是车间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办公室后勤人员等都不穿工作服。因为他们觉得,穿工作服只是为了安全防尘等。其实,工作服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随时提醒自己:我们现在是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在管理规范的企业,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每个人的工作服都穿戴整齐,即使在工作时间出差,也是穿戴工作服出去。
  
  在管理规范的外资企业,不但要求每个工作中的人都穿戴好工作服,而且许多企业为了能一眼就分清每个人在企业中的管理职位和工种,会设计不同的工作服。比如将质量管理人员的工作服和制造车间的工作服相区别,将班组长的工作服与普通员工的工作服相区别,将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服与流水线上的工作服相区别。将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与制造部门的工作服相区别等。还会要求职工在工作时间内,以管理职位相称呼。这些也都是为了随时提醒每个工作中的人员所担负的责任。当然,如此区别不同的工作服,还有利于现场管理,可以有效防止职工在工作时间内串岗、擅自离岗等。当职工出差时穿着工作服,还代表了一种公司的形象.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3#
发表于 2007-9-21 14:13:11 |只看该作者
2,26,过则勿惮改
  
  【原文】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学而⒈8』
  
  【译文】
  
  孔子说:“不要以为朋友不如自己,错了不要害怕改正。”
  
  【评析】
  
  有人把“无友不如己者”翻译成“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理由是《论语》中明确提出了“损友”、“益友”的观点,因此推测孔子是主张君子应该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我在这里翻译成“不要以为朋友不如自己”,理由是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提出要我们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而且,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个人都坚持只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那么很可能每个人都交不到朋友,因此这个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孔子原来的意思究竟是怎样?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你也可以选择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个人觉得,“不要以为朋友不如自己”,强调的是一种心态,并不是描述一种真实的人与人的比较结果。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只要有了两个人,就会有差别。所以“所有的朋友都比自己强”或者“所有的朋友都不如自己”的两极状态都是很少出现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彼此互有长短、互有强弱。一个管理者最高的境界,就是设法让所有人的优点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让所有人的缺点都在工作中得到抑制。
  
  如果我们把“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中的“友”当成“同事”,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翻译成“不要以为同事不如自己”,这样,我们在与同事交往的时候,就能更加容易发现同事的长处,就能自发地涌现出对同事的尊重之心,谦虚之心,彼此的交往与合作,也就会变得更加融洽和睦起来。同事当然是会有缺陷的,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即便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同事的优点和长处,同事在我们眼里就会变得更加可爱可亲可敬一些,所以如果能以“不要以为同事不如自己”的心态投入管理,那么不但能有利于建立同事之间的和谐关系,还能给我们自己带来好心情。
  
  “过,则勿惮改。”是孔子教导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不管我们自己愿意不愿意,错误总是难免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面对错误。是否能正确面对错误,是衡量管理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管理者有两个重要的工作目标:一是设法避免组织和个人在工作中错误的产生,二是一旦错误发生之后,要设法防止组织和个人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如果一个企业针对每次发生的错误,包括一切方面的错误或失误等,都能立刻采取对策,并保证同样的错误或失误不再发生,那么说明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提高。如果一个企业同样的错误或失误经常重复发生,那么说明这个企业不但管理水平非常低下,也一直没有提高。
  
  在企业的对内对外经营活动中“过而惮改”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企业的对外经营活动中,以拒绝认错的方式拒绝接受客户退货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企业对内活动中,以拒绝认错的方式将问题的责任推卸给别人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过,则勿惮改。”是一个连小学生也明白的做人的基本道理,为什么作为成人的管理者们反而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是利益关系扭曲了人们“过,则勿惮改。”的心态。
  
  将顾客是上帝的口号写在企业里面是容易的,但是真正面对自己的质量问题遭到客户退货时脸色不变、口号不变、行动不变才是不容易的。许多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客户的退货,是因为退货直接减少了自己的经济收益。许多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之所以会相互推卸责任,关键在于一旦承担了责任,将直接关系到自己部门或自己个人在企业中的荣辱、升迁、加薪和奖金等。
  
  企业管理者能否做到“过,则勿惮改。”关键在于企业的最高负责人的素质和管理风格。如果最高负责人希望培养管理者“过,则勿惮改。”的良好素质,那么就要能有一个正确的对待部下犯错误的处理方式。就不能用经济或行政处罚的方式来处理职工在工作中的过错或失误,因为如果以此作为主要的日常管理手法,只会逼迫职工在发生过错或失误时千方百计为推卸责任而编造虚假的理由,从而使得企业由于无法搞清楚过错或失误的真正原因而直接导致同样的过错或失误多次重复发生。
  
  所以,每个有志于提高管理水平的管理者都要切记:越是频繁利用经济或行政处罚方式来进行日常管理,越说明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和落后。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4#
发表于 2007-9-21 14:13:26 |只看该作者
2,27,威而不猛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⒎38』
  
  【译文】
  
  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评析】
  
  《论语》的作者专门对孔子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进行了一番描述,我想这可能不只是为了对孔子进行赞美,还在于为君子们提供一个样板。在二十一世纪追求个性的今天,我个人也不赞同让某一种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的模式来束缚所有人的外在形象,一是不容易找到这样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标准模式,二来也根本没有必要。但是,作为一个处于工作状态的管理者,换句话说,当一个职业管理者在工作时间内处于管理岗位上的时候,如果有一个相对规范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的标准模式,可以有利于提高管理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将这三点当成对一个职业管理者工作状态下的要求,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个管理者的工作语言要做到“温和而严厉”,主要是指在与人交谈时,不管是针对上司还是下级,不管是在下达工作指示、还是因为观点不同而与他人发生争论,都应该语气温和而礼貌。在温和而礼貌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严厉,这个“严厉”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一是一,二是二,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是几分成绩就说几分成绩,有几分问题就说几分问题,不徇情枉法,也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望而生畏。
  
  一个管理者要做到“威严而不凶猛”,首先要区分管理中“威严”和“凶猛”的区分。我觉得,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可以区分:“不怒而令人敬畏”的可以算是“威严”,“怒而令人生畏”的可以算是“凶猛”。其次,要明白“威严”和“凶猛”在管理中的不同作用。管理者不管是“威严”还是“凶猛”都是不可具体量化的,都只是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心目中的一种印象和感受而已。但是这两种不同的印象和感受却会对被管理者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一个管理者一旦在被管理者面前失去了尊重,而只剩下了害怕和厌恶,那么这个管理者将很难在日常管理中得到被管理者的积极配合。所以每个管理者都要切记:没有人不希望管理者是“威严”而不是“凶猛”。
  
  最后,我们要搞清楚,管理者为什么会在管理中给人以“凶猛”的感觉和印象。根据我的观察,在管理中给人以凶猛感觉和印象的管理者,并不一定都是坏人,有些甚至还是内心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缺陷和修养的欠缺,才导致他们在管理中处于失控状态。比如急躁、焦虑、恐惧、傲慢、易怒、以及缺乏自信、缺乏爱心、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自我欲望膨胀等,都会导致管理者处于“凶猛”状态。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管理者频繁发怒、大声训斥、甚至拍桌子骂人等。
  
  其实这样的管理者不知道,他们的凶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过度反应”,因为作为管理者,由于你的职位以及这个职位所赋予你的管理权限,已经给了你足够的威严,即使你轻言细语对部下说出来的话,也会与其他人说出同样话的份量不一样,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通过“加重语气”的凶猛方式来增加你说话的份量。另一方面,如果你偶尔对部下发一次火,那么可能令部下印象深刻,可是如果你天天发火,只要下有点错就发火,那么部下对你的发火也就麻木了,厌倦了、反感了,你的发火除了增加别人对你的轻视、反感和负面评价之外,根本无济于事。所以管理者要切记:在管理中对部下发火,绝大多数情况是管理者无能的表现。
  
  一个管理者如果能做到“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那么要做到“庄重而安详”就不难了。庄重而安祥,更多强调的是管理者的内心状态。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惊慌失措的管理者,无论如何无法做到庄重而安祥。同样,整天喜欢与同事在工作中闲聊的人也无法让人产生庄重而安祥的感觉。庄重的本质是要自重,自重的途径之一是要“腹内有货”,一只飘在海上的空船,不管外表多么光鲜宏大,依然是不够庄重稳当的。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5#
发表于 2007-9-21 14:13:45 |只看该作者
2,2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⒋17』
  
  【译文】
  
  孔子说:“看到好的要向好的看齐,看到不好的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不好。”
  
  【评析】
  
  不管在怎样的东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持续改进”、“平面展开”、“纠正和预防”的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观点正是抽象地体现了这些内容的精神,因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人的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最终也必定体现在持续提高人的管理水平。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概念还在于它提倡的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封闭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它不限制管理者必须刻板地按照某种模式去做,而是强调要以开放的心态及时学习一切好的管理方式,也及时从别人的管理弊病中反省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弊病。
  
  在管理中要做到“见贤思齐焉”就必须有一颗谦恭之心,因为只有如此,你才可能感受到别人的“贤”,否则,你处处觉得自己都比别人好都比别人强,怎么可能认识到别人的“贤”?在管理中要想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就必须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从别人的“不贤”中体会到自己的“不贤”,否则,别人的“不贤”倒是看得很清楚,可是却看不到自己存在着同样的“不贤”,就如同俗话所说的那样“手电筒照人不照自己”。
  
  曾经遇到过一位非常固执己见的部门经理,他的固执表现在不管对于上司还是部下,他的建议或决定一旦做出,上司或部下就必须无条件接受。因为一旦他的建议或决定做出之后,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这个建议或决定本身是否合适,而在于别人是否接受他的建议或决定。比如说,有一次他决定辞退一个部下,按照该厂的规定,部门经理的辞退决定必须得到总经理的审核批准才有效。总经理经过核查,发现辞退不公正,并将不公正的证据告诉他。同时提醒他作为一个部门经理,有责任维护企业的公平公正原则和声誉。如果总经理同意他的辞退决定,将有损企业对内对外所承诺的实施公平公正管理的承诺和信誉,于是不同意他的辞退决定。
  
   这位部门经理听了总经理的回答也承认辞退理由不充分,但却依然坚持必须辞退,因为他已经将这个辞退的决定通知了被辞退者。如果总经理不批准,将使他在部下面前没有了面子和威信。企业的面子固然重要,管理者的权威也必须维护,否则他以后将无法开展工作。所以,请总经理在他和被辞退者面前选择一个,如果选择他,就同意他的辞退决定,如果选择被辞退者,那么他将辞职。
  
  总经理当然不会向这样野蛮的公然要求”官官相护”的要挟手段妥协,坚定地否决了他的辞退决定,并且明确告诉他,想辞职随时可以提出书面报告,即使因为部门经理的辞职造成工作停顿,也不会向部门经理的这一要挟妥协。结果部门经理在请假休息一天后,并没有真的提出辞职报告。但是通过这件事,总经理显然发现这位部门经理是不适合继续留在这样的管理岗位上的。
  
  这样位固执己见的部门经理的例子也许比较少、比较极端,但是在企业管理中,受传统的“官官相护”的陋习影响、为了维护所谓的“管理者的威信和面子”,而故意做出对其他弱势职员不公正处理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要真正在管理中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确实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因为事实上现在许多管理者即使明明知道自己有了错,还要千方百计为自己的错误辩护,并以自己是管理者为名,要求宽容自己的错,与孔子所倡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当然,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个距离,也可能就是缩小这个距离的开始。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见不贤而内自省”,就等于是要求管理者从已经发生的一个产品或一个职工所犯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来预防其他所有的产品或其他所有的职工再犯类似的错误。比如说,当我们一个产品中发现某一个缺陷,那么就要想到,其他所有的产品中都可能出现类似的缺陷,要针对所有产品的生产都采取预防措施。又比如,一个工人由于操作失误,造成了质量问题。那么管理者不能只对这个人进行罚款了事,而要详细分析这个工人的操作失误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故意还是无意?是故意的,那么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防止故意的发生?如果是无意的,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无意的再发生。这就叫管理中的“平面展开”。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6#
发表于 2007-9-21 14:14:02 |只看该作者
三,仁爱
  
  3,1,人而不仁,如礼何?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八侑⒊3』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再守礼又有什么意义?”
  
  【评析】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仁”与“礼”的关系,不管孔子心目中的“仁”和“礼”究竟是什么含义、也不管究竟与现代人心目中的“仁”和“礼”的含义有多大不同,这两者的关系,我觉得依然是恰当的,即,“仁”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而“礼”是一个人外在的东西,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仁爱之心,不管他外在表现多么彬彬有礼,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一个管理者同样必须具备一颗仁爱之心,才能在所有的管理过程中,能体现出对每个人的平等、公正和尊重。作为“礼”,我想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可以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通常的“礼貌”的意思,一层是“规章制度”的意思。如果一个管理者拥有了一颗仁爱之心,那么在处事待人时做到文明礼貌,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在是否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上面,经常会感到困惑。因为许多时候,一个管理者如果严格执法,那么很容易被部下误解为“冷血”、或“缺乏仁爱之心”。反过来,一个管理者如果在遇到部下触犯了规章制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要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宽恕部下,那么企业的规章制度往往将失去严肃性从而使得整个企业处于涣散状态。
  
  怎样让管理者既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又能充分维护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是考验每个管理者的一道难题,也是检验管理者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通常来说,企业的管理规定都是比较抽象的,根本不可能涵盖一切具体的情况,因此管理者在执行规章制度的时候,是有一定的灵活空间的。一个有仁爱之心的管理者往往能利用这个灵活空间,体现他的仁爱之心,而一个缺乏仁爱之心的管理者,则会利用这个灵活空间来谋取私利,然后将部下的怨恨归结为企业的规章制度。
  比如说,是否批准部下请假,是每个管理者不可避免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一。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规定,未经批准的请假将作为旷工处理,但是具体在怎样的情况可以批准请假,却是无法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管理者来判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会根据部下的具体情况,公正仁爱地做出适当的决定,而一个缺乏仁爱之心的人会不顾部下的死活,只根据部下和自己的私人关系好坏而决定,一旦部下有怨恨,他会说,这是企业赋予他的管理职责。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也很让人为难。比如说,通常来说,企业的公款是不允许借给私人的。但是如果企业员工明知有其规定也硬要缠着你借款,甚至含着眼泪向你哭诉不得不借的理由,你是借?还是不借?
  我觉得,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是不借,然后讲清楚不借的理由。因为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而且一旦开了借钱的先例,那么将无法不借给其他人。尤其是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任何个人只能从企业得到合同所承诺的所得,而不能因为个人因素而得到多于其他职工的所得,通俗点来说,这个企业如果因为你的个人原因而借款给你,实际上就构成了对其他职工的不公正。
  
  其次,如果你觉得这个借款人不但有充分的借款理由,而且还值得你借钱给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将你个人的钱借给他,而不是将企业的钱借给他。顺便说一句,作为一个管理者,你可以将自己的钱借给部下,但千万不要开口向部下借钱,不要向企业开口借钱,更不要开口向供应商开口借钱,那样不但证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甚至已经开始向堕落的边缘靠近。利用职务之便借钱可以说是堕落的开始。
  
  所谓“君子救急不救穷”,企业的钱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借,在遇到紧急突然事件的时候,不需要职工开口,也应该立刻将企业的钱拿出来应急,比如在职工遭遇疾病、事故、灾难等的时候。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都不是通过借款的方式来处理,而是直接的补助或捐赠。
  
  对于此类问题的处理,个人觉得都属于小仁爱,不属于大仁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最大的仁爱是要在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上体现对所有职工的仁爱之心,不能制定缺乏人道和缺乏公正的规章制度,也不能采取缺乏人道和缺乏公正的管理方式,这才是真正体现一个管理者或一个企业的仁爱之心的根本之道。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7#
发表于 2007-9-21 14:14:16 |只看该作者
2,29,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原文】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⒍13』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学生,不要成为缺乏道德修养的学生。”
  
  【评析】
  
  “儒”字的含义, 最初是指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随后“儒”字的含义随着时代的不同,有过许多不同的变迁,现在通常广义上是指文人学者而狭义上是指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在这句话中,我想,孔子是希望他的弟子子夏能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学生,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从孔子那里学到了怎样治国安邦的专业知识,却忽视了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学生。
  
  在今日中国职业管理者中,有较高的管理专业知识、却缺乏道德职业的管理者并不在少数,而更多的则是即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缺乏很好的专业管理知识,真正的既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又有较高的管理专业水平的管理者是少之又少。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这个观点,认为管理专业知识是不应该受到道德观念的限制的,但是管理专业知识本身尽管没有道德性,采取怎样的方式管理却有道德性。比如说,如果把工人当成机器或奴隶一样使用,这样的管理方式肯定是最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就是不道德的。又比如,企业不按照环境要求进行治污肯定要比按照规定治污支付的成本要低,但是如果采取了这样的管理方式,也是不道德的。
  
  还有更加具体的例子,比如同样是让工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不同的管理者是可以分别采用道德的管理方式和不道德的管理方式去完成。可以通过人性化的管理让工人愉快地完成任务,也可以通过粗暴野蛮的管理让工人在痛苦和抱怨中完成生产任务。如果从短视的角度来看,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都完成了任务,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无疑人性化的让工人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任务更加有可持续性,工作完成的质量也会相对好一些。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一个年底表彰的工作,尽管名称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同样的,就是企业拿出一部分钱来对一年中工作表现比较优秀的部分职工进行表彰。表彰的目的是对这些表现优秀的人给予鼓励,同时也是希望借此激发其他人的工作热情。
  
  可是我们却意外地看到,许多企业的年终评奖不但不能对企业管理起到预期的正面作用,反而由于评奖的异化而起到了负面作用。比如真正工作表现好的没有被评上,相对工作表现不好的人却由于种种原因被评上了,这样不但伤害了原来积极工作的人,还给其他所有的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在这个企业工作得再好也没有用,大家还是把工作重点放到工作之外去吧。
  
  在评奖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部门负责人推荐模式,一种是民主评选模式。从管理理论上来说,民主评选模式肯定要比部门负责人推荐模式要合理公正,可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却相反。通过民主评选模式选出来的获奖者,有的甚至是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来的获奖者,几乎绝大多数人看了都知道是不合理的,只是这个结果是全体人员选出来的,即使不公正,也不得不接受。通过部门负责人推荐模式选出来的获奖者,不一定是每个人心目中的最佳者,但是却基本上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为什么理论上合理的管理模式得出的结果却相反呢?关键在于民主评选模式不需要有任何人为评选的失败负责或付出代价,而部门负责人推荐制却必须由部门负责人为评选的结果负责。评奖属于现代企业机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运用得法,能用较小的投入激发较大的效益。对于部门负责人来说,这是企业为他提供的一个工具,运用得好,部下就会更加积极地配合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如果运用得不好,就会产生扼杀部下工作积极性的后果。同时激励机制并不是让部门经理培养小集团的工具,并不是可以允许部门经理为所欲为,自己想给谁就给谁,还必须体现企业的公平公正的机制。一旦部门经理在推荐时没有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是根据工作表现而是根据自己的私人感情推荐获奖者,那么将遭到部下的投诉。在接到投诉后,总经理不但有权取消部门经理的推荐,还有权撤消部门经理的管理职务。这样,部门经理不认真推荐就不行了。这也可以算是一个通过制度的方式让管理者成为“君子儒”的一个小小案例吧。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8#
发表于 2007-9-21 14:14:40 |只看该作者
3,2,我欲仁,斯仁至矣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⒎30』
  
  【译文】
  
  孔子说:“仁爱离我远吗?如果我想拥有仁爱,仁爱就会来。”
  
  【评析】
  
  东西方文化尽管有很大的差异,但在宣扬仁爱这个大主题上面却是空前的一致。耐人寻味的是,今日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人也都赞美仁爱、呼吁仁爱,只是一旦落实到自己的身上时往往表现出的却是缺乏仁爱。如果你要问他为什么如此缺乏仁爱,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不是他不喜欢仁爱,而是这个社会对他缺乏仁爱,所以他也对别人缺乏仁爱。甚至还有些“好马任人骑,好人任人欺”之类的错误思想在作祟。
  不可否认,现实社会中确实有许多缺乏仁爱之徒、那么多假货制造商、那么多环境污染企业、那么多黑心老板、血汗工厂、吃人矿井,这些都是缺乏仁爱的铁证。问题是,面临如此恶劣的环境,我们自己除了渴望等待充满仁爱的环境到来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面对整个社会环境固然无能为力,但是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是否可以有所作为呢?我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结合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思考个人的仁爱问题。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左右力量在直线上升,企业,更是积聚社会人最多的组织,因此企业的仁爱之心,企业人的仁爱之心,将极大地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
  
  不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影响环境的污染物,是一个企业最起码的仁爱之心。仅仅做到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为这个社会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通常把这个问题与提高企业的美誉度相联系,但是我以为,如果是为了促销产品而故意秀出来的美誉度,并不能真正代表这个企业具备了仁爱之心。如今的许多企业在做社会慈善事业的时候,往往把它当成广告活动来做,是不能与企业的仁爱之心划等号的。
  
  在广东省东莞市有这样一家外资企业,它的产品全部出口外销,在中国市场不销售任何产品,更不需要做任何广告。但是这家企业的外籍总经理却要求全厂职工,包括普通工人和所有管理者,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的早晨,将工作停下来,全体人员到工厂四周的马路上去捡垃圾。
  
  在展开这一活动的动员会上,总经理是这样说的,东莞市政府号召建设清洁卫生城市,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们在这里投资建厂,应该对这座城市怀抱感激之心,也理所当然应该为建设清洁卫生城市而尽到我们企业的责任。所以厂部决定从即日起全体人员每个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去工厂四周捡垃圾。许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让大家捡厂内的垃圾可以理解,去厂外捡有什么意思?即便你刚捡干净了,一转眼还不是又脏了?
  
  你们心中有这个疑问,所有的员工心中也会有这个疑问,因此你们首先必须搞清楚这个问题,才可以通过你们去向全体员工解释。不错,厂外的环境我们无法控制,即使捡干净了,很快又会变脏。但是当我们捡干净之后,每个人走在干净的道路上的心情和走在污脏的道路上的心情是不是很不一样呢?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亲自体验一下走在清洁干净的道路上的好心情呢?
  
  如果通过自己的亲手捡垃圾,体验到了清洁环境比污脏环境好,那么比我们开多少次会向员工宣传讲解这个道理都更加有效。通过这个活动,员工们会逐渐养成不随地扔垃圾的好习惯,周围的人看到我们从地上捡垃圾,也会受到正面的影响,会为随手乱扔垃圾而感到羞愧。
  
  当全体员工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认识到厂外的环境也像厂内的环境一样需要维持清洁卫生的时候,才能更加自觉地维护厂内的清洁、车间内的清洁、宿舍内的清洁,从而最终提高每个员工自身的清洁卫生素养。
  
  捡垃圾的过程,是一个促使我们思考反省的过程,也是体验企业的仁爱之心的过程。培养企业和管理者的仁爱之心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个希望拥有仁爱之心的人去发现、去实践。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诚哉是言!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49#
发表于 2007-9-21 14:14:56 |只看该作者
3,3,事之以礼,葬之以礼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⒉5』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随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不要违背礼’。” 樊迟问:“‘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以礼相待。父母去世后,要以礼相葬、以礼相祭。”
  
  【评析】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但是将“无违”作为检验是否孝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实是两千多年来最大的一个误会,因为许多人把“无违”误解为“不要违背父母”或“无条件地服从或满足父母”,其实孔子原来并没有这个意思,孔子在这段话中说得很清楚:无违的意思是不要违背“礼”,而不是盲从父母。
  
  对于“礼”的含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礼”理解成企业人的行为规范,甚至可以扩大到社会的法制和道德行为准则。因此“不要违背礼”,就是不要违法乱纪、不要违反规章制度、不要违反公共道德社会良知。
  
  中国当代的企业管理者,尤其是总经理级别的管理者,大都喜欢权威式管理模式,喜欢部下对自己一切意见的“无违”,他们甚至认为,即使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部下最好也不要当众反驳或质疑,而要求部下单独或私下向他表达。前不久一个国内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在与五位外籍员工的电视讨论会节目上,就是如此公然要求部下的。面对五名外籍员工不同的提意见方式及主持人的询问,他毫不讳言地表明不喜欢部下直接当众提意见的方式,喜欢部下私下交流的方式。他的理由是私下交流方式是部下给他面子,但是本质上透露的其实正是对部下“无违”的喜爱。
  
  象这位知名企业家的管理者绝对不在少数,因为这是有原因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王权”思想传统的国家,即便在今天,国营企业的绝大多数一把手还不是管理者而是官员,许多民营企业的一把手,几乎也都是“能人”创业,以及大量军人加入企业管理行业,再加上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以及权欲对人的巨大诱惑和毒害,使得绝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权威式管理模式。
  
  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管理者,我们必须能清楚地意识到,权威式管理模式其实是最简单、最原始、最落后、也是最低能的管理模式。因为权威式管理模式不需要管理者具备任何管理水平,只要有授权就可以。换句话说,即使一个根本不懂管理的人,只要有人授权给他,他也可以成为一个管理者。可悲的是中国现在的许多企业正是由这样不合格的管理者在管理.个人以为,这也是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权威式管理的基本核心就是一人说了算,拒绝采纳不同意见,也禁止任何不同的声音。你也许会说,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一个人说了算的企业也有很多是成功的,假设这个人还真是一个有管理才能的人,一个人说了算又有什么不好呢?我的观点正好相反,衡量一个企业属于作坊式管理还是属于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管理,不在于这个企业规模的大小,也不在于这个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低,而在于这个企业是属于“一人管理”还是“全员管理”。
  
  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却是一个不合格的企业家。爱迪生发明了许多与电有关的产品,并建立了自己的电器产品企业。在他的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1882年,他企业里的一位二十几岁的技术员特斯拉建议研究交流电电动机,并希望得到爱迪生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援。但是爱迪生拒绝了特斯拉的建议,坚持交流电电动机是没有前途的,只有他发明的直流电电动机才是唯一的正途。一个是世界著名的年到中年的成功发明家,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年轻的技术员,其结果可想而知。
  
  特斯拉只好带着自己的研究项目去了另外一家美国企业西屋公司,并在其鼎立支持下完成了研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电动机。1898年,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建造世界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时,采用了特斯拉发明的交流电电动机,可以将电流传输到距发电站35公里外的布法罗市。爱迪生当时发明的直流电电动机无法将电流输送到一公里之外。“这一事件宣告交流电彻底战胜了直流电,而爱迪生的直流电相关技术则瞬间就成了一种过时的技术。”
  
  聪明如爱迪生迷信一人式管理尚且落得如此结局,你自信你的聪明超过爱迪生吗?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是由一个聪明的脑袋来管理好,还是由许多聪明的脑袋一起来管理更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孔子教会我们要“无违礼”,作为管理者应该在管理中做到“无违理、无违章、无违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40万

积分

天使

50#
发表于 2007-9-21 14:15:12 |只看该作者
3,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⒉7』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评析】
  
  “孝”是东方文化中特有的东西,西方文化中只有“爱”的概念,没有什么“孝”的概念。那么“孝”与“爱”有什么不同呢?读了孔子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孝”之关键在于“敬”,也就是“包含尊敬的爱”。人们养狗养马也是一种爱,但不会对它们有敬。在西方,许多人对宠物的爱与对人的爱是一样的。我曾经见到一位在华的外籍总经理,在自己的厂里面养了一大群德国狼狗。有一天其中的一条狗生病了,他们夫妻两寝食不安,连工厂的业务也丢下不管了,一心去照看生病的狗,又是打电话询问德国的医生,又是在东莞寻找兽医。当兽医为病狗打针服药后,他们夫妻俩就像父母守护在孩子病床旁一样看护着病狗。后来病狗还是死了,他们不但痛苦地流下了眼泪,还将病狗埋葬了之后,在狗的坟上插上了一个小十字架。
  
  作为一个职业管理者来说,肯定也会遇到孝的问题,甚至会遇到究竟谁应该孝敬谁的问题。比如说,究竟是部下应该孝敬管理者?还是管理者应该孝敬部下?还是应该互相孝敬?还是应该根据年龄大小来决定谁孝敬谁?我想今日的绝大多数中国管理者都会理所当然地选择“部下孝敬管理者”,即使不做这样的选择,遇到部下孝敬管理者时也不会反对。
  
  我不得不遗憾地声明:一个喜欢接受部下孝敬的管理者是一个素质低下的管理者。那么有没有素质高尚的管理者呢?当然有,我就曾经看到过一位。一位部门经理拿了一瓶酒给喜欢喝酒的外籍总经理,说过年了,送瓶酒孝敬您。外籍总经理刚刚还笑着说“恭喜、恭喜”的脸色顿时板了下来,对部门经理说,你把酒拿回去,以后也不要搞这一套来讨我欢喜。你要让我欢喜很简单,只要把你的工作做好就行了。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位部门经理此刻的酒已经偏离了孝敬的本来意思,是在以孝敬的名义行贿。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管理者,应该养成拒绝部下送礼孝敬的习惯,不管管理者自己年龄有多大,送礼者年龄有多小。只要你还在管理者的岗位上,就应该杜绝一切收礼的行为,即使是正常的礼尚往来也要尽量避免。也只有在物质上尽量避免部下的礼物,才能在精神上、人格上,赢得部下发自内心的孝敬。
  
  在企业里面提倡人与人的孝敬是可取的,但是应该是年轻者对年长者的孝敬,后进者对前辈创业者等的孝敬,而不应该是对上司的孝敬。在一些外资企业里面,年纪大的老板往往会期待职工像父辈一样孝敬他们,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前提是这些年纪大的老板也能像父辈一样关爱职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性循环。否则只期待职工对老板对上司的孝敬,老板或上司却毫不尊重关爱职工,这样的孝敬是不值得提倡的,也是不可能长久的。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批评原壤那样: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14.43』
  
  一些老板或高层管理者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是我为你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是我在“养活你”,你孝敬我还不应该吗?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根本错误的。因为职工在企业里面就业,不是靠老板养活他们,而是靠他们自己养活自己,是他们为老板的投资创造价值。因此真正应该孝敬的,是那些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普通职工。每个管理者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产生对工人的平等之心、孝敬之心、感激之心,才会在工作中自发地以仁爱之心待人。
我没有勇气看透这人生,但我有勇气面对它。 qq:85150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bbs.ebnew.com

GMT+8, 2024-6-21 13:10 , Processed in 0.0712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