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渊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字数:1530 | | |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吴渊
作为深刻影响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改革之一,新医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在医改过程中,作为基础环节之一的医药招标,虽然与患者的联系并不像医改中的其他环节那样紧密,但业内普遍认为,医药招标的走向,直接影响着新医改的进展和成效。
虽然各地已纷纷展开对医药招标新制度的试点,然而不久前,一位资深医药销售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医药招标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探索还远未完成。近期沸沸扬扬的葛兰素史克公司在华高管涉嫌贿赂所揭示的问题,就远不止企业商业道德操守短板那样简单。
之所以对医药采购进行集中招标,意义在于通过制度手段,最大程度择低择优选取,挤出药价中的“水分”,降低患者以及社会的医疗成本,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新医改总体目标。然而在葛兰素史克事件中,商业贿赂的成本,却被加进了药价中,最后转嫁到患者的医疗消费中。据了解,其所占比例达到了30%。
这样的药价是如何顺利通过评标专家的审定并经过招标程序最终中标的?在招标程序中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减少以至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人为因素是如何影响医药招标公平公正的?在对葛兰素史克事件的众多挖掘、揭露中,这些问题却鲜被提起。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在国内医药市场中,此类情况并不是个例,也并不局限于国外医药企业。有时,同样成分、规格的不同品牌药品,价格差距在5倍甚至10倍以上。他告诉记者,生产质量、功效、品牌经营成本的不同,或许会导致不同厂家的药品成本差异,部分原研药、进口药等也享受一定政策优惠,然而,“就算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了,成本差距也到不了这么离谱的地步。”
在谈到医药招标现状时,该业内人士坦言,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进口药、原研药享受“超国民待遇”导致药价两极分化现象过于严重。有时,进口药、原研药甚至能够跳过竞标环节直接入围,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人为干预。他表示,现行制度并不能很好地规避招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人为干预,特别是这些干预往往来自于各地方医药集中招标采购相关负责机构。对此,他毫不讳言地表示,有时甚至存在由相关机构牵头,主动提高药价,并组织医药生产企业进行串标的行为。
该业内人士还向记者讲述了药价虚高的另一个主要根源。尽管“以药补医”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然而,医生开药收取回扣的行业弊病并没有在一夜之间消失。因此,“如果在药价中不预留给医生的那部分‘利润’,他们就不愿意开这种药,就算该药品中标,销售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病人不是专家,没有几个人能分清不同品牌、价格药品之间的差距,就算国家规定不得限制处方外流,大部分的患者还是会选择‘遵医嘱’”。预期中的新医改后医生不开“大处方”的情况,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实现。
当被问及如何对现有医药招标制度进行完善时,该业内人士谈了自己的几点建议。当务之急是从生产环节摸清药品研发、制造等实际成本,再对药品销售价格做出合理的限定。前者建立在评标专家组进行实地调研、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而后者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量。
“配送方面,就算有10个点的利润,加上这个,药品的实际成本就出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再进行定价,可无论如何,也不该出现这么离谱的情况。”他表示。
另外,他对部分省份已经开展的网上招标等促进信息公开透明的探索表示了极大赞赏,并认为这是减少人为干预的最佳途径。“就像高考成绩公布与大学录取,谁多少分,能上什么学校,清清楚楚。即便仍然有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也会被更大范围的监督,从而增加干预成本,这会有效压缩干预的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