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如此竞争,真能给社会节约资源吗? [打印本页]

作者: wjjst    时间: 2013-7-31 14:10
标题: 如此竞争,真能给社会节约资源吗?
如此竞争,真能给社会节约资源吗?


请大家看看该项目的三个标有多少投标人:

http://www.zmctc.com/zjgcjy/Notice/KBSLInfo2.aspx?SectID=20110690301
http://www.zmctc.com/zjgcjy/Notice/KBSLInfo2.aspx?SectID=20110690102
http://www.zmctc.com/zjgcjy/Notice/KBSLInfo2.aspx?SectID=20110690102

第1个标段有43家,第2个标段有35家,第3个标段有46家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13-7-31 14:19
这还都是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呢。俺遇到的百十万的就几十家。不知道是不是节不节约社会成本不用考虑。小项目大都是挂靠借资质。

这个就叫做“败家”。
作者: 农田补丁    时间: 2013-7-31 16:29
这不算多,我经常遇到乡镇平台招标的项目,才100来万的市政工程,报名往往20多家。

本人经常参加评标
作者: michale_wolf    时间: 2013-7-31 17:13
最多的才58家?我招过的最多的,94家;昨天刚开的绿化,59家。
作者: qinl    时间: 2013-7-31 17:23
小的工程项目也有很多的投标人参与,一方面是资质挂靠,两一方面是结算加价。如果采用重罚来事后追究挂靠的责任;再加上非常严厉地限制中标后,工程项目的变更和增加结算,那么,这种现象必有很大的收敛。[s:90]
作者: 坚持梦想    时间: 2013-7-31 17:29
嗯,楼上说的很好,到位。
作者: Laochan    时间: 2013-8-1 08:52
中国人多,都要吃饭、生存。小公司能拿到一个小项目,就能维持一年的生存。为了生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者: 小城童话    时间: 2013-8-1 09:00
短命建筑  就是这么来的
作者: 学以致用    时间: 2013-8-1 09:15
标题: 回 wjjst 的帖子
wjjst:所以当投标人数量过多且采用资格预审方式也是很勉强或很不经济时,抽签是最适合也是最经济的方式,但目前这种方式受到制度的限制。
 (2013-07-31 14:41) 
[s:125]
[s:90]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13-8-1 09:29
标题: 回 农田补丁 的帖子
农田补丁:这不算多,我经常遇到乡镇平台招标的项目,才100来万的市政工程,报名往往20多家。

本人经常参加评标
(2013-07-31 16:29)
对您深表同情。。。。。。。。
作者: yymc1978    时间: 2013-8-1 09:30
具体的评标办法我没有看过,个人参测:估计评标价中,平均值占到一定的比重,所以一个投标人多找几家投标企业去围标,

拉低或拉高平均价,都是有可能性存在。所以这种项目有这么多家投标人也不奇怪。

我见过一个绿化项目1000万左右,报名的时候就有124家,招标文件费300元一本,卖的招标代理很开心,比代理费都多。
作者: 学以致用    时间: 2013-8-1 09:54
    1、市场经济最利于节约社会资源,最利于优化资源。而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三大规律之一。没有竞争的,就不叫市场经济。对于招投标竞争而言,随机抽取就如计划指令一样,是竞争规律的天敌,势不两立。当竞争过于激烈的时候,市场会自动调节,“投标人”就会思考后选择是否投标。

    2、招标投标的原则是“公开、......”,通常,我们是鼓励竞争的,努力“争取”更多的投标人(资格预审,也是竞争的)。从招标人的角度,从纳税人的角度,为何要“抱怨”投标人太多?

    3、请多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若采用的是随机抽取第一中标候选人,会不会更多的“投标人”。前者,唯有合格的最低才“中标”;后者,投标就有“中标”几率。

    综上几点:随机抽取是招投标活动的天敌!

    个人理解,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作者: bob1511    时间: 2013-8-1 14:52
随机抽取也有竞争?那不就是围标家数越多,中标概率越大吗?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讲不就是促进围标吗?
作者: starnust    时间: 2013-8-1 15:30
其实你该分析一下,虽然家数多,你有没有感觉报价有问题呢?这里面有几个真正的投标人呢?
作者: yuchunsong    时间: 2013-8-1 16:40
标题: 回 王毅青 的帖子
王毅青:这还都是上千万、上亿的项目呢。俺遇到的百十万的就几十家。不知道是不是节不节约社会成本不用考虑。小项目大都是挂靠借资质。

这个就叫做“败家”。
(2013-07-31 14:19)
所以说设置资质也应该与时俱进。不然肯定会导致这个问题。下头管得松,进来的又多;上头又限制资质设置。必然的结果
作者: yuchunsong    时间: 2013-8-1 16:42
或者提高投标成本,是否有限制的作用。如果标书都不要钱,保证金又少,那参与的肯定不少。尤其是浙江这种遍地小企业的区域
作者: liuc    时间: 2013-8-1 17:45
经常参加某电视台的设备和集成项目的招标,投标人一般也就五六家
作者: zw22    时间: 2013-8-6 19:16
不知道这个项目的控制价是多少?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chinabidd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