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探究:政府采购效率低的根源在哪?
[打印本页]
作者:
Iyouzi
时间:
2006-12-21 08:57
标题:
探究:政府采购效率低的根源在哪?
某市政府采购中心代理市公安局采购远程会议系统设备,因采购人说需求比较紧急,采购办批准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
在技术需求描述中,采购人明确要求,某个常用设备一定要按照他提交的尺寸采购,并解释这样做是为了与已备妥的系统容器相匹配。采购中心工作人员对此心生疑虑,建议公示竞争性谈判文件,征求一下潜在供应商的意见。但采购人以需求紧急等诸多理由否定了采购中心的提议,并说可以承担采购责任。
此次谈判,共有5个不同品牌的供应商领取了竞争性谈判文件,有人当即质疑此尺寸参数,采购人辩称,这只是一个比照参数,并未限制尺寸略有差异的品牌参与竞争。为了把握住每一次竞标机会,其他品牌的供应商只得硬着头皮参加了次日的谈判活动。
打开各供应商的竞争性谈判文件,采购中心项目负责人不禁一惊,采购人提供的尺寸竟然只有一家供应商符合。在采购人代表的暗示下,经过“评审”,最终“花落”这家供应商。但经不住事实和法律的检验,这个采购结果最终“流产”了,“急事”并未实现“急办”。该采购中心主任说,采购人常常抱怨政府采购效率低,他们应该探究一下效率低的根源在哪?自己应承担多大的责任?
预算计划不及时
许多集中采购机构反映,现在集中采购项目的额度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其中采购人“功不可没”。
目前几乎没有一个省能完整地做出并全面执行采购预算和计划。按正常程序,应该是采购人提前把一个财政期间的预算和计划做好,报到财政部门审批,政府采购监管部门再提前把已批准的预算和计划发送到集采机构。但目前多数地方的现状是,这个月可能教育部门想买一辆车报个计划,下月审计部门想买两辆车又报个计划,一张张相同或类似采购标的的预算单子陆续被送到集采机构,集采机构忙完这单忙那单,几乎陷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不能自拔。
一些集采机构负责人无奈地说,几乎哪项采购计划的采购人都认为自己的紧急,所以集采机构操作的项目虽小,但数量很多,似乎每天都有项目。疲于采购是小事,关键是无法集中起来实现规模效益,政府采购的意义不是几辆车、几台电视的问题。
究竟如何提高采购人的认识,敦促其每年、每季度、每月按时上报自己的预算和计划,更多人认为,关键还在于领导的观念,培养采购人依法申报预算和计划的观念应从“根”上抓起。
采购过程常干预
一些采购人在提交预算和计划环节很被动,但一旦项目被批给了集采机构,有的采购人会突然变得异常活跃起来。在采购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能看到采购人相关人员的身影。
在确定采购方案时,有的采购人可能对采购方案所涉及的设备进行选型,与个别供应商接触后,采购人就把设备选在该供应商所经销、代理或者有竞争力的产品范畴;在编制招标文件时,无论是规定资格要求、资质要求、技术要求、商务条款,还是选择评标原则、办法、标准,采购人总有手段加进自己的倾向性意见。在评标阶段,采购人代表往往采用一定的方式干扰或怂恿专家进行倾向性打分。甚至在信息公布环节,采购人也以拒绝确认评审结果等方式阻碍信息发布。还有提前向供应商透露评审专家名单等。这些做法都从一定程度上干扰着采购程序的顺利进行。
江苏省某市采购办主任说,一个供应商中标后,后面往往跟着一群“不满意的供应商”,而其背后指使者往往是采购人,他中意的供应商没有中标,采购人就会透露评标细节。某国内品牌汽车的大区销售经理说,根据他在政府采购领域投标的经验,招投标60%的主动权掌握在采购人手中,集采机构的职责主要是组织整个游戏,真正的“玩家”是采购人和企业,采购人有时甚至防碍了集采机构组织职责的充分发挥。
履约环节猫腻多
个别采购人在履约环节的表现也不太“体面”。验收时与供应商串通一气,履约时随意变更采购合同,支付时借故拖延付款,都是采购人典型的小“动作”。
有的采购人在提需求时,把配置规定得非常高,但到实际交货时,却接受供应商的低配置产品附加其他商品,或干脆卖供应商一个人情,接受其低配置产品;有的供应商交付的货物中混有假货,有的设备中干脆“搭配”着旧配件,采购人验收的时候不认真,有时候甚至走过场,没有验收,所以也就没有发现问题……
在招标工作结束后的合同签订阶段,变更合同是采购人经常做的事情。曾经有一个道路招标项目预算为1000万元,但施工完毕后,工程造价就变成了1500万元。因为在施工阶段,采购人要求变更图纸设计。总之,采购人的理由很多。
尽管有些地方已经实行了集中支付制度,但采购人在这个环节还是想发挥一下威力,如在对方已经履约后采购人就是迟迟不提交支付令。某学校采购了一批空调设备,6月份买的空调,10月份供应商还拿不到货款,无奈找采购中心进行协调,采购人的理由是学校放暑假了,无法派专人出面负责此事。
据悉,因为采购人的原因而导致的质疑投诉案例,大约占总量的70%左右。如何抑制采购人有些膨胀的欲望?中国人民银行采购中心的经验是:规范运作,评审时专家和采购人代表隔离打分;领导支持,一年多了,从上到下,没有一个领导给该中心主任打过电话、递过条子。
作者:
bidboy
时间:
2006-12-21 09:46
采购只是项目的一个环节,项目前期的准备是很重要的,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chinabidd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