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上海校服检出致癌物质 [打印本页]

作者: 饺子    时间: 2013-2-18 10:09
标题: 上海校服检出致癌物质
上海校服检出致癌物质


2013年02月18日09:07    来源:新华网



  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还堆放着大量的学生服成品(2月17日摄)。
  上海市质监局近期在对全市生产销售的学生服产品进行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发现,有6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其中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2012年7月生产的OUXIA摇粒绒冬装(规格型号:M 160/84A,款号OX2012005)含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属于质量问题严重。
  目前,相关部门已对生产厂家立案查处。据悉,欧霞此前曾多次登上质监部门的“黑榜”:2009年、2011年该品牌学生夏装被检出PH值超标,2012年两款学生服的使用说明不合格。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公司生产车间现已全部停工,一楼的仓库里随意地堆放着30多个大包袋,内有大学、初中、小学各阶段的几百件校服,其中不乏知名学校的订单。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承制学生服已有4、5年时间之久,年销售量在1.5万套以上。不合格批次的学生服有50套,都是作为样品生产的,没有流入市场。据上海市纺织纤维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用于制作衣物镶条的面料在染整过程中使用了含有芳香胺的染料。
  记者了解到,上海学生服生产厂家大多是欧霞这样作坊式小企业,其产品的抽检合格率不容乐观。2007年,上海市质监部门对全市学生服抽检的合格率是83.3%,2008年为94.7%,2009年的时候降到75%,到2012年第一次抽查,校服抽检合格率只有48.78%,2012年第二次抽查合格率为72.73%。 舆论认为,现在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校园师资配备、教学特色等软实力,而欠缺学生用品的质量安全意识。应构筑完整的校园质量安全体系,做到有标准可依,切实做到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与此同时,建议教育系统在采购食物、校服、教育用具等产品时,应从源头招投标上,消除质量安全风险。上海市教委2月17日回应,将通过“上海教育督查短信平台”把质监局的抽查结果告知全市各个学校,以提醒各学校在校服采购过程中注意选购质量合格的产品。如遇不合格产品,学校应与生产厂家进行交涉,依法维护学生的权益。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上海市纺织纤维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检验报告显示被检衣物的镶条中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大图),检验报告附上了被检出含有致癌物的黑色镶条(小图)(拼版照片,2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3-2-18 11:43
上海"毒校服"被曝含致癌物 连续3年不合格却屡中标

新华网 2013年02月18日 07:38:48 来源: 中国广播网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开学在即,校服质量问题再受关注。近期,上海市质监局在对本市生产销售的学生服产品进行质量专项监督抽查中发现,有6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而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摇粒绒冬装还被检出具有致癌威胁,这家公司也因此被立案调查。

据了解,上海欧霞时装在川沙的一个村子里,背后就是垃圾场,环境很差,为什么孩子们贴身穿着的校服,会找小作坊承接?校服采购中有何猫腻?记者试图联系欧霞时装,但欧霞公司的电话无人接听。

中小学学校定制校服是怎样的流程?记者进行了相关调查:广东一家校服加工厂的陈老板每年都会拿到一些私立学校的订单,一般来说,公立学校要求严格,有的要经过教委的审核,小厂家很难拿到,私立学校更容易接近。

陈老板:和学校哪个老师认识,她会介绍学校领导认识,我们就来打版。她有时会拿个样板或图片给我们,我们会找面料,做个样板,给他们看,他们看完说ok,给我们数量,就开始做啦。学校检查的时候不会查ph值什么的,就看看质量合不合格,大概过了就可以。

校服买卖中,存在巨大的猫腻。浙江省温州市有一位家长向记者爆料,他家小孩所在学校存在强制卖校服的行为,校服220元一套,共三件。好多家长认为价格贵,想去外面自己购买,但被校方拒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校服采购中,部分学校的确存在吃回扣的现象。 广东服装加工厂的陈老板说,一套校服,布料和加工费一共35元,卖给学校70元左右,还给介绍人和学校相关领导好处费,赚不了多少钱。

陈老板:熟人介绍的话,没什么回扣,但你自己肯定要自觉一些,给人家送点礼,但不会明说给多少钱,就要你自己了。

记者:可以说,能在大的学校拿到订单的加工厂都需要送礼、给回扣?

陈老板:对。

一件校服,经过层层剥削,摊到学生头上,价格昂贵,这令学生家长苦不堪言。不过,刚才所说的陈老板的经历并不算最离谱。河北校服厂的张老板说,有的学校为了多赚点钱,甚至自己采购原料,再送到加工厂加工。

张老板:他们下订单的时候,自己进料,我们只是加工一下。他们之前肯定也做过校服,自己出去进布料,都有自己的供应商。

记者:这样是为了不止在一个地方收回扣吗?

张老板:对对对。

据张老板透露,这种经过充分压榨后的校服,布料质量很差,但是他们也只能照单全收,因为他们不能得罪校方。

张老板:现在这布料90%都含有化工原料,致癌物质都很高,一般没有国标。

记者:会有人去抽查和检查吗?

张老板:谁会去啊?

上海毒校服事件被曝光后,有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的校服款式难看、质量不好、价格贵,有的学生穿夏季校服还过敏,校服已经成为了利益输送的一部分,谁来保护孩子们?

【专家观点】

经济之声嘉宾张春蔚评论这个话题。

张春蔚:目前在校服领域存在的很多的环节,政府部门、有关管理部门是缺位、失位和不在位的,可能生产的企业自己都知道这些布料有毒,但是因此它只是管生产,不管销售。

可能这个学校本身就知毒、用毒和售卖有毒产品,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说是黑心厂家的问题还好解决,事后可以追查,但是如果对方真的只是一个加工企业,连原料都是由学校来提供的,那某些管理者可能就要付更多的责任了。

校园本来是一个教育的殿堂,本来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但是当一个教育工作者更关心的是在孩子的书本上、教辅教材上、校服上的蝇头小利时,可能就失去了这个行业的本质。(记者张奥)


保存时间:2013/2/18
原标题:上海"毒校服"被曝含致癌物 连续3年不合格却屡中标 - 新华时政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8/c_124355375.htm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3-2-19 17:34
自行采购“大分散” 校服采购 到底谁说了算?

新华网 2013年02月19日 06:53:28 来源: 光明日报


自行采购“大分散” 校服采购 到底谁说了算.jpg
2月17日,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的设计间内仍摆放着众多学生服样品。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近日,上海市质监局在抽查中发现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摇粒绒演出服中含有致癌物质芳香胺染料。目前,这批学校订购的50套演出服已被全部扣押,该厂已停工,并被立案查处。

今天中午,浦东教育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目前排查出的21所采购涉事企业生产校服的学校名单。目前,21所学校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暂停使用并送检,相关检测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公布。有关部门将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处理。18时43分,“上海发布”官方微博发布“问题校服”事件最新进展,教育部门将在全市全面排查涉事企业的相关服装,确保学生服装安全可控。有关部门和区县已责成有关方面深入调查,一旦发现公职人员、学校教职工有违规违纪行为,将严肃处理。同时,吸取“问题校服”教训,上海将推出5项加强监管举措。

至此,“问题校服”有了初步的回答,但事件带来的反思远未结束。一家屡登质检“黑榜”的“问题企业”为何能成为多所学校的供货商?校服采购到底谁说了算?能否形成校服监管的长效机制,让“问题校服”再没有可乘之机?

记者了解到,目前校服基本处于自行采购的“大分散”格局。而从事校服生产的企业良莠不齐,有大型国企,也有私人作坊。校服设计和各个学校的定位、个性有关,一般都是由学校和企业洽谈。

2011年,上海市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校服质量问题,并联合质监部门专门发文,要求加强全市中小学生校服质量监督管理,要求“各中小学校、幼儿园要严把产品进货质量关。应选择质量保证体系健全、产品质量优良、企业信誉较好的合法企业作为产品供货企业”。但由于校服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低、质量标准不明、采购过程不公开,里面不乏关系户、偷工减料等猫腻。对于不少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学校来说,如何选择可靠的“合法企业”作为供货商,也是难题。同时,相关部门监管不严、职责不明,各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造成了监管漏洞。

记者今天致电上海质监、教育、物价等主管部门了解到,针对“问题校服”事件,相关部门连夜对形成校服监管的长效机制进行研究,抓紧明确准入标准、规范订货主体和程序等一系列措施。

针对目前校服采购多是学校“自己说了算”的问题,上海将研究区县和学校相结合的相对集中采购模式,并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订货过程对学生和家长充分公开。“只有整个过程更公开、更透明,充分接受监督,才能杜绝腐败和不负责任的现象,确保校服安全。”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说。

同时,上海将研究建立针对校服更严格的地方标准,实现最严格监管。在采购过程中,质监部门将进行前置检验。同时加强过程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召回整改,并严肃处罚。未整改合格的企业,将进入“黑名单”,不得作为校服供货厂家。

采访中,也有几位校长向记者表示,目前上海对中小学生校服价格有严格限定,“夏季学生服(校服)只有五六十元一套,冬季的学生服(校服)不能超过150元一套。这个标准下要买到高质量的校服,确实有点捉襟见肘。”出于对利润的追求,部分厂家就会出现偷工减料等现象。

倪闽景告诉记者,目前的限价是市物价局2005年制定的,此后一直没有调整。今后上海将考虑就校服价格进行征询,给出一定价格区间,合理确定校服价格。选择哪家企业,价格是否合理,将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市物价部门表示,校服定价应实施“保本微利”原则,既充分考虑学生和家长的承受能力,又兼顾企业合理利益。

从多地学生营养餐安全事件频发,到“问题校服”的曝光,校园质量安全总是令人担忧。尽管此次检出的“问题校服”尚未流入校园,但我们不能侥幸,如果监管长期缺位或是不到位,如果标准长期缺失或是滞后,如果过程缺乏应有的公开和透明,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带来的信任危机和不安全感又将如何弥补?新学期刚刚开始,希望“问题校服”能够警醒更多的地方政府和学校,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为孩子构建一个安全无忧的校园。(本报上海2月18日电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保存时间:2013/2/19
原标题:自行采购“大分散” 校服采购 到底谁说了算? - 新华教育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02/19/c_124359935.htm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3-2-20 09:36
新华网评:“毒校服”事件,可怕的不只是致癌

新华网 2013年02月19日 08:56:41 来源: 新华网     徐 娟

近日,上海市质监局在抽查中发现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演出服中含有致癌物质芳香胺染料。浦东教育部门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目前排查出的21所采购涉事企业生产校服的学校名单。目前,21所学校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暂停使用并送检,相关检测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公布。(2月19日《光明日报》)

相信随着有关部门调查的深入,“毒校服”事件的真相将大白于天下,违法企业也必将受到严厉查处。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这起事件就与普通的产品质量纠纷案件的处理没有多大的差别,保不齐违法企业还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再冒出来毒害学生。

从表面看,直接受“毒校服”之害的是孩子们的身体。“毒校服”销售到21所学校,面不可谓不广;21所学校的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量不可谓不大。更可怕的是,据上海市质监局抽查通报的情况,有的校服使用了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这类染料含有偶氮基团,不仅对人有可致癌性,而且伤害具有不可逆性,这种毒害或许将成为一些孩子身上的“定时炸弹”。

然而,来笔者看来,“毒校服”毒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小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当他们知道自己身穿的曾引以为豪的校服可能成为“回扣”对象的时候,或许会对社会诚信产生怀疑,进而影响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毒校服”事件,上海浦东不是第一起,早在2008年,广东就发现了不法厂家在生产校服时使用含有毒化学品联苯胺的染料和助剂;即便是上海浦东的“毒校服”,相关部门也透露“3年4次抽查不合格”。为何“毒校服”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认识不到位恐怕还是致命原因。不论是不法厂家挣“黑心钱”,参与其中者“拿回扣”,还是相关部门一次次的重拳出击,都是着眼于事而忽略了事背后的人,这才导致了监管有漏洞、打击有死角,死灰复燃现象才一再抬头。

让孩子的眼睛充满童真;作为他们的呵护者,应当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信任和温暖。这个观念不树立起来,查处“毒校服”事件就难彻底,类似的毒奶粉、毒馒头、毒文具事件,也就会屡禁不止、屡打不死。

保存时间:2013/2/20
原标题:新华网评:“毒校服”事件,可怕的不只是致癌 - 新华评论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3-02/19/c_114718260.htm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3-2-20 09:58
“黑榜”常客为何屡屡中标?上海“问题校服”事件追踪

新华网 2013年02月19日 17:19:1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视点)

新华网上海2月19日电(“新华视点”记者俞菀  周蕊  孙青)“质量差、款式旧,居然还有毒?”上海质监部门近日抽检发现,一款学校订制的摇粒绒冬装学生服中含有可致癌的芳香胺染料,而这家生产企业在过去三年间曾四次因质量问题登上过质监部门“黑榜”。这一消息公布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和质疑,多次在抽检中“落马”的企业为何仍能持续经营进而年年中标?

涉事校服厂商三后四度抽检不合格

上海质监部门此次专项监督抽查发现,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OUXIA摇粒绒冬装学生演出服含可致癌芳香胺染料。据介绍,这类染料含有偶氮基团,对人有可致癌性,且对人体的伤害不可逆。而涉事的欧霞公司产品,在过去三年间曾四度被质监部门抽检不合格。

一石激起千层浪。“坑谁也不能坑孩子啊!”不少学生家长及网民得知“问题校服”情况后焦急万分,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回应质疑:到底哪些学校购买了这些校服?为何三年连续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能一直承制订单?被检测出质量不合格的校服如何回收销毁?

17日晚,上海市浦东新区质监部门回应表示,被抽检出含可致癌物的是50套学生演出服,抽检时当即就被全部扣押且均未流出,生产厂家欧霞公司已被立案调查。

随后,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体育)局公布了与欧霞公司有过校服订单往来的21所学校名单,截至18日晚,这些学校由欧霞公司供货的26444套校服已全部暂停使用并送检,相关检测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公布。

听闻校服抽检出可致癌物质后许多家长表示担忧,即便学校并未与欧霞公司有业务往来,依然担心自己孩子穿的校服不安全,希望有关部门能展开更大规模的排查,确保校服的质量安全可控。

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学生家长周女士说:“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用品,不仅要符合国家标准,甚至应该高于国家标准。学校应当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身’在前,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和底线。”

保存时间:2013/2/19
原标题:“黑榜”常客为何屡屡中标?上海“问题校服”事件追踪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9/c_114728647.htm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3-2-20 09:59
“黑榜”常客为何屡屡中标?上海“问题校服”事件追踪 222

“黑榜常客”为何年年中标?

上海质监部门表示,加上这次抽检出可致癌物质,欧霞公司的产品三年来四次登上了质量抽检不合格“黑榜”,其中两次是因为PH值超标。这样的“黑榜常客”为何还能年年中标?记者调查发现,小企业制衣成本低、学校采购权限大、监管环节存漏洞是主要因素。

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新德村的欧霞公司,生产车间目前已经全部停工,一楼仓库里堆放着几包未出厂的校服。据悉,这家公司承制校服已有四五年时间,年销售量在1.5万—2万套。

据了解,在上海等全国许多地方,校服生产厂家大多是欧霞公司这样的小企业,而校服的生产本身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能做服装的厂子,基本上都能做校服。在这附近,像我这样的还有三四家,没什么大的厂子。”欧霞公司负责人王龙珠说。

学校为什么一定要找这种小企业生产校服,而不能找相对更有质量保证的大企业?

最普遍的说辞是校服限价过低。上海某小学退休校长张京堂说,高中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250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制校服每套不能超过150元,采购价格需要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现在市面上小孩子好一点的衣服,150块能买到吗?校服成本一年比一年高,价格却不能动,学校怕家长投诉乱收费,只能压低成本。小企业也是微利,有时候还要给采供方回扣,根本赚不到几个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企业为了赚钱“偷工减料”,学校为了价廉“睁眼闭眼”,致使无良商家仍能订单不断。更重要的是,自制校服的采购权完全在学校手里,教育主管部门除了价格把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监督管理的职责。

“我们只跟学校打交道,竞标的时候,我们拿服装过去,把服装的原料、设计讲出来以后,完全由学校来选要哪家的服装。他们基本上选了一次,我们就会合作好几年。”王龙珠坦言,生意总免不了熟人牵线搭桥,有一些人情往来。一家校服生产厂家生产的校服不仅对口多个学校,还可以从幼儿园到高中“通吃”。

在校服的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学校的权力缺少约束,另一方面,也不具备鉴别校服质量的能力和技能,容易被不法厂商忽悠。

“我们没办法,只能看看衣服是否有破洞、脱线等情况,不可能分辨出原材料是否有毒害。有些合作多年的老企业,可能连质检报告都不看就收货了。”上海市浦东新区江镇中学学生处的老师说,对学生校服质量或原材料进行把关,“这应该是其他部门的事情”。


保存时间:2013/2/19
原标题:“黑榜”常客为何屡屡中标?上海“问题校服”事件追踪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9/c_114728647_2.htm


“黑榜”常客为何屡屡中标?上海“问题校服”事件追踪

管好校服不是一个部门的事

18日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就“问题校服”事件作出了反思:“调查欧霞公司存在问题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已经暴露出在实际工作中监管不严、职责不明等问题,各部门间协调机制尚不完善,监管也有漏洞。”此外,有关部门表示,调查中一旦发现公职人员、学校教职工有违规违纪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理。

专家指出,校服、校车、教具等学生校园用品的生产流动监管涉及多头部门,如何守住安全底线,保障学生基本权益,绝非一方责任,而需各职能部门打破壁垒统筹监管。

譬如,提高承制企业准入门槛,进行生产流动全环节的“闭环式”管理。长期关注校园安全的上海市人大代表刘震华说,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应尽快设置校园用品生产流通管理规定,明确各个环节的牵头责任部门。校服、校车等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应当高于一般同类企业。也应当鼓励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增加对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非营利性投入。

其次,上海市商业流通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说,相关部门应建立校服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提高企业违法或犯错的成本,将不合格的产品和生产企业及时清除出市场,对无良企业进行“一票否决”。

招标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只问价而不问质,应当充分发挥其管理服务的职能。与此同时,专家提议是否由部分城市区县开展试点,制定校服等校园用品的集中采购方案。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家庭收入情况,对部分困难群体和贫困地区学校提供财政补助。

还有不少学生家长呼吁,学校在定制采购校服等校园用品的过程中,应多尊重学生家长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请家长一起协助监管把好质量关。


保存时间:2013/2/19
原标题:“黑榜”常客为何屡屡中标?上海“问题校服”事件追踪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9/c_114728647_3.htm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chinabidd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