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下水道折射出的GDP:世界主要城市排水系统一览【转贴】(系列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2 10:44
标题: 下水道折射出的GDP:世界主要城市排水系统一览【转贴】(系列文章)
【转载者注:近期,一些城市遇到暴雨而面临水淹;不由得引起网友对城市排水问题的关注。下面,转发几篇有关文章。】

下水道折射出的GDP:世界主要城市排水系统一览

新浪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29日14:16  新民周刊

记者/邵乐韵

一场暴雨,北京成了“东方威尼斯”。网友仿旅游指南打趣道:“新燕京七景:陶然碧波,安华逐浪,白石水帘,莲花洞庭,大望垂钓,二环看海,机场观澜。威尼斯几百年做到的事,武汉几天就做到了;武汉几天做到的事,北京几小时就做到了。”

不仅北京、武汉,5月间,广州也因暴雨出现过严重内涝。北京水务局回应称,城市建设排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北京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但是城市管网更新面临诸多问题,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

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或城市,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一场大雨足矣。

她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了却不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

有时候,GDP不算数,文明的差距,只差了一条下水道而已。

巴黎下水道:欢迎参观

巴黎的下水道是承载着文化的。《剧院魅影》中相貌丑陋的音乐天才在下水道里吟唱着对克里斯蒂的思慕;《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利用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避开警察的追捕,救出了进步青年马利尤斯。法国文豪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巴黎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下水道系统。这个处在城市地面以下50米的世界,从1850年开始修建,巴黎人前后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完工。

在巴黎大规模建设下水道之前,这座城市大部分的消费用水来自塞纳河,暴露在地面的部分废水未经净化就流回了河中,造成河水污染,空气中恶臭弥漫,最终导致了1832年的一场霍乱爆发。城市规划者痛定思痛,要修建下水道系统。

1851年,工程师欧仁尼·贝尔格兰为巴黎下水道系统的发展、清除和维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他发明了清除下水道垃圾和沉沙的机械,利用流水的冲刷效应将垃圾集中到定点以便清除;在小下水道中,他还设计了蓄水池,以增强冲刷力,避免下水道堵塞。到了1878年,巴黎已经拥有长达600公里的下水道网。

一战以后,城市人口增长对城市的“消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于是,1935年-1947年,巴黎的工程师们又开始新一轮扩容改造工程:修建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洗刷城市街面。二战结束后,巴黎市政府又进一步扩建了这一系统,使每家每户的厕所都直接与其相连。到1999年,巴黎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

经过不断完善,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47公里,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清淤系统配备了电脑控制,还有专门针对雨季塞纳河水的“涨水站”以及安全阀,以及用于下大雨时保证排水效果的路边下水道等等。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都通过这条古老的下水道排出市区。

有意思的是,巴黎下水道还是一处观光旅游点,1867年巴黎承办世博会期间就开始向游客开放,陆续有外国元首来这座地下迷宫取经。位于塞纳河阿尔玛桥畔的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今每年客流量超过10万人。下水道四壁整洁,没有想象中的污秽与腥臭。通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如此宽敞,可见,《剧院魅影》中下水道内划船的情节并不是浪漫的虚构。

巴黎有1300多名专业工人来维护下水道,包括清扫坑道、修理管道,寻找、抢救掉进或迷失在下水道中的人,用水淹的方式灭鼠,监管净化站等,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各类遗失物品,包括犯罪凶器和人们不小心掉落在排水道里的贵重物品。据说,每年工作人员都会接到大约3000个这类求助电话,而寻找到失物的几率高达80%。

这样的市政工程,虽然初期投资巨大,后期使用过程中却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百年工程,惠及今日。在多雨季节,巴黎人畅行无阻,地铁通道上不会挂“瀑布”,车子也不会变成“潜水艇”。

德国下水道:考虑细致

前几年广东、广西等国内城市出现强降雨导致主城区被淹后,很多人提及了另一个城市——青岛——尽管也是雨水频袭,却几乎没有内涝。而它的地下排水系统,是100多年前德国人占领青岛时修建的,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总长度约为80公里。“文化大革”命时期,德建下水道还曾被作为人防工程,排水道上开了很多口,里面修设了台阶。

青岛的德建排水管道从横断面来看,高约80厘米,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直径较大,简单地以水泥抹面,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面积。下半部分呈“V”字形,约1/2高度的部分贴了白色瓷瓦,确保了污水在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流速,光滑的瓷瓦能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上大下小的蛋形结构,还可以让管道拥有尽可能大的承压能力。

德国人从1899年开始在青岛铺设的地下管网,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并最早实现雨污分流。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带有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管道堵塞越少,排水井冒溢就越少——脏物也便于清理。

德式管网不仅设计细致,管材质量也好。青岛人把管道井盖称作“古力盖儿”,就是德语“Gully”的音译。雨、污水井盖不仅有符号表明,还有大小之分。直到今天,黑色的古力盖儿依然铮亮,没一点锈迹。

青岛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而在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的市政排水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地下总长2434公里的排水管网中,有13个地下储存水库,总容量达70.6万立方米。如果暴雨不期而至,地下储水库就可以暂时存贮雨水,再慢慢释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量。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2 10:45
伦敦下水道:切断霍乱源头

英国伦敦下水道的历史也在150年以上,被称为“工业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无独有偶,伦敦地下水道系统的修建也与流行病肆虐有关。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作为欧洲超级大都市的首都伦敦却是垃圾遍地、臭气冲天,排水系统极其糟糕。当时的泥土路面或卵石街道都凿有明渠或街沟,以便将污水和雨水引入其中。然而一英尺多深的明渠中往往塞满了灰烬、动物尸体,甚至粪便。

由于水体污染,1848年-1849年间,一场霍乱导致1.4万伦敦人死亡。疫情结束后,为了改善地下水道,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皇家污水治理委员会,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测量工程师,改进城市排水系统。

1853年,霍乱卷土重来。传染病医生约翰·史劳对比伦敦地图分析发病案例发现,由于人们生活依赖的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这才引发了霍乱。但当时政府卫生部门的官员和顾问坚信霍乱是由空气传播,没有对伦敦的饮用水做出任何改进。

当时的泰晤士河已经成为伦敦最大的下水道,整条河都在发酵。1855年7月7日,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编辑,描写了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水:“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

1856年,巴瑟杰计划将所有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排入大海。根据最初方案,地下排水系统全长160公里,位于地下3米的深处,需挖掘350万吨土,但伦敦市政当局以系统不够可靠为由,连续5次否决了巴瑟杰。

1858年夏,伦敦市内的“奇臭”已经实在让人难以忍受,国会议员和有钱人都开始往外逃。当局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了改造方案。次年,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工程规模也扩大到了1700公里以上。

有人担心伦敦会被挖空而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部门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强度水泥,巴瑟杰还发明了一套严格的质检方法。最后,3.8亿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

工程历时7年完成,纵横交错的下水道实际总长达到了2000公里。弥漫在伦敦空气中的臭味终于消失了。下水道将污水与地下水分开,从此以后,伦敦再没发生过霍乱。约翰·史劳有关水源污染导致传染病肆虐的论断也终于被卫生部门接纳了。伦敦市民为纪念巴瑟杰的贡献,给他塑了一座雕像。

不过相比起巴黎可供参观的下水道系统,伦敦的下水道似乎没那么整洁。两年前一则新闻称,在英国伦敦繁华的莱斯特广场之下,大约1000吨的油质固态垃圾几乎完全堵塞了下水道,极有可能带来污水横流和排涝不畅的风险。泰晤士水务公司不得不组织了数支清除队,从繁华的伦敦西区下水道开始清理油污。

2009年5月,经过清除队的手工铲除和高压水枪的冲洗,脱脂后的下水道变得宽阔、通畅。事实上,清除过程中所遇到的肮脏垃圾油脂并不是最大的困难。令清除队员最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得不面对巨大的老鼠、忍受恶心的气味以及甲烷、硫化氢等致命的气体。因此,清除队员都配备了氧气呼吸器、气体监测仪等设备。

东京下水道:五至十年一遇

除了地震以外,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台风和夹裹而来的大雨。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的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却因为下水道系统的落后而饱受城市内涝之苦,一到暴雨季节,道路上水漫金山,地铁站变成水帘洞;再加上大量生活污水、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人在食用受污染鱼类后引发了水俣病、骨痛病等,公共水体污染成为社会关注重点。

为了解决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1964年4月,日本成立了“下水道协会”,主旨是对下水道系统作全面评估,统一下水道建设以及排污标准,将老化的管道更新换代。1970年,日本召开“公害国会”,会上政府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明确规定了下水道建设目的,并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作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建设及运营。

日本首都东京的地下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一到三年一遇),最大的下水道直径在12米左右。

东京的雨水有两种渠道可以疏通:靠近河渠地域的雨水一般会通过各种建筑的排水管,以及路边的排水口直接流入雨水蓄积排放管道,最终通过大支流排入大海;其余地域的雨水,会随着每栋建筑的排水系统进入公共排雨管,再随下水道系统的净水排放管道流入公共水域。东京下水道的每一个检查井都有一个8位数编号,知道编号就能便于维修人员迅速定位。

为了保证排水道的畅通,东京下水道局规定,一些不溶于水的洗手间垃圾不允许直接排到下水道,而要先通过垃圾分类系统进行处理。此外,烹饪产生的油污也不允许直接导入下水道中,因为油污除了会造成邻近的下水道口恶臭外,还会腐蚀排水管道。下水道局甚至配备了专门介绍健康料理的网页和教室,向市民介绍少油、健康的食谱。


保存时间:2012/7/22
原标题:下水道折射出的GDP:世界主要城市排水系统一览_新闻中心_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w/2011-06-29/141622726953.shtml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2 10:46
[转帖]世界城市下水道一览 (组图)





热砂 于 2012/7/22 2:14:5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482842&boardid=1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2 10:48
国外大城市排水系统逐个数:巴黎下水道成景点

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5-31/3079446.shtml
作者: 坚持梦想    时间: 2012-7-22 13:04
相差甚远~~
作者: 坐等六点钟    时间: 2012-7-22 13:43
真厉害的
作者: hylhs    时间: 2012-7-22 22:50
修下水道,在地下,谁能看见?对于热衷形象工程、政迹工程者而言,一是投入巨大,成绩不显;二是折腾减少、好处减少、同僚抨击、后任攻击、秋后算账,吃力不讨好。就是在手中建成也如锦衣夜行,三是带人参观也不好让人专下水道吧。所以大家都能于暴雨之后在各城市“看海”(江西的赣州、山东青岛除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作者: helenzhao    时间: 2012-7-22 23:51
或许很多事情需要痛定思痛才能明白吧。欧洲也是经历了霍乱之后才进行治理的,不知道我们是否能吸收他们的经验。但愿不要天天在城市里看海,汽车也不要当做轮船用。
作者: bbccbb    时间: 2012-7-23 00:11
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搞好城市市政管网建设
作者: jake5210    时间: 2012-7-23 07:50
东京地下排水系统的空间连起吊机在里头都显得有些“渺小”。中国的排水系统的空间只有蚂蚁在里面才能“渺小”。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3 08:46
北京北海:明代团城位处暴雨中心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凤凰网 2012年07月22日 14: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白冰


北京北海:明代团城位处暴雨中心却无一例积水报告.jpg
团城渗排系统示意图

昨天,京城遭遇了61年来最大的暴雨,造成局地积水成了“汪洋”。但今天上午,记者获悉,身处暴雨中心的北海团城却无一例积水报告。

无论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都会雨过地皮湿,很快就渗流得一干二净,地面只略显潮湿,而秘密就在地面铺设的青砖和地下的涵洞中。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没有排水明沟团城雨过却不留痕

团城坐落在北海公园南门的西侧,圆形的城墙高高耸立,将团城围得像铁桶一样严严实实。

北京大多数古建筑,如故宫、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为了保证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而在团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长只有276米的城墙外却找不到一个泄水口,地面也没有排水明沟。但无论雨下得多么大,在团城上只是雨过地皮湿不会产生径流。

“暗”藏玄机青砖和涵洞“联手”排水

2001年,团城里的古树“白袍将军”生病,专家为其诊治找病根时,偶然发现了这套古代先进的排水系统。专家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

据悉,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一样。下雨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团城上有十一个这样的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涵洞高度在80厘米-150厘米之间,同样是用青砖建成的。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文/记者白冰

注:团城的渗排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储存了天然降水,并在旱季和雨季之间调节余缺。

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统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近600年了。  

31,144人参与 你认为昨日北京内涝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你认为昨日北京内涝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此问必选)
雨势过大

保存时间:2012/7/22 15:26:24
原标题:北京北海:明代团城位处暴雨中心却无一例积水报告_资讯频道_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beijingdayu/content-3/detail_2012_07/22/16209063_0.shtml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3 08:48
京城豪雨,老百姓说些什么?
为政者不妨看看《网民热议北京暴雨》

人民网 发表于2012-07-22 11:33:59   

京城豪雨,老百姓说些什么?为政者不妨看看《网民热议北京暴雨》

昨日北京下了据说是六十一年未遇的大暴雨。几乎造成了一定的水灾,并出现了个别的伤亡。

多少年来,中国人民在天灾面前,从来都是一抗争,二关切同情加援助。可是这次京城大雨,引发的诸多网民的议论却看似偏离了这样的传统。

笔者昨晚在【强坛】浅水区看到大量帖子和跟帖的议论,觉得非常“不对味”了!欣喜、幸灾、乐祸、戏谑、调侃、嘲讽,都有,就是少见有关切、慰问、声援。。。。。。

仔细琢磨,可能是这样的。进入了网络时代,民声民意,民心的相背,往往不是表现为给人大政协或给政府的上书,或表现为更激烈的上访、群体性事件,它常常深深地潜藏在老百姓在网络上的一颦一笑、一讥讽一调侃之中。讥刺的是不合理,嘲笑的是不科学,戏谑的是可笑之形、调侃的是可鄙之事。百姓们的爱憎分明,愿望纯真,一片拳拳爱国之心,往往就在其中了。

许多地方政府的清醒的领导们已经意识到社会舆情表达方式的这种新变化,要求官员们熟悉网络、适应网络舆论。这显然是一大进步!

那么,对于昨天网民们热议京城豪雨,我认为,为政者们也不妨去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反映出什么,自己的为政,需要作哪些改进以更加顺应民心民意?

记得为人们广为传诵的清代郑板桥的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层官吏,竟然都能从夜间户外的风声雨声中听出“民间疾苦声”,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领导者,更应该具有这样的体恤民心民情的精神吧!

所以,笔者特将今日【浅水区】发表的网友整理的《网民热议北京暴雨》作为资料附载

于后,供有心者参阅,庶可省却他们繁忙公务中的翻检之劳。



附:网民热议北京暴雨



一、“北京遭遇强暴雨。”

“地铁工地塌陷。河堤决口。二环路男子车内溺亡。已致10人遇难。” “京历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降雨,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大雨已导致10人死亡,路面交通严重阻塞,地铁机场线部分路段停运,数百架次航班取消。”

“现在可以泡脚了,别在下了,我可不想在车上泡澡。”“突发奇想:把北京变成全球最大的游泳池如何?”“那谁,老外游泳也太会选时机了。”“那水可不单只是雨水,还有下水道、厕所、化粪池的水。”“淌这水的女士男士,都得要去看妇科男科。”

“北京不需要冲锋舟吗?瓦良格又大了点。”

“谁再说北京缺水,被大水淹的北京人民就跟谁急~~~~~~~~~~~~~~!”

“北京不是有水库吗?为什么不去吸纳点雨水呢?” “南水北调,可水真的来了,又接不住!应急仅停留在口头上是不行的!”“目前,地铁的通道起到了很高的蓄水作用。”



二、“京城暴雨究竟几年一遇?”

“昨天中新网说是四十年,搜狐则说最新数据是liu十年,今天又说是liu十一年了。”

“北京暴雨61年来最大记录仍不断刷新。”“说成万年一遇更牛皮!”

“北京遭遇60年来最强降雨 ?”“瞎扯!这绝对不是什么多少年不遇,完全是盲目的城市开发、建设时根本就没认真考虑整体排水这事。”“借口早就想好了,市政工程还是不错的,只是这雨太大了,陆十年不遇啊 责任推给老天,立马浑身轻松,吃嘛嘛香。”

“北京60年不遇强暴雨,我关心的是故宫里的国宝是不是也被淹了?如果被淹了那就是千年不遇啦!”



三、评价:“城里就是好,有旱又有涝,晴天旱冰跑,雨天游泳妙,开车有车道,行船有船靠。”“泽国一片在北京,水光天色赛仙庭。往昔皇0家上林苑,鸟飞鱼跃鳖虾生。”

“北京老城区(二环以内及周边)基本无排水问题 。”“ 一场小小的暴雨,就让京城这几十年的改开成果集中展示了。”“龙王是个畜生嘛,一点人性也没有啊!很不给30年成果面子呀!!!嘻嘻!!!



四、总结。“有人总结道:那里的贪官佞臣多,那里就经常被水淹 。”“赞同!”“水淹城市还有条规律,就是哪个城市的房价越高,淹的就越厉害。”“哈哈,房价下调就风调雨顺了!”

“把土地比作母亲,人们对土地疯狂的开发、攫取,现在只是老天爷一次小小的警告。”



五、“向北京那些用自己身体疏通下水管道的环卫工人致敬!向北京的交警以及消防官兵们致敬!向为抢救群众而弱水的派出所长默哀!”“百姓不会忘记那些真正为他们辛勤服务的人!” “谁说俺们公仆不去理下水道,俺跟他急。”“俺只向冒着暴风雪前来强国审查俺们贴子的版版致敬! ”



六、建议。“为了改善城市的排水工作,特建议:城市一把手每年不少于10天的时间去不同的下水道巡视,全程录像上网。。”



——奢望法治归纳整理 2012/7/22早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120769543

特别提示: 本帖只代表 高淡云 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 作者本人 联系。   

京城豪雨,老百姓说些什么?为政者不妨看看《网民热议北京暴雨》    [ 高淡云 2012-07-22 11:33:59 ] 32346字 [ 0/613/8 ]

祝贺!该帖已推荐至人民网主页。期待更多佳作
。    [ 强国论坛 2012-07-22 15:36:15 ] 0字 [ 0/3/0 ]

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却不做好城市基础建设和规划,规划局成了领导的绘图员,施工时偷工减料。只注重奇形怪状的建筑物,城市抗灾能力脆弱,全城瘫常有。    [ 123.117.167 2012-07-22 14:43:46 ] 0字 [ 0/7/0 ]

不足恤,不能动摇    [ 立一 2012-07-22 14:16:52 ] 0字 [ 0/11/0 ]

据老夫观察考证,京都这场雨是自1840年以来一遇,有多少年吾木知,抗涝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庆功表彰感动………    [ 124.226.22 2012-07-22 13:28:10 ] 0字 [ 0/10/0 ]

皇恩普照北京城    [ 180.138.114 2012-07-22 12:46:34 ] 0字 [ 0/10/0 ]

听听上层说些什么:北京市领导说了,我们以人为本,全都投入到了抗雨救灾之中;专家们纷纷翻典查史,及时论证是多少年一遇;北京市民心怀感恩情绪稳定    [ 111.176.2 2012-07-22 12:26:41 ] 0字 [ 0/25/2 ]

机会来了,北京受灾,政府必投入财力补救,此时正是某些官员吃肥的时候了,四川有的官员不就是这样了吗?试问国家蛀虫何时能减少?    [ 爱我中华人民国 2012-07-22 15:22:16 ] 0字 [ 0/1/0 ]

俺觉得,现在这当口,说多少“以人为本”都没啥大意义!不如说几句,今后城建、城市化、拆迁重建的时候,怎么搞好排水系统!    [ 高淡云 2012-07-22 13:52:26 ] 0字 [ 0/8/0 ]

保存时间:2012/7/22
原标题:京城豪雨,老百姓说些什么?为政者不妨看看《网民热议北京暴雨》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20771507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3 08:50
[转贴]青岛现代排水系统系百年前德国人修建

胡子说005 于 2011/6/25 10:36:14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

在中国,最不惧暴雨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国际大都市上海,而是青岛。早在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南都周刊主笔_杨猛 青岛报道

曾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龙应台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如果用龙应台的标准衡量,那么青岛在100年前就进入先进行列。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把这个只有2万人口的渔村,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当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17年后,战败的德国人给日本人,留下了一座号称“东方瑞士”的现代化城市。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

在青岛的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被踩得斑驳的“古力盖”,乌黑发亮。我们仍然能看到德国人留下的“古力”。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意思是指带有可供人出入井盖儿的地下雨污水坑道。这些古力盖中心,大都有一个“K”,“K”代表“KIAUTSCHOU”,意指胶澳。

对于在暴雨前接连失守的都市,青岛德式排水,对今天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一批近年来整理的德占领时期档案,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德国人考虑到百年之后

夏季暴雨,对地处季风区的中国城市是家常便饭。

5月17日,一场从前一天就开始下的大雨,在缓解青岛旱情的同时,也考验着市区的排水能力。当天,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启动了防汛抢险二级预案。此前,青岛市政部门已经进行了77处积水点改造。

幸好天公作美,雨水持续了一天就停了,并没有给这个城市带来多大的麻烦,改造似乎起到了效果。望着减退的雨水,一位在老城区大港二路附近执勤的警官说:2007年下暴雨的时候,这里的积水都能淹到腰部,“都可以游泳了,现在经过改造,情况好些了。”

在地势低洼的青岛老城区,这样的积水路段每年都会出现。原青岛图书馆馆长鲁海埋怨说,积水是青岛河被填造成的。“老城区原本有条青岛河,天然起到泄雨水的作用,德国人就没在附近修暗渠。到了上世纪80年代,青岛河被填,上面盖起了高楼。雨水只能顺着地势,汇流到青海路等低洼地带,将近1公里的路段于是经常积水、被淹。”

“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宽阔到可以跑解放牌汽车。过去老城区下完雨,地面就干干净净的。反倒是新修的新城里的小区和街道,常听说‘古力盖冒溢’的新闻。”像鲁海这样的“老青岛”,总习惯拿现在的城市规划,和德国人占领时期的作个比较。从1898年占领青岛开始,到1914年被日本人赶走,德国人实际统治青岛17年,但德国人留下一座运转自如的城市同时,也让青岛人对城市建设有了挑剔苛刻的眼光。

《青岛晚报》编辑王占筠,从小就住在老城区鲁迅公园对面。“我的同学曾经下到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暗渠,里面很宽敞,大人能都站立,就像一个庞大的迷宫,跟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下水道那样大。”

鲁海和王占筠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在他们的生活印记中,对“德国制造”很早就耳熟能详。青岛被公认是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之一,很多青岛人认为,这是德国人便捷的排水系统遗留的财富。除了海洋气候,青岛石头路上基本没有裸露的尘土,完善的污水和雨水管道设施,对市容市貌的改善功不可没。

2004年10月,青岛档案馆人员在德国发现了一批记录青岛城市建设的原始档案,其中一部名为《胶澳发展备忘录》,系当年胶澳总督府组织编写。自1898年10月起,每年一记,直到1914年,不间断记录了17年,完整记下了当时德国殖民者建设地下管网的意图、理念及施工进度。

按照和清政府的租借条约,德占青岛99年。所以,德国殖民者登陆之初,它的城市规划建设几乎按照100年的高标准设计、施工。1914年德国人败走青岛,带走了全部青岛城建档案,其中包括所有的上下水管网分布图纸。生活用水在战事中遭到破坏,日本人自己修不了,只得专门招募德国技工修复上下水管网。在青岛主权被中国收回之后,德国政府才把这些档案图纸交还中国。

青岛历史学会副会长于佐臣说:“我第一次感觉到德国人对青岛地下水网的重视,就是从这件事情开始。在德国人看来,这不单是市政建设,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关系的层面。”

德国人之所以在青岛煞费苦心是有原因的。于佐臣说,作为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力图把青岛建成一个样板殖民城市,显示自己的强大,以此与英法竞争。因此不惜代价采用了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国家干预及军队管理,在市政规划、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若干新政策。“这对青岛形成现代化城市起到了重大影响。”

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看待的下水道

按照《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最初德国人在青岛铺设地下水网,是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考量。

在德占青岛之前,青岛只是一个只有2万人的自然渔村,没有地上水管,更没有下水道。为改善糟糕的卫生环境,登陆之初的德国人,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城市改良计划,他们要把青岛建设成为“接待南部欧洲病人的疗养地”。

初来乍到,殖民军水土不服。1898年10月,进入雨季后,德人中间经常发生肠炎,此病在欧人区和驻军中多有发生。备忘录显示,德国人认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流行,可能是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土壤和饮用水污染、居住环境的拥挤。“由于土壤污染,伤寒病菌得以通过低洼处和颗粒空隙涂层,侵入地下水和水井中,而这些水井又是青岛唯一的水源。特别是倾盆大雨时,污水流入水井中,被污染的水是造成大肠杆菌的主要原因。”

或许从这一年开始,德国人意识到了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因此《胶澳发展备忘录》明确提出,“通过中央输水管道提供保证安全的优质饮水,扩建下水道网,以及清运中国人的垃圾等,都是面临的紧迫任务。”

这是《胶澳发展备忘录》第一次提到筹划中的青岛下水道建设,并且在今后每年度的报告中都作为重点项目陈述总结。此后10几年间,关于饮用水和地下管网的建设,一直未有中断。

鲁海说,德国人采取的措施是带有歧视性的:禁止中国人在欧人区落户。青岛被划分欧人区,鲍岛则划为华人区。而地下管网的铺设工程,首先在欧人区开始。

这是青岛第一次大规模铺设下水管道的开端。青岛地势南低北高,丘陵地貌,这条线顺山势集中在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主要是在地下埋设暗渠。从1899年开始铺设,一次就铺了3500米。

鲁海记忆最深的是,在沿海栈桥两侧挖了雨水排泄口,直径2米,大人都能钻进去。为了防止海水涨潮倒灌,利用了地势坡差,出口高于水平面。曾有市民跟随向导顺利穿越暗渠,“但现在已经严禁出入了,尽管还能排水,但—般人连入口也不知道在哪里。”

按照熟识青岛历史的于佐臣分析,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设施主要有两种形式:地下是管道和暗渠,地上是明渠。第一批修建的暗渠集中在龙口路、江苏路、安徽路、中山路一带。德人总共修了12个排水系统,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

档案显示,暗渠都是埋在地下2米,直径最粗半米,细的如同手腕粗;管道则是用烧制的陶瓷管,每截2米左右,带螺丝口。管道接口麻纱外面沥青封口,一般多为一米半到2米长的短管,方便检修。明渠和暗渠,每隔50米就修道挖隧道,用雨篦子分流,挡住随雨水冲刷而来的泥沙。这套系统基本覆盖了青岛老城区,现在在青岛西部老城区,100多年前修建的暗渠至今还管用。

雨污分流,今天很多城市做不到

显然,最早修建的下水管道,主要是为了排雨。

《胶澳发展备忘录》1899-1900年度报告提到:目前完工的下水道仅供疏导雨水之用,而粪尿等还要靠粪桶清除。“华人清理者没有完成好他们承担下来的工作。他们要对及其杂乱无章和肮脏的环境负责。但是,若要至于更严格的要求之下,他们索性就不干了。”暂时安排的清运方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走,计划将来把粪便、家庭污水与雨水分离,并由下水道排走。

这是德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

青岛污水治理专家、麦岛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师姜言正评价说,雨污分流的规划是非常先进的,修建单独的污水管道,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保障雨水管道的畅通,尤其是100年前能意识到到这一点非常不易。“即便在今天,国内很多城市也做不到这一点。”

雨污分流的工程从论证到完工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人显示了特有的耐心。1901年的备忘录记录:粪便和污水依然直接排放到海中,而污水下水道已进行了招标,计划施工。

而下一年的备忘录显示,这项工作终于有了眉目:把排放污水和建造下水道的工作,交给了一家德国公司。建筑工程大约需要2年时间完成。与此同时,“雨水下水道与街道扩建同步”。

“德国人的规划很长远,目标明确,提出了地上和地下同步进行的概念。”这让姜言正很感慨,目前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是小区或者道路建成了,才想起地下没有铺设管道,不断地挖,被民间笑称“扒路军”。

1905年,雨污分流的下水道投入使用。备忘录显示,光本年度,就“铺设了670米的水泥下水道,2296米的蛋形型材管水泥管道,1144米的陶管管道,将116座楼和院落接入了下水。”

在青岛市博物馆2楼,一段在城市管网改造中挖掘的蛋形型管材,已经作为文物展出。蛋形型管材截面形似鸭蛋,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宽下窄的设计,保证排水通畅,污水无法积存在管内。管道的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则在水泥上贴了层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蚀的作用。

姜言正说,通过比较可知,德国人修建的管道,比如今城市大多数管道胸径都宽大。现在城市的问题是,“道路太拥挤了,不可能加大管道胸径专门用于排水。”他建议,可采用另一种方法,多建水处理厂,加大污水分流。

网络上有研究者指出,实际上,这截贴上了德国制造标签的管道,完完全全是“MADE IN CHINA”,采用的材料是地道中国生产的,施工的工人是地道的中国人,当时在青岛的德国人,除了住别墅的就是住军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做基础工作的技术和施工人员。他们所带来的,只是认真而又富有远见的设计理念,以及为达到设计目的而严守的施工质量而已。也许这才是,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之间存在的差距。

据报载,前几年青岛城市施工,在老城区挖出的一段德制下水陶管居然砸不破,而后期的管道已经锈迹斑斑。包括古力盖,德国时期的至今完好如初,并且设计巧妙,不易被盗。这成为德国制造质量可靠的又一佐证。

类似的细节还有,德国制造的雨水管道带有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脏物也便于清理。管道堵塞的少,古力冒溢的就少。反水阀还能避免管道里的臭气散发到空中。

此前,无论雨水和污水,德国人是直排式的,直接加压排放到远海。1905年的备忘录则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特别提到,随着污水的积累,开始建立污水收集,并且建立了排水泵站。当年德国市政当局在青岛西部城区共建了5座泵站,太平路泵站是现存唯一的一座,除更换了一些老化的配件外,从水泵到房门、青石台阶等都还是原来的样子。太平路泵站至今仍可手动操作。

地下管网雨污分流之后,粪便污水跟雨水实现了分流。于是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两个污水收集点。此间,青岛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有名的粪商刘子山。

刘子山白手起家,出身低微。懂几句德语,和德国人打交道后看上了收集粪便是无本买卖,为了解决城市排污问题,德国人把粪便收集的活交给刘子山,给他一部分钱,当他把处理的粪便卖出去做肥料又是一笔钱。最后刘子山靠承包城市粪便起家,又做房地产和鸦片走私,竟然成为青岛首富,据称这是近代第一位有据可查的粪商。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3 08:51
5年前旧帖:大雨过后的思索
——现代化都市规划不能徒虚外表

毛牧青/文


据《青岛早报》今日报道:今日0时35分,记者电话采访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值班人员介绍说,昨天6时至今日0时30分,全市降雨量平均达44毫米。其中降雨比较集中的区域是崂山和黄岛,降雨量分别达到平均117毫米和106毫米,崂山降雨量最大的是泉心河水库,平均降雨量达到158毫米。见: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7-08/11/content_14513.htm(12日补充:据今早我市媒体消息:岛城经受住50年不遇暴雨。前晚6时至昨晚8时,青岛市区降雨量达到218.1毫米,打破了市气象台近50年来的最高监测数据,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也首次在岛城拉响。)

近来,重庆、济南、郑州等国内大城市遭受暴雨袭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进入六月份以来,我市也是连续普降雷暴雨,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些巨大损失原因固然很多,但与这些城市的排水系统滞后大约不无关系。

我家住奥帆赛场地仅二百米左右,而在离不远处的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繁华东海路、香港中路、南京路、福州路等路段一带,大暴雨侵袭时刻,由于这些新建“颜面”路段排水系统不畅,许多路口常常会积蓄小到几平方米、大到几百平方米的水潭,给车辆、行人带来极大不便。汽车驶过像“冲锋舟”,人们西服革履花枝招展装束被车辆溅水泥一身而骂声不绝;人们横过马路要上人行道,或涉水湿履而行,或兔子般运动员款式跳跃;窨井冒水像趵突泉翻滚扎眼令人驻足欣赏……。如此光景发生在“青岛国际帆船赛”刚刚开幕时刻,不知被参加的洋佬们看后会有什么感想?我也不明白,如此关系到青岛形象、下了大气力建设和装饰的“镶金边大道”竟如此不给国人和领导露脸!

青岛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曾是德国在亚洲唯一的一块殖民“飞地”。德国的侵占是国人的历史伤痛,曾是引发“五四运动”的重要因由之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年德帝国主义给我们留下的西方文明文化遗产之一的欧式建筑,却为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自豪的“地域特色”。正所谓“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也。其中“红瓦”就是欧式建筑特色。此外,还有青岛人啧啧称赞的德国建设的下水道,可谓宏大的地下长城。这些纵贯中山路一带旧城繁华区地下的排水系统设计之完善,发挥泄水之功能,放眼未来之效应,就是拿到今天看也一点不过时。1969年到70年代初,这些地下排水道曾被用来“备战备荒为人民” 做防空掩体开放过一段时间,我曾下去观赏过,一人多高,数米之宽,构建巧妙精工俨然地下长城,也没有后来我看日本惊悚片《豚鼠》系列中那个叫《下水道美人鱼》片子中形容下水道腌臜恶心的场面。确实可以值得今天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借鉴。

青岛地处崂山丘陵延缓地带,又面对太平洋,过去除了市区低洼区域(如老的仲家洼棚户区等)外,雨后市区地面很难积蓄大量水潭。这是青岛倚山傍海自然环境优势所在;德国建造的下水道,为老沿海市区一带雨后及时排洪泄涝,又立下了默默无闻的汗马功劳,这是青岛后天人为建设优势的缘故。所以有好事者曾考察全国许多大城市地下设施后说:全国城市地籍资料最齐全而不必挖马路来检查和添加设施的城市,不是首都北京,不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是新建城市深圳,而是青岛。

作为青岛近年来发展的见证人,这话说的有道理,但这只是过去。现在如果还持有这种观点通览青岛城市规划建设(这里主要是指地下设施),未免有点抬高青岛了。看看我本文开头说的“颜面”道路的杀风景一幕(更不用说老区旧区道路和居民区域了),你就会相信我不是捏造——因为我住在这里,工作在周围,大雨过后路面的尴尬场面令我汗颜!

君不见。我们现在城市规划往往各吹各的调,几个部门职能交叉又相互扯皮。我市近年来开发东部地区,官方控地,商家投资,为各自利益沆瀣一气又各怀鬼胎。除了政府投资拓建的道路和建筑的底下设施相对完善些(如山东路。不过如去年有过大面积施工),其它的地下设施就不敢恭维了。譬如一些交付开发商干的旧城改造等项目。由于开发商利益驱动,以及某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或者里面本身就有腐败交易。许多新建工程往往有意无意忽视或搁置了地下设施这个“看不见的战线”的长远设计和建设,或者象征性不深不透搞点掩人耳目。这些“猫腻”勾当引起的后患,应该说杜世成之流“劳苦功高”。这种“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原罪思维,几乎取代了“功在当今,利在千秋”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急功近利做法,为今后劳民伤财的无休止折腾留下伏笔。于是乎,人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前面新道路压路机正在平路,后面跟着“心思军(新四军)”们率领“扒路军(八路军)”队伍又“开膛破肚”在揩屁股折腾。难怪群众讽刺不如修个“拉链”来得方便。

一个城市想建成“国际化大都市”不是坏事。关键是看这座城市的市民综合素质、GDP增长数量、社会文明福利环境和城市建筑“软”“硬”件等等,而不是只看表面现代化摩天大楼多,宽阔道路壮观上。欧洲有的国家的国际化大都市非常注重城市建设的“硬软件”,如法国巴黎,不随波逐流严禁市区建筑摩天大楼,但城市地下设施却是世界一流的。目的就是保留传统的人文风貌特色为后人着想。

而我们现在只注重高楼大厦林立气势磅礴,忽视一些基础配套设施的“贪大求洋”“与国际接轨”虚荣弊端,几乎成为所有城市建设的通病。百姓有句不雅的口语,常常用来形容“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徒虚外在哗众取宠事情,叫做“驴屎蛋子外表光”。我们现在许多外表现代化的建筑,就属于这种情况。一有点天灾人祸风吹草动(比如狂风暴雨什么的)便狼狈起来。在一些人眼里,只有外表的高楼大厦气派,方显一方“父母官”政绩成果显著。而配套底下基础设施在他们眼里“看不见摸不着”“劳民伤财”,大可不必太认真。于是,机器轰响塔吊林立,用新的摩天“火柴盒”取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建筑,并对其恣意拆卸推翻破坏(如北京的老胡同、青岛的一些特色建筑等),把城市变成全国“千楼一面”的固定模式。这是城市建设规划没想到,还是没经验,抑或就是外行领导瞎指挥,咱不好随意下结论。但这种挥霍财产浪费人力消耗时间的做法,这种对不起老祖宗的败家子作风,倒很能反映我们一些领导的实际业务能力实际水平的。

好了,罗里罗嗦的。不说了!最后再回到开头的话题:

青岛那几条“颜面”道路离海和奥帆中心基地仅百余米就下水不畅,令人不可思议。这说明,我们新建的现代化“硬件”并不过硬。他还不如近百年前德国人留下的“殖民遗产”好用。相比较之下,岂不叫人浮想联翩?如此眼皮底下的尴尬不及时修建,若等一年后的奥帆赛也是暴雨时节旧景再现,大批世界友人游人涌入此地观光,让国人颜面在世界面前往哪儿搁呀?!

那好吧。建议政府从现在开始赶快设法解决吧——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啊!

好好对待不足,这对谁都好!

2007年8月11日上午草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卖银的小女孩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7/22 10:03:32    跟帖回复: 第 13 楼
中国 加油啊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lplp220    影响力指数:0  |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2/7/22 10:13:16    第 14 楼
青岛如一直由德殖民,会比现在好,可能是二重天了!。

保存时间:2012/7/22
原标题:[转贴]青岛现代排水系统系百年前德国人修建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7569694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3 08:53
[转帖]你知道中国的排水系统的质量吗 ???





CRUSA 于 2012-7-22 21:40:2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8484946&boardid=1#
作者: tl6166    时间: 2012-7-23 09:33
[s:125]
[s:125]
[s:125]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12-7-23 10:46
非得首都都因为下雨出人命了,才想起来吗????
作者: tl6166    时间: 2012-7-23 11:21
央视新闻走“温情”以掩盖城市基础设施和规划弊端,一个城市可能存在几千年甚至几万年, 我们世世代代都会居住在这里,难道我们不应该把这项延福子孙的工程做好吗?不去揭示最深层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而是借此水灾,去宣传领导干部及公安交通干警的感人营救画面,看来更应该感谢这水灾给党员干部带来的表现展示机会,真是够讽刺的,中视的宣传工作做得真是到位。唉想想那逝去的生命,因为一场暴雨而夺去,真的是痛心。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4 09:22
一语惊坛(7月22日)北京10人遇难的罪魁祸首,是“强降雨”,还是“弱排水”?!


人民网 发表于2012-07-22 16:20:42   

北京10人遇难的罪魁祸首,是“强降雨”,还是“弱排水”!

先公开,再规范,只要有阳光,“三公”就能健康!


北京昨日强降雨已致全市10人遇难

北京10人遇难的罪魁祸首,是“强降雨”,还是“弱排水”!

——强国论坛网友[ HPCHENG110 ]


城市设计,好看是次要的,安全便捷好用,才是最重要的!

——强国论坛网友[ 耐看美女 ]


英雄要赞扬,责任要追究,几十年一遇不能老成托词,逢雨必淹已经成为城市惯例。

——强国论坛网友[ 大失落者 ]


去年暴雨北京多地成“积水潭”,今年暴雨又酿灾害,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管理者想一想我们的良心在哪里?

——强国论坛网友[ 平静水 ]


北京昨日强降雨已致全市10人遇难:全是政府只顾眼前利益,根本没有长远打算,官员个个得过且过的必然结果!

——强国论坛网友[ 燕山之石 ]


保存时间:2012/7/23
原标题:一语惊坛(7月22日)北京10人遇难的罪魁祸首,是“强降雨”,还是“弱排水”?!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120776928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4 09:23
揭穿北京遇上61年最大强降雨的谎言?

人民网 金世遗 发表于2012-07-23 07:42:21   

揭穿北京遇上61年最大强降雨的谎言?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截至今天(7月22日)凌晨2点北京城区降雨量212毫米,这也是61年来北京经历的最大强降雨。此次降雨最大点在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为460毫米,记者了解到,截止目前有30人在北京大雨中丧生。(凤凰网)

毫无疑问,由这场自然灾害强降雨造成的结果,无论是对北京市政府来说,还是对北京市民来说,都是悲痛欲绝的,因为,这场强降雨,不但夺取了30人的生命,而且也曝露了北京市城建的短视,折射了北京市政府的执政之痛。换句话说,如此短视的北京市城建和防洪,究竟谁有罪?谁该被问责?更何况,北京遇上61年来的最大强降雨与历史上的记载有很大的出入,无疑是个不折不扣的谎言。

大家知道, 北京市的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164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20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62%,平原区面积620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38%。北京市的洪水主要来源于永定河,该河自三家店出官厅山峡后贯穿市界南北;市区诸河洪水自西北流向东南,汇人温榆河、北运河,还有潮白河等。

据资料载:公元993年~1698年,永定河危及北京城的决溢达20次。1698年在卢沟桥上下两岸修复和兴修土堤,此后百余年未发生决溢。1801年7月,永定河发生特大洪水,三家店洪峰流量达9600m3/s,卢沟桥上下决溢多处,决口总长达4km。明清以来,曾有5次(1554年、1626年、1668年、1801年、1890年)因永定河大洪水决口漫溢侵袭北京城区。自1954年后,由于修建了官厅水库,防洪情况大为改善。

而市区的通惠河、凉水河、清河、坝河4条排水河道及30多条较大支流,汇流面积达1238km2,,,是防洪的重点。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建筑面积及硬化路面急剧增加,径流系数已由0.2增加到0.5左右,汇流加快,局部暴雨常出现沥涝灾害。如1963年8月9日暴雨中心在市区东北部酒仙桥地区,日降雨量401mm,全市日平均降雨265mm,各河道普遍漫溢,市区积水面积达202km2,水深0.5m以上。

对照这些资料,大家可以看出,北京市这次的212毫米降雨量还不如1963年8月9日北京市的日平均降雨265mm大。如此“61年来北京市经历的最大强降雨”的说法不是个谎言,又是个什么呢?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说这次北京的强降雨没1963年的大,那么,出现的危机为何比1963年的大呢?实际上,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太快,已超出水利专家的预计。这一点,大家从上面的资料:由于城市的发展,建筑面积及硬化路面急剧增加,径流系数已由0.2增加到0.5左右,汇流加快,局部暴雨常出现沥涝灾害的表述中就可得到证实。当然,这也不能排除北京市对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的偷工减料,使其名不符实。

因此,笔者不禁要问,如果分析正确,那么,北京市的城建与防洪,是否存在很大的工程腐败?相关部门要不要去查一查,给国人一个信服的交代?


文章均为原创,欢迎大家转载,但请署我网名!约稿邮箱:[email=zjyh1964@126.com  ;]zjyh1964@126.com  ;[/email]

强国博客个人主页:http://blog.people.com.cn/blog/s/291830


特别提示: 本帖只代表 金世遗1 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 作者本人 联系。  

揭穿北京遇上61年最大强降雨的谎言?    [ 金世遗1 2012-07-23 07:42:21 ] 11026字 [ 0/23857/45 ]

希望城市发展规划更科学、更长远、更能为人的生命财产着想。    [ 随礼不吃饭 2012-07-23 17:01:44 ] 0字 [ 0/7/0 ]

淹死贪官才重视    [ 60.10.163 2012-07-23 16:30:06 ] 0字 [ 0/30/0 ]

政府贪官员贪官官都贪。    [ 183.12.48 2012-07-23 16:06:45 ] 0字 [ 0/34/0 ]

未雨绸缪乃古之名言,亡羊补牢也是古之名言。一埸大雨令首都北京变成泽国,处于瘫痪状态,且各路精英脚忙手乱,嗡翁叫,未知有何颜面正对父老。终日    [ 利全 2012-07-23 15:04:27 ] 0字 [ 0/51/0 ]

中国就一个“假”字生出多少故事?又使多少人悲、多少人喜、多少人飞黄腾达、多少人衰落?    [ 182.143.7 2012-07-23 14:57:58 ] 0字 [ 0/17/0 ]

暴雨让地下的腐败和排水管网的劣质工程彻底暴露了!!!!    [ 182.40.89 2012-07-23 14:31:03 ] 0字 [ 0/37/0 ]

因为下雨就被淹才不能根治!才有源源不断的财政拨款!    [ 半坡遗骸 2012-07-23 13:34:13 ] 0字 [ 0/6/0 ]

貌似去年的大水都是百年一遇的,今年的60一遇,大了还是小了?    [ 110.245.6 2012-07-23 13:31:17 ] 0字 [ 0/30/0 ]

“北京精神”……空前绝后的臭屁……    [ 116.116.19 2012-07-23 13:28:58 ] 0字 [ 0/91/0 ]

是什么东西,说穿了……转移人们的视线……    [ 116.116.19 2012-07-23 13:23:07 ] 0字 [ 0/10/0 ]

谎话说顺嘴了!    [ 回望故乡 2012-07-23 13:20:37 ] 0字 [ 0/9/0 ]

不会是在玩文字推责任吧。    [ 59.56.220 2012-07-23 13:05:35 ] 0字 [ 0/10/0 ]

每年降水基本上都是那几个地方积水,但至今没有管。非到出人命了才重视。    [ 123.125.236 2012-07-23 12:52:31 ] 0字 [ 0/39/0 ]

扼制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小城市,给中小城市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是中国城市化的当务之急!    [ 百姓心里有杆称 2012-07-23 12:39:00 ] 0字 [ 0/15/0 ]

怪事年年有,今时不知丑。    [ 银蛇蜡象 2012-07-23 12:36:18 ] 0字 [ 0/15/0 ]

北京市这次的212毫米降雨量还不如1963年8月9日北京市的日平均降雨265mm大-----你这让官家情何以堪?    [ 百姓心里有杆称 2012-07-23 12:35:51 ] 0字 [ 0/61/0 ]

30人死亡,是天灾还是人祸?    [ 天台山真人 2012-07-23 12:32:50 ] 0字 [ 0/33/0 ]

都是弟兄    [ ctyx长天一笑 2012-07-23 12:30:07 ] 0字 [ 0/12/0 ]

这样谁也不用承担责任了。    [ 60.181.173 2012-07-23 12:22:40 ] 0字 [ 0/13/0 ]

腐败迟早会吃掉整个民族!    [ 梅妮楚宝.blog 2012-07-23 12:19:26 ] 0字 [ 0/55/1 ]

没错,你说该怎么办?    [ 61.180.158 2012-07-23 14:26:37 ] 0字 [ 0/7/0 ]

你搞错了,这次强降雨的中心区域房山区,24小时降雨量达到512毫米,远远超过了1963年的记录,所以说这次降雨是61年来最强的降雨。    [ 刮骨疗毒 2012-07-23 11:51:14 ] 0字 [ 0/43/1 ]

1956年永定河有过一次决堤    [ 114.251.43 2012-07-23 14:48:43 ] 0字 [ 0/8/0 ]

莫不是只许官家造谣,不许百姓说话。反正百姓也不知道什么年降雨量的历史    [ 拾遗补缺 2012-07-23 11:04:23 ] 0字 [ 0/29/0 ]

北京市这次的212毫米降雨量还不如1963年8月9日北京市的日平均降雨265mm大。    [ 114.84.66 2012-07-23 11:02:48 ] 0字 [ 0/81/0 ]

倒退的水利。    [ 221.2.220 2012-07-23 10:54:11 ] 0字 [ 0/10/0 ]

老百姓意料之中的事情,何必大惊小怪    [ 183.234.46 2012-07-23 10:30:16 ] 0字 [ 0/26/0 ]

设计师思路是兑了水的,只好经常用谎言弥之    [ 立一 2012-07-23 10:23:52 ] 0字 [ 0/25/0 ]

祝贺!该帖已推荐至人民网主页。期待更多佳作。    [ 强国论坛 2012-07-23 10:20:15 ] 0字 [ 0/37/0 ]

我估计“61年”属于笔误,应该是“6000年”才对!    [ 锷已残 2012-07-23 10:14:20 ] 0字 [ 0/36/0 ]

百年难遇常常遇。    [ 一路新绿 2012-07-23 10:09:53 ] 72字 [ 0/11/0 ]

怪事!刚才发跟帖时,提示无法连接网站,再发又说帖子已经存在,请不要重复发帖。互联网也会开玩笑?    [ 老泥头 2012-07-23 10:05:01 ] 67字 [ 0/5/0 ]

楼主是皇帝新衣一文中的小孩,要给人家留条裤衩,他们不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男性人体雕大卫。    [ 123.117.173 2012-07-23 10:03:52 ] 0字 [ 0/15/0 ]

看来这个“61年来最大”还真是个谎言?本人昨天就有点怀疑了,因为动不动就多少年来“最大”,已经成了隐瞒某些政府部门工作失误的最好借口。    [ 老泥头 2012-07-23 10:02:35 ] 0字 [ 0/25/0 ]

一个出指可数的城市!建设了60多年一场大雨死了30多人!呸!    [ 111.173.232 2012-07-23 09:54:35 ] 0字 [ 0/50/0 ]

人家说了,你那是民味统计,人家这次是官位统计,标准不一样的!    [ 60.171.110 2012-07-23 09:52:45 ] 0字 [ 0/10/0 ]

说“61年最大强降雨”已经便宜你们这些愚民了,没有说“5千年以来”和“有史以来”已经够说“实话”了。O(∩_∩)O哈!    [ 122.78.68 2012-07-23 09:50:23 ] 0字 [ 0/38/0 ]

要是北平的时候怎么得了!    [ 111.173.232 2012-07-23 09:50:10 ] 0字 [ 0/24/0 ]

没拿百年一遇来搪塞,已经算是进步了!    [ 60.171.110 2012-07-23 09:42:29 ] 0字 [ 0/18/1 ]

消费警示:航空快递鲜活物品需注意    [ 我叫小美 2012-07-23 10:47:49 ] 0字 [ 0/15/0 ]

揭穿谎言(专家言),还民安祥!    [ 202.105.183 2012-07-23 09:13:44 ] 0字 [ 0/49/0 ]

在赤裸裸的历史统计资料面前,某些人公然说谎、信口雌黄而面不改色,这种境界令人感叹不已。    [ 新时代的思想家 2012-07-23 09:02:21 ] 0字 [ 0/94/0 ]


保存时间:2012/7/23
原标题:揭穿北京遇上61年最大强降雨的谎言?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20786654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4 09:24
“61年不遇”掩盖不了城市的脆弱

新华网 作者: 芳草不见斜阳  关注  于 2012-07-23 10:07 发表   

21日,北京遭遇强暴雨,截至22日凌晨2点北京城区降雨量212毫米,这也是61年来北京经历的最大强降雨。目前,强降雨已造成10人遇难。

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城市里的汪洋”了,但这一次笔者还是吃了一惊。一场大雨,就让这座现代化的中心城市陷入了瘫痪,道路交通被迫中断,地铁停运;就让10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就让这个往日光鲜的城市变得灰暗。

这场61年不遇的大雨,来势汹汹,但它却掩盖不了这个城市的脆弱。

首先是城市灾害预警系统的脆弱。据了解,我国多数城市的预警系统并不是综合性的预警系统,而是按照灾害依附于相应的责任机构建设的分项灾害防御系统。这将导致各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统一配合应对灾情。另外,群众欠缺灾害预警意识,各地缺乏针对群众的关于如何减灾的教育活动。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国家在这些方面就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德国将自然灾害与工业事故、传染病疫情等纳入灾害范畴。联邦内政部下属的居民保护与灾害救助局专门负责重大灾害的协调管理职能,目的是将公民保护和灾害预防结合起来。居民信息服务一方面让公民得到有关救援系统、公民保护以及危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公民在危机情况下的信息需求。受联邦内政部委托,居民保护与灾害救助局出版了《居民保护》季刊,介绍有关自我保护和灾害预防方面的信息。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拨打特定的热线电话了解如何应对洪水、火灾、化学品泄漏等事故,或是通过登陆居民保护与灾害救助局网站以及DENIS查找有关信息。

其次是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脆弱。据笔者所知,北京已不是第一次遭遇这样的尴尬了。2004年的夏天,北京就曾经因为暴雨导致积水淹没轿车车顶;2007年,因为暴雨,北京拥堵和缓慢通行的道路达117条,是平时的3倍,路况指数达四级,接近大面积瘫痪的五级。就在去年,在广州、武汉等大中城市相继出现“看海”景观后,北京也未能幸免,笔者至今依然记得地铁入口处的楼梯变身“瀑布”的“奇观”。

遭遇“61年不遇”的时候,城市一片汪洋,交通陷入瘫痪;不是“61年不遇”的时候,城市还是一片汪洋,交通瘫痪。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如果不去直视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薄弱,而是一味地强调暴雨的等级和自然的不可抗因素,那城市在下一次暴雨来临的时候还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现在,舆论已经形成共识:“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排水系统比高楼大厦更能代表现代化”。只是,这样的共识至今还未上达天听。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指标转移了政府大部分的注意力。从改革开放至今,经济建设一直是发展的第一要义。不管是从城市的前景还是民生的现状来考量,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但简单的将经济建设等同于获取高的经济指数,已经被证实是一个误区。这样的简化使得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因素,比如民众的意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的普及等被忽视,使得经济建设异化为对高楼大厦和GDP的追求。但恰恰是因为这样的简化使得目标更容易达成,成果更容易显现,因而成为各地政府乐此不疲的施政手段。

二是对于官员的考核太过单一。这种单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只重视经济成果,忽视了与民生相关的其他方面;二是只以考核的各项指标为依据,而忽视了鲜活的现实样本,即群众对于官员及其政策的切身感受。这种单一直接影响着官员的决策,为了获得上级的认可,他们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拿出看得见的成绩,而像城市下水道这样的工程需要耗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一个地方官员的任期,就算这届政府愿意去做,也很难保证下一届政府能够继续推进。

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们的大部分政府官员没有真正意识到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若与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同步,将成为经济进一步提升的桎酷,或者就算意识到也缺乏实践的动力。如果我们对于官员的考核不再局限于看得见的经济指标,而是更多地考察看不见的有利于民生的工作,更注重群众的口碑,那将会激发更多的官员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与群众生活的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促使他们将服务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

在整个事件中,有一则报道让笔者感慨万千。处于暴雨中心的明代团城无一例积水报告。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可见,完善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并不是一件难事儿,能不能做到关键在于现在的城市决策者愿不愿意去做,当然我们需要在制度和机制上做一些改革,让这一切不取决于官员的官德,而是制度指引下的必然选择。

[稿源:红网] [作者:王颖]

保存时间:2012/7/23
原标题:“61年不遇”掩盖不了城市的脆弱_发展论坛_新华社区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101876673/1.html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5 10:12
“城市海”倒逼很多地方清欠排水旧账

新华网 2012年07月24日 09:57:5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暴雨灾害,拷问着整个城市的灾害应急处理能力,同时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存在巨大缺陷。据业内专家介绍,北京目前的排水系统相关设施最高仅能达到3到5年一遇的抵御能力,而全国范围内70%以上城市排水系统最多只能抵御一年一遇暴雨。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北京暴雨正在掀起全国范围内关于城市防治内涝灾害方面的大讨论,这或将倒逼各地加速推进此前进展缓慢的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基于此,将相应带动涉及排水系统改造的管网、泵站及排水工程施工等三大板块投资力度的加大,在目前各地政策性投资升温的背景下,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有望从基建投资“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

有券商研究员认为,受投资拉动,“十二五”期间,国内市政排水市场年规模可达750亿元左右,增速可达13.4%。

排水标准低于国际

住建部相关人士近日对媒体表示,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

据介绍,按照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3年,即抵御0.5-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

据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介绍,目前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而在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的标准,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标准。

多个城市升级改造已启动

事实上,近两年众多城市频遭暴雨袭击,各地相关部门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相关专家分析,鉴于此次北京暴雨成灾的巨大教训,以及城市排水系统相比国外存在的巨大差距,势必将倒逼全国各地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的步伐。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和哈尔滨等国内一二线城市纷纷加大了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造的公共投资力度。

据北京市排水集团相关人士介绍,从今年起,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把城区71座下沉式立交桥的雨水泵站排水能力提高到抵御50毫米降雨的5年一遇标准。今年,北京还将新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300公里,总投资将达20亿元。

此外,今年北京还将重点出台《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水务建设资金实施办法》、《北京市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实施细则》、《北京市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

另据了解,南京市今年拟投资数亿元用于升级改造城市排水管网,而武汉市更是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投资120亿元用于完善排水系统设施。

根据《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水利建设投资和城市供水系统更新是重点发展方向。《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也提出,2010-2020年我国每年城市建设中新铺设各种官网长度约为1万公里。国务院去年12月公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也对城镇排水及污水处理进行规范,提出加大财政投入,明确防治内涝灾害的有关措施。而这些规划的实施,无疑有利于管网行业的发展,给相关公司带来利好。

市场规模可达750亿元

据北京排水集团相关专家介绍,城市给排水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分为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三大领域。其中供水系统由于与民生用水息息相关,历来是政府投资重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渐渐也进入公共政策视野,排水系统的完善也渐渐成为政府公共政策支出的重头戏。

城市排水系统的主体组成包括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地下排水管网,以及后端的污水处理及雨水回用设施。从目前来看,城市排水系统升级的着力点主要在于雨水泵站提标改造,排水(分雨水和污水)管网配套两大领域,政府治理城市内涝的投资重点将集中于此。

进一步的分析则指出,相比泵站设备更新,排水管网续建配套的设备采购及工程建设施工将更具市场潜力。而随着国内水资源危机加剧,再生水利用渐受环保政策力挺,北方干旱地区对于雨水回用的需求将逐年加大。据了解,北京今年起就在加大排水管网和雨水泵站升级过程中,逐步开展雨水污水分流、截留井、蓄水池的扩建,加强雨水回用系统建设,雨水回用也被纳入北京市未来再生水利用的重要内容。

目前我国城市排水网普及率为64.8%左右,与发达国家接近100%的普及率相比差距较大,改善提升空间巨大。有券商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埋地排水管网行业需求年增长率约为11.7%-14%。如果按每公里150万元投资计算,市政排水市场年规模在750亿元左右,且市场年增速可达13.4%。

保存时间:2012/7/24
原标题:“城市海”倒逼很多地方清欠排水旧账 - 新华城市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2-07/24/c_123459229.htm?prolongation=1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6 11:16
   揭示世界名城下水道的秘密 东京似宫殿


   新华网  2012年07月25日 09:50:55  来源: 新华网


   揭示世界名城下水道的秘密 东京似宫殿.jpg




    排水系统PK暴雨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暴雨,至少造成37人遇难。从二环到四环多座下凹式立交桥区出现积水,部分路段还出现河水倒灌淹没路面的情况,城市交通一度混乱。一场暴雨,暴露城市规划以及排水系统的诸多问题。然而不只是中国,排水工程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城市在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下面我们先去看看,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一些国外大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建设维护经验,或许能为总是暴雨积水成灾的中国大城市带来启示。

    东京:

    深达60米的“地下神殿”

    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就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侵袭而建的。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它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东京极少出现积水的原因就在于,下水道内配置多个1.4万马力的水泵,可每秒疏通200立方米的地下水,将它排泄到附近河流,然后入海。所以,东京下水道也被称为“地下神殿”。

    伦敦:

    150年前造的下水道 市内污水全部排入大海

    伦敦的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是150年前进行的,1865年完工,实际长度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

    不少人担心地下被挖空的伦敦会不会坍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部门特地研制了新型高强度水泥,用这种水泥制造了3.8亿块混凝土砖,构成了坚固的下水道。

    巴黎:

    下水道是座博物馆 每年10万人参观

    巴黎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下水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还有一连串数字可以说明这一排水体系的发达: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巴黎的工程师们还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站对雨水和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截至1999年,巴黎便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还塞纳河一个免受污染的水质。

    罗马:

    2500年后排水系统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

    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么宽敞。

    暴雨带来的灾难引人遐思,我们的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希望下次强降雨,我们的排水系统也可以PK暴雨。


保存时间:2012/7/25
原标题:揭示世界名城下水道的秘密东京似宫殿_新华网视频频道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2-07/25/c_123465753.htm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7-26 11:26
北京下了场不大不小的雨

作者:朱蓬蓬2012-07-2318:32:09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默认分类

摘要: 北京下了场不大不小的雨 朱蓬蓬 人民网北京722日电,记者余荣华从北京市有关部门获悉,截至2217时,北京暴雨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记者报道的内容说,721日,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


北京下了场不大不小的雨

朱蓬蓬

人民网北京722日电,记者余荣华从北京市有关部门获悉,截至2217时,北京暴雨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记者报道的内容说,721日,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17时,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另,在抢险救灾中,房山区韩村河副镇长高大辉、燕山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因公牺牲。

这些基层的同志牺牲得太可惜了。能不能算是因公牺牲的烈士呢?可能还不行,因为还没有领导人出来说话。

贫在闹市 2012-07-23 17:00:01)0(0/15/1)留言指出:嘻嘻体味8点新闻开始用10分钟报道丹佛枪击案又用了5分钟报道叙利亚政府军,最后用1分钟报道北京水灾。

这说明北京的水比起丹佛枪击案和叙利亚政府军,只是小菜一碟。

不过,人家已经为此在研究美国文化和暴力文化,关于那蝙蝠侠3”的玩意儿,是个害人的东西。

2012720日凌晨,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丹佛电影院在首映《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时,发生枪击案。有12人当场死亡……

12人和37人之比,还没有算失踪的。中国人的命到底不如美国人值钱,

你看,为此12人,奥巴马总统已经停止总统的竞选,共和党也同时停止了。

为什么那样重视,因为枪手:嫌疑人名叫詹姆斯?霍尔姆斯,24岁,白人。有合法的美国居住权。曾是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学生,现已退学,此前无犯罪记录。

对照北京的一场雨,如果是很严重的话,至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早就赶到现场慰问了。中央领导人一个都未见踪影,这是怎么回事?

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记者知道情况却没有据实报导。

许多事情实在不好说。老朽屈指一算,知道这本经了,但真的不好说,因为还有比这场雨死37个人大得多的事要研究……

也者之乎过来,我给你相面:(OZO 2012-07-23 17:19:02) 0( 0/49/3)有人大吼一声:

眉髦倒挂、鼠眼一对(贱贼之相)、鼻孔潮天、发际线低(要饭命)、额头狭窄(蠢货)、耳垂簿窄、下颌刀削(晚年落魄)。

如此,我们就再不能说什么了。

2012723日星期一

本文作者:朱蓬蓬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zhu1934.blogchina.com/1297521.html
4 匿名: 不怪罪天老爷,就怪罪西方敌对势力!反正天朝是永远有理滴!!
发表于2012-07-24 18:01:38

3 匿名: 去年百年一遇今年60年未遇,可查查资料63年和80年北京豪雨均超当前,你才知道老天爷可以背黑锅;气象局称短信预警存技术障碍,移动回应全网发送即时畅通,你才知道脸皮厚无惧掌掴;200毫米降水北京成泽国,你才知道下水道隔着世界和中国。
发表于2012-07-24 10:12:53

2 匿名: 我是来打酱油的!
发表于2012-07-24 08:14:57

1 匿名: 很敢说真话,支持你
发表于2012-07-23 21:44:48

保存时间:2012/7/25
原标题:北京下了场不大不小的雨
http://zhu1934.blogchina.com/1297521.html
作者: qinl    时间: 2012-7-28 21:45
[s:91] 上大学时,老牌的土木工程系也只有工民建,路桥,暖通等,就是没有给排水专业,后来才有,也少人问津,不受重视。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chinabidd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