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谁在阻碍“三公”公开?报告称81个市政府财政透明度仅7个及格 预算外花销无一公布& [打印本页]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4 09:59
标题: 谁在阻碍“三公”公开?报告称81个市政府财政透明度仅7个及格 预算外花销无一公布&
谁在阻碍三公公开?报告称81个市政府财政透明度仅7个及格 预算外花销无一公布  


人民网 [ 今日关注 ] 2012-06-12 09:00:32 上帖
81个城市公开度大排名.jpg



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大排名。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4 10:02
81个城市书记教育背景.jpg



81个市级政府党委书记的教育背景。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4 10:03

8项标准,那个公开.jpg


8项标准,哪个最公开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4 10:06
一位经常参加政府宴请的驻华使馆官员曾这样告诉记者,中国有着最好的酒店、最贵的食物和令他们羡慕不已的轻松记帐。

今年股市里有一个真实的笑谈326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第二天,白酒板块全线重挫。中国的高档酒被谁喝掉?答案已经揭晓。

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这些政府办了什么事、花了多少钱的账目要不要公开?

对此,2007年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阳光政府的信息公开要求: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

但条例自200851日正式施行以来,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屑公开现象普遍存在。

《中国经济周刊》独家授权发布的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将研究主体定位在了比省级财政更为细化的市政府:据当前可获得信息最近、最完整的2010年数据显示,81个市政府,达到全国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即使将平均水平作为及格线,多数市政府不及格;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标准,则仅有7个城市过线,及格率仅为8.6%

在财政公开的信息中,政府更愿意公开预算,而不是决算。而对于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分析证明,人均GDP、外贸因存度和领导人是影响财政透明度的三大因素。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俞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地方政府就像是上市公司,政府本质上也是经济单位,需要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开信息。只有信息公开透明化,才能保障民主化的进一步实现。

公共财政研究三个核心问题:政府的收入从何而来?政府的开支用到何处?政府的财务如何管理?

财政收入来源于对社会公众的强制性征收,政府开支应用于提供公共产品以增进公众福利水平。公众是委托人,政府为代理人,公共财政的透明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代理人问题的关键一步。

2011年起,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课题组对中国地级以上的市政府财政透明度进行研究,包括22个省(不含台湾省)5个自治区的地级市政府与4个直辖市政府,未含县级市政府。以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标准,从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中选取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3个地级以上城市及4个直辖市为研究样本。其中青海和西藏由于其统计年鉴只统计省会城市,所以此次样本城市共计81个,占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市近1/3

由于各类统计数据发布的滞后性,2010年为当前可获得信息最近、最完整的年份,依据此分析该年市政府财政透明度。

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及格仅7个,及格率为8.6%

其中北京第一,石河子最末

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和财政政策透明度良好做法守则》,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提出了衡量财政透明度的8项指标:

()公布政府的结构和职能;

()公布显示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关系图;

()公布2011年预算内财政报告;

()公布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三公消费、政府负债信息;

()公布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公布2010年决算报告;

()公布2010年预算会计基础(现金制/收付制)以及编制和介绍预算数据所使用的标准;

()公布2010年预算外活动、债务和金融资产、或有负债和税收支出信息。除第四项指标是根据我国市级政府的实际情况增加的内容外,其余所有指标为IMF规定的国际通用标准。

将所选出的81个城市根据8项指标的得分加总,得出各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指数排行。

结果表明:全国平均值3.46分,仅占满分8分的43%。总体而言,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处于不及格的状态。

其中,北京得分最高为6分,占满分的75%;上海其次,为5.75分,占满分的72%;此外,得分占满分的比例超过60%(4.8)的城市还有南阳、成都、宜昌、三亚、杭州;加总共7个城市,仅为81家城市的8.6%;若以80%为良好表现(6.4),则81个城市中无一达标。

得分在4分以上(占满分比例50%以上)的城市有34个,为81家城市的42%

得分最低的十个城市依次是:酒泉、邯郸、烟台、拉萨、洛阳、乌鲁木齐、松原、包头、庆阳、石河子。

除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外,其余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与其他地级市相比较,在财政透明度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预算透明,决算隐秘,预算外不公布

8个单项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公布政府的结构和职能,得分为0.93分,也就是说在几乎所有城市的政府网站上都可以找到诸如组织结构框架、主要领导简介等内容。

并列排名第二的是()公布2011年预算内财政报告和()公布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均为0.77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应该同步公布更彰显透明度的预算和决算,政府往往总是选择其中一项公布,且公布预算的情况要远远好于公布决算的情况——()公布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为0.77分,而()公布2010年决算报告仅为0.21分。

至于()公布2010年预算会计基础(现金制/收付制)以及编制和介绍预算数据所使用的标准得分情况依然很低,为0.05分。因为会计使用方法的不同,如果不公布所用标准,公众在对其预算、决算情况进行监督的时候将无法找到可依据的途径。

令人更加遗憾的是,得分最低的()公布2010年预算外活动、债务和金融资产、或有负债和税收支出信息,得分情况的均值为0,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81个城市中,没有一个城市的政府公布预算外活动,而这一项也是最容易挥霍各地政府积攒的小金库的地方。

其中特别要说明的是,()公布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三公消费、政府负债信息得分为0.2分。这一项并不是IMF财政透明度手册中的项目,而这一项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项,是容易产生小金库的场所。政府性基金可以用于各地市政府投入企业的资金,可以存放在企业之中,在花费时方便使用。土地出让金更是作为各地市政府财政来源非常重要的一项。另外诸如三公消费、政府负债等都是近年来通过媒体和公众的舆论监督而备受瞩目的项目。遗憾的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情况都处于几乎不透明的状态之中。

影响财政透明度的三大因素:人均GDP、外贸依存度和领导人

人均GDP、外贸依存度和市级领导人的教育背景和任职背景,在这三个因素中,外贸依存度和市级领导人的教育背景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最大,而人均GDP与财政透明度基本呈正相关。外贸依存度是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对外开放往往意味着信息对外公开;领导人本身所受教育对他在任期间的社会治理方式有直接的影响。

外贸依存度是当地进出口总额和GDP的比值。外贸依存度决定该市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外贸依存度越高,反映出来的对外开放程度就越高,经济就越倾向于外向型。外部流动资金更倾向于流向信息完全的市场,因为掌握的信息越完全,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就越小,交易成本就越低,投资的风险就越低,收益就越有保障。

腐败的投资环境势必增加了发展外贸的交易成本,所以,发展进出口贸易需要透明公开的环境,让资金能够顺畅地流动,从而带动生产与消费。从这个角度来看,财政透明度和外贸依存度的关系就很好理解了,外贸依存度越高,所在地的政策环境就越需要公开透明,所以财政也就越透明。因此,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公共财政透明有着正向的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中国一直奉行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作为主要领导的市委书记对其辖区发展有直接作用,而任职前的教育背景直接影响到施政行为。一般而言,教育程度越高,其视野就越开阔,思考问题的角度亦从大处着眼。接受过在国民教育序列中的正规本科教育的市委书记分析问题的角度一般较倾向于理性思考,而没有正规教育的书记易于根据长期基层经验判断。

就公共财政信息公开而言,有正规本科学历的书记倾向于支持信息公开,并可能在制度化上做一定的努力;而没有正规本科学历的书记对信息公开可能持实用态度,主要从是否有利于搞好任期内工作的角度考虑。

据统计,81个城市中,市政府党委书记中,有正规本科学历者共计47人,非全日制统招本科、专科毕业、党校研究生或通过再教育取得学历者共计34人。其中,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的市委书记全部拥有正规本科学历。

统计有正规本科学历的47位市委书记对应的城市透明度排名,得出的平均值为3.72分,高于全国平均值3.46分。

专访《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俞乔:

地方政府要学上市公司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报道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4 10:07
《中国经济周刊》:您的研究对象为什么是市而不是省?

俞乔:目前国内对财政透明度的研究还多集中于省级政府的层面上,对中国而言省级政府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级财政。我们研究的不足之处,就是未包括所有的地级市和县级市政府在内;另外还可能遗漏某些公共财政指标。

《中国经济周刊》:研究中所用IMF财政透明度法则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

俞乔:和上市公司的治理相同,现代政府的公共治理都有共同的准则,例如,透明、问责等等。小农经济时代的家族式管理是不愿意公开的主要原因,这可以便利管理者花钱和寻租。人民的政府,必须健全问责机制,公开公共财政的目的是向全民负责,政府要给社会定期讲讲,全民的资金是存银行还是去投资,多少用在民生、哪些用于政府部门运转,哪些是正常运转费用、哪些是属于过度开支,这对现代政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还采用传统经济的治理机构,仅对上负责是行不通的。只有实现第一步财政公开,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本质上是做好两件事:第一是领导人的产生机制:怎么选出领导人、怎么监督领导人;第二就是公共财政的决策机制:政府怎么筹钱、怎么花钱、怎么管钱。腐败得以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财政透明度,对改善公共治理和防止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目前各部门、各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情况如何?

俞乔:总体来说,现有的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远不尽如人意。除少数市以外,大多数市政府的公共财政信息处于不透明或半透明状态,与党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希望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就信息公开的内容而言,困难最大是公开政府的预算外收支情况、决算情况,以及预算编制的具体方法。当前,公共财政透明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开放程度和主要领导的意识,而制度与机制的因素不明显。

81个城市就好比81家上市公司,因为政府本质上也是经济单位,需要向所有利益相关者公开信息。但是现有的法律条文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有2007年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它的约束力还不高,需要逐步提高。这又涉及到谁来推动的问题,各地人大一定要起到作用,积极推动立法。

另外,媒体、社会公众等可以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促使政府和人大加快公共财政的透明化进程。在信息化技术发达的今天,技术层面的操作完全可行。

《中国经济周刊》:提高财政透明度的意义是什么?

俞乔:三公经费公开、财政透明度提高是政治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这也相当于把政府的手脚绑起来。在研究结果中,人均GDP越高越想公开,外贸依存度高的因为吸引外商需求也需要公开,正规本科学历的党委书记多倾向于公开。一般地级市的人口规模为几百万人,已经相当于世界上一个小型国家的人口。把经济账捂着,实际上是对公共事务采取一种传统家族式的治理方式,家族治理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任用亲信,中饱私囊。各地政府改善政治治理的第一步就是提高财政透明度。

政治层面的改革,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如何选择好的领导;其二是选才之后,公共财政的监督和管理,起点就是财政透明度。发达国家选举后的以财控政、约束无限政府都是对财政监督的表现。

三公公开要有条条框框

51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2012年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各部门对今年的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支出等信息的公开迈出较大步伐。在部门预算中,各项支出被要求要细化到项级科目。

今年以来,中央部门的信息公开似乎迈出了一大步。截至5月,已经有92个中央部门公布了预算。然而,已公布预算中的住房保障支出和尚未公布的预算外的三公经费再次引发讨论。

5月底,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2012年中央本级和各部门的三公经费预算、决算,将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2011年中央决算后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也将一并公开。

即便如此,看不见看不懂,依然是老百姓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感受。而对于政府而言,不公开要挨骂,公开后又要面对质疑。事实上,这是在公民知情权和监督权之下,对于政府消费是否合理的一次对制度建设的呼吁。

有评论指出,如果制度和标准付之阙如,只是把政府接受公民监督演绎成媒体和舆论一年一度的道德批判大会,甚至某些部门被指责得漏洞百出却仍是一副能奈我何的姿态,则民众的感受,无异于在一个金碧辉煌的酒店里难以找到适合方便的洗手间,一般的煎熬,一般的无奈。

谁在阻碍三公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曾指出,政府难以公开三公支出的原因在于基础工作不到位。

一位地方审计官员的话更加犀利:三公经费的面纱相当难揭,原因至少有二。一是一些官员官本位思想和体制根深蒂固;二是三公花费确实有不少见不得光的猫腻。这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阻力,源于已有的获利者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魏宏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政府三公经费的支出是必要的。由于目前三公经费概念不清晰,支出规模没标准,统计范围不规范,三公经费的信息大多没有面向社会公开才给人以想象空间,才形成目前舆论一边倒的态势。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俞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共财政监督管理的起点就是财政透明度,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大大提高,涉及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通过网络反逼政府,想知道纳税人花钱花到了哪里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从长治久安的角度,增加财政透明度,不仅使得政府规模得以扩大,同时也增进了民众对政府的支持。而且说清楚隐含也是对政府的制约和对官员的保护。

借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员表示,公开难的原因在于,政府公布三公经费的出发点,到底是为了应对上边政策的一种策略,还是真正对人民负责,真心实意地接受人民的监督制约。

去年各部门公布的三公数据,差异很大,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解释,许多数据令人费解。从2010年公务接待费决算数这一项来看,最高的国家税务总局为66587.15万元,最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仅为5.84万元,两者相差超过一万倍。又如,2010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农业部15140万元(公车费用占三公费用比重达64%),与教育部的199(公车费用仅占三公费用7.8%)两者相比,相差巨大。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指出,三公经费的统计口径不一致就难以有所比照。基于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等诸多因素,各部门公布的最终绝对数字的高低并不必然说明相关工作的优劣。缺乏权威部门把关,自说自话的数据难逃选择性公开的命运。

三公经费的使用,是否有一个合理的范围?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认为,有些部门公务开支多,有些部门开支少,多的未必就不合理,少的未必就有理有据。因为部门有大小,人员数量也不同。同时,由于业务性质不同,按人均计算支出标准也不合理。


对此,叶翔建议,不同部门的公务消费比较,可借鉴解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方法划定标准,最常用的就是同业比较。基于行业性质对各政府部门实行分类,把监管部门与其对应的行业标准比较,就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政府部门该类业务支出,总不能超过该部门所在行业的平均水准,而且其支出的增长,也应该低于整个行业的增长,即实行业务分类横比,行业内部纵比

俞乔表示,要做到真正的财政透明,不仅要公布最后的结果,还要公布公式和方法,接受人民监督。

除了这些具体的方式方法,魏宏表示,要狠抓三公经费的治理源头。应看到现有的三公开支管理机制存在根本的制度性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三公开支预算缺乏有效的监督,而这正是现有的预算制度的缺陷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把三公经费的决定权和使用权分离。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俞乔 乔誌东)


原标题:谁在阻碍三公公开?报告称81个市政府财政透明度仅7个及格 预算外花销无一公布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119676277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4 10:10
一语惊坛(612)财政透明度81个市政府7及格,那81位市长几个合格

人民网 [ 一语惊坛 ] 2012-06-12 16:57:53 上帖   

标签: 惊坛  三公  财政透明度  毕业生  啃老  托举哥  

财政透明度81个市政府7及格,那81位市长几个合格

拼爹族啃老族振兴不了中华民族

谁在阻碍三公公开?报告称81个市政府财政透明度仅7个及格 

三公需透明,花钱要公开,财政透明度若了,贪污腐败就了。

——强国论坛网友[ 扬起帆兮去远航 ]

阻碍三公经费透明公开的不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就是为了暗箱操作搞腐败!

——强国论坛网友[ HPCHENG110 ]

三公消费怎么花钱,如何公开都是花钱的人说了算,三公还咋姓公?

——强国论坛网友[ 南海卫士 ]

收入信手来,支出不公开,愧对纳税人,滋生新腐败。谁阻碍三公公开,就应叫他下来。

——强国论坛网友[ 创新特色 ]

三公消费敢潇洒的花钱,是不把主人放在眼里,不敢潇洒的公开,是坑了主人还想摆个好。

——强国论坛网友[ 南海卫士 ]

三公不透,家财不露,裸体做官,随时开溜。想让民意判及格,可能吗?

——强国论坛网友[ 扬起帆兮去远航 ]

只要三公没公开,一把手就下台,看看谁还会阻碍三公公开?

——强国论坛网友[ 一二三五 ]

财政透明度81个市政府7及格,那81位市长几个合格


原标题:一语惊坛(612)财政透明度81个市政府7及格,那81位市长几个合格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1&treeView=1&view=2&id=119700415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4 10:11
新华网评: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

   新华网 2012年06月13日 09:00:05 来源: 新华网

    邓海建

    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将财政公开的研究主体定位在了比省级财政更为细化的市政府:据当前可获得信息最近、最完整的2010年数据显示,81个市政府,达到全国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即使将平均水平作为及格线,多数市政府不及格;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标准,则仅有7个城市过线,及格率仅为8.6%。(6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

    财政透明的道理其实很通俗,掌管纳税人钱财的会计,总不能藏着掖着不给主人看账单。财政,本就是取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正是遵循这个逻辑,2007年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了阳光政府的信息公开要求: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遗憾的是,自2008年5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以来,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屑公开现象比比皆是。即便是有限的公开中,选择性公开的倾向也很明显:在财政公开的信息中,地方政府更愿意公开预算,而不是决算;而对于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

    地方财政能见度有限,离不开三个背景:一是省级财政透明度本就不尽人意,譬如2010年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排行榜显示,针对2007年全年省级地方政府财政信息公开情况,得出的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仅为21.87分(总分100分)。在整个财政体系中,省级财政尚且如此差强人意,复杂多舛的地方财政自然也不会山清水明。二是公开得过细过明白,后患让人头疼。眼前的例子就是广州天桥事件。年初,广州表示近期拟新建的20座人行天桥,平均预算投资接近1200万元。数据被曝光后,民意沸反,结果相关部门改称拟建天桥平均投资为500余万元,至此,投资缩水过半。公开即意味着压缩自由裁量权,事关庞大的直接利益,主动公开无疑壮士断腕,谁来的底气与勇气?三是公开或者不公开、假装公开,实际上并无多大的差别,大不了群众骂两声,又不如政绩考核伤筋动骨。

    眼下而言,反腐是个摆得上桌面讨论的热词。制度反腐还是理念反腐,技术反腐还是体制反腐,都是可以商榷的命题。但就细节而言,腐在哪里、顺着摸瓜的藤条在哪里,地方财政乱象给公共监督或顶层设计提供了扎实的样本。或者说,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正如此前温总理所言,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波澜壮阔的财政改革,不妨就从惊心动魄的细节入手。

保存时间:2012/6/14
原标题:新华网评:地方财政能见度也是一张反腐试纸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2-06/13/c_112202622.htm


作者: qinl    时间: 2012-6-14 10:44
市委书记学历和该市的透明度高度相关!
作者: 德州扒鸡杀人狂    时间: 2012-6-14 11:01
吃喝玩乐经费公开不了
作者: 王毅青    时间: 2012-6-15 09:52
福利好的不得了,公开在那一栏里??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5 11:32
新华网评:财政如何增强透明度

     新华网 20120614 08:43:05 来源: 新华网

    冯海宁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发布。报告称,国内81个市级政府,达到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如果按照“60分及格的标准,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及格仅7个,及格率为8.6%。在财政公开信息中,政府更愿公开预算而非决算,对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612日《中国经济周刊》)

    从这份报告来看,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呈现预算透明,决算隐秘,预算外不公布这一特点。何以出现这一现象?笔者以为,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长期习惯于花钱不受监督。要纠正这种错误习惯,一方面靠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财政预决算如何公开,透明的标准是什么,不透明该怎么办,无疑需要《预算法》做出更明确的规定。

    另一方面靠强有力的执行力。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然,无论是问责责任人,还是督促财政预决算公开,前提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即对于各级政府财政透明度,不仅要由清华大学这样的研究机构进行专业评价,还应该让纳税人进行社会评价。同时,根据财政透明度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惩罚措施。

    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结论未必最全面准确,但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待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针对财政透明度不及格的市级政府有所作为,更期待相关城市的人大代表及时行使质询权。总之,既不能让关乎公共利益的这一研究成果白白浪费,更不能让纳税人的知情权、监督权沦为纸上权利。

    保存时间:2012/6/14
    原标题:新华网评:财政如何增强透明度 - 新华评论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2-06/14/c_112209215.htm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8 10:00
地方政府为何总热衷于捂袋子?

马桂路 [原创] 2012/6/15 11:29:4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地方政府为何总热衷于捂袋子?

近日,清华大学《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发布。报告称,国内81个市政府,达到财政透明平均水平的仅43%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及格仅7个,及格率为8.6%。在财政公开信息中,政府更愿公开预算而非决算,对预算外花销,81个市政府无一公开。(据612日,《中国新闻周刊》)

政务公开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早前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部委都实行政务网上公开,效果不甚理想。甚至还出现了清华一女生状告三部委的事件,但该事件后来如何也是不甚了了。政务公开真的难吗?照现在实施的进度来说,还真的是难。

今年股市里有一个真实的笑谈326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第二天,白酒板块全线重挫。中国的高档酒被谁喝掉?答案已经揭晓。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这些政府办了什么事、花了多少钱的账目要不要公开?答案自然是。但再问一句,为什么这些该公开的事情现在都公开不了呢?答案是,这是秘密

秘密之说一直是政府部门拿来搪塞大众的借口,似乎让公众知道了太多政府的事情,政府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证似的。这着实是站不住脚的,在一个民主国家,政府接受民众的问询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英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议会还要一再消减王室的费用,只因拿着纳税人的钱做事,纳税人看的紧,稍不留神就得受到抗议和质疑,后果就是下台。这当然是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英美之所以不敢乱花钱,不敢不公开账目,不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事务就不是秘密,不重要,而是因为账目公开不公开的权利不在他们手上,而在公众手上;一个项目,一个重大工程能否上马的决定权也不在政府手上,而在纳税人手里。这个道理太简单了,纳税人花了钱请了一些管家替自己打理事务,这并不代表这个管家对所有事务就有了决定权。他只有管理权,管理不好,就得面临被辞退的危险。也正因为如此,西方国家才如此重视选民手中的那张选票,才不敢得罪纳税人,因为他们的决定和自己的政治生命紧密相连。

在我们国家,官员们的政治生命并不是和公众的选票挂钩,而是和上级挂钩。所以,官员们担心的并不是自己受不受百姓们喜欢,而是自己受不受领导们喜欢;他们考虑的不是自己任内能为百姓们做多少事,而是能让上级看到自己做了多少事。如此,政务也不需要公开了,因为本来这就和百姓们没有关系,就算百姓们强行要看,那官员们也可以肆无忌惮的拒绝,一句凭什么给你看就能把人拒之门外却不用付任何责任。

地市级政府为什么喜欢公开预算?因为有了预算才能光明正大的花钱,才能光明正大的收钱。为什么不愿公开决算?因为决算意味着公开账目,意味着要就受质疑。81个城市财政透明度及格仅7个,及格率为8.6%,这么样的一组数据让人心痛更让人无奈,但之后我们更应该考虑,在一个透明度仅为8.6%的行政环境里,官员们要有怎样的操守才能不导致腐败?

保存时间:2012/6/16
原标题:[原创]地方政府为何总热衷于捂袋子? 【猫眼看人】-凯迪社区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f=w&ctid=73163&boardid=1&id=8388088&page=1&1=1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9 16:48
做好准备,打好“财政透明”这一仗

     人民网  2012年06月17日00:26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和清华大学有关研究机构分别发布我国省级和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报告,全国31个省级政府无一及格,81个市级政府仅有7个及格,这个结果让老百姓纠结的不轻。(6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已经实施了4年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财政预算、决算报告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主动公开的重点信息,但是,报告显示,无论是省级政府还是市级政府,政府更愿意主动公开预算信息,而不是决算信息;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相关情况,31个省级政府和81个市级政府无一主动公开,情况更是糟糕的很。

  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看来,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一是一些花费确实不合法合规,不公开难以向上级交代,公开了会受到公众质疑,只好用最笼统、最简单的方式公开,打马虎眼的居多;二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只是行政法规,法律位阶低,目前也没有针对不公开预算的问责措施,几乎是假公开的翻牌;三呢,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决算信息对于公众来说还是秘密,公众的公民意识还有待于大大培养。

  实际上,就政府预算来说,虽然有《预算法》这柄利剑,但是近10年来,从国家审计署开始披露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看,其中最集中最严重的问题,是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资金挪用,预算方案是一回事、如何花钱是另一回事,预算方案的严肃性无从谈起。有学者指出,《预算法》在“法律责任”一章仅列举了3项,最重的只是行政处罚,没有经济赔偿和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如此的软弱无力,怎会使公众看到负责详细的公开信息呢?财政透明又从何谈起呢?

  一面是财政不透明,一面却是财政支出猫腻甚多。比如三公消费,始终居高不下,名烟名酒,公款消费是主力军;豪华酒店、名胜古迹,总能见到公务人员鱼贯而入;就连政府办公大楼,也是富丽堂皇,跟简陋的居民区和脏乱的城中村,对比鲜明。这个世界没有真空,平民百姓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要知道,盖楼的农民工,心里清楚;在饭店服务的服务员心里也清楚;旅游公司的导游们心里同样清楚,一个个游山玩水的团队自费者到底有几何。再高档的消费,都离不开底层“下人”为他们“倒屎倒尿”。当看到自己作为纳税人,缴纳的税款被如此糟践如此浪费甚至如此打了水漂眼都不眨一下,会有怎样的感同身受呢?想必是答案不言自明。

  温总理说过:“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字字千钧。如今,政治文明建设正如火如荼在进行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财政史在惊心动魄之中,也会走向“财政透明”的坦途。只不过,这个过程,同样惊心动魄,因为,有个既得利益者阶层,他们不愿意透明。虽然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有了既得利益,想让他们革自己的命,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准备,使出坚忍不拔的毅力,打好“财政透明”这一仗,毕竟,两所大学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实在太令人不容乐观了。

(来源:红网)


保存时间:2012/6/17
原标题:做好准备,打好“财政透明”这一仗--观点--人民网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9301/18205956.html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19 16:49
  预算公开:政府、媒体、公众都在学习

     新华网 2012年06月16日 09:33:38 来源: 新京报

  在2010年之前,财政预算一直是国家秘密;经过3次公开,预算已变成谁都能说上几句的社会热点。而记者面对公开的预算,怎么做预算报道是一个挑战,谁能够真正面对这个挑战,谁就能跑得更快。

  “三公经费”藏在哪里

  浅尝辄止的内容,和公众监督政府的目标很遥远,也达不到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

  2009年,广州114个市级预算部门公开了部门预算,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这是第一次看到部门预算到底长啥样。

  不过奇怪的是,同样是部门预算,广州可以公开,上海就以国家秘密为由不予公开,依据则是若干年前国家有关部门曾出台过一个经济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其中将预算列入国家秘密。更奇怪的是,这个规定本身也是保密的。

  至于广州和上海到底谁做得对,一直没有定论。

  2010年3月,这种有分歧的做法终于改变了。75个中央部门陆续公布了部门预算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我第一次了解到财政部这一年花了多少钱;第一次知道了财政部会有“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第一次知道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这样的专业术语。

  问题是这些“天书”一样的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关注的“三公经费”藏在哪里?看来看去,依然一头雾水。

  完全看不懂!这样的结论让自己觉得很沮丧。自己都看不懂,怎么写报道?只好给财政部门的人打电话,给专家学者打电话,还多次跑到财政局一副局长办公室,让他一个一个给我解释,这些听起来跟生活明显脱节的专业术语,后面到底隐含了哪些信息。

  不过我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这些按功能分类的专业术语,只是财政预算中非常粗线条的一个大口径。从这些信息中要了解到我们关注的公务员工资、公车花了多少钱是根本不可能的。

  结果这次做报道,只能看看各个部门这一年花钱的总额高低,看看在住房支出上谁多谁少。

  这样浅尝辄止的内容,和公众监督政府的目标很遥远,也达不到媒体报道的基本要求。

  民众满意的预算信息公开该是什么样

  我们想如果对所有信息分析梳理,同类合并,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种满头雾水的状况在2011年开始改变,对记者真正的挑战也来了。

  2011年3月起,北京陆续公开了57个部门的预算信息,北京市人社局、卫生局等部门的预算公开细化到项目一级,意味着公众可以看到某个机关的各种会议开销、人员开支、公车购置费用等开销。

  我们想,能否对所有部门的预算进行梳理?问题来了,梳理首先得知道这57个部门都是谁,北京市一共有近200个预算单位,如果没有权威部门提供57个部门的名单,很容易出错。

  我只好找财政局的人要,但对方不愿意给,我一天一个电话“骚扰”,他们就给我了。名单上有一些看起来很陌生的部门,公众根本不知道还要财政养着的,比如北京儿艺。

  这只是最基本的工作。信息公开得详细,意味着记者要从浩瀚的数字中,寻找公众关注的、离大家比较近的一些信息。市教委、人社局等很多部门公布的信息都上千项,绝大多数看起来好像跟公众无关。大量的工作都在大海捞针似的寻找有效信息。

  这个工作没有一点投机取巧的可能,还要绝对准确,一个部门看下来就头晕眼花。不过这个工作的结果让人兴奋,我们看到一些之前不可能了解到的信息:市工商局本级行政执法服装51万元;市人社局机关车辆更新127万元等。

  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怎么系统化、清晰化呢?

  57个部门预算全部公开了,我们想如果对所有信息分析梳理,同类合并,是否可以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在全部预算公开的当日,后方编辑开始对57个部门信息系统梳理,将公众关注的公车、会议费等单列。结果表明,57个部门中有22个部门预算显示,今年安排公车购置更新预算资金4000多万元;24个部门预算显示安排各类会议和考察预算资金5800多万元。

  这样的信息虽然依然是残缺的,但至少可以让枯燥的数据跟公众关注热点有明显的契合点。

  专家依然认为公布的信息存在缺陷,真正让公众满意的预算信息公开应该是什么样?我们采访了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鉴林,让他介绍香港预算公开是如何做的,让读者对预算公开的看法更全面。

  “预算总额最高”就是新闻吗

  遗憾的是,一面是预算公开细节缺失,一面是媒体报道的不专业,时常扭曲了预算中的信息。

  在预算信息逐步细化的过程中,国内媒体对于预算公开的报道都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在一个多年来预算是国家秘密的现实下,别说记者,即使是财政学的教授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预算是什么样。突然公开了预算,对于一张白纸的记者们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面对,就要步步落后,如果面对困难,就会越跑越快。

  不过这种半遮半掩的公开,不仅在消耗公众对预算关注的热情,也给预算公开工作本身带来了困扰。

  正如专家所言,预算信息公开的不透明、不全面、不细致,让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落入“眼球效应”的境地。

  比如今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很多媒体的标题突出了教育部预算最高达1800多亿。这会给人一个概念,就是教育部的钱好花。事实上,教育部的预算支出,涵盖了教育部本身和全国很多所高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单位多,总预算自然高,而预算更关键的是支出是否适度和合理,这和总预算并无直接关系,但信息不充分,大家只能关注这些。

  再比如“三公经费”,不少媒体报道时都会比较总数哪家最高,哪家最低。但在没有公布单位人员数量、公务情况等信息的基础上,这样的绝对数的比较,很难客观公允。比如一个300人的单位“三公经费”花了1000万,跟一个3000人的单位花了1000万,反映的问题完全是不一样的。

  遗憾的是,一面是预算公开细节缺失,一面是媒体报道的不专业,时常扭曲了预算中的信息。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预算公开只是公共财政中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中国未来走向全面的预算公开、预算民主、预算在人大会议的博弈、预算的绩效等等更加深入和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路,对于一个从事预算报道的记者来说,这条路同样艰辛和漫长。(蒋彦鑫)

    保存时间:2012/6/17
    原标题:预算公开:政府、媒体、公众都在学习 - 新华评论 -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2-06/16/c_112228951.htm
作者: qinl    时间: 2012-6-19 17:03
财政“三公”之路,可谓路途漫漫!
作者: gzztitc    时间: 2012-6-24 09:42
新闻频道 > 评论频道

政府财政公开外的巨额金库

网易 2012-06-23 00:35:41

尽管小金库已被取缔,但是在政府财政预算公开中,那些由征收主体自由支配、自行管理的非税收入仍旧以其他基金的隐蔽性是继续存在。

作者:林江

据报道,随着政府财政预算的公开,一些部门巨额的其他资金引起公众关注,这些制度外和预算外收入,因其来源和支出的信息不透明,更引来舆论的质疑。

制度外收入是指既不纳入预算内又不纳入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由征收主体自由支配、自行管理,法律约束非常有限。当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严重时,制度外收入成了部门小金库的重要资金来源。随着小金库被取缔,制度外收入和支出并没有实质的减少,而只是以隐蔽的形式继续存在。

名义上说,预算外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弥补经费不足,依据相关法规收取或提取,纳入财政预算外专库管理的财政性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法律赋予的收费权力和正当性,而后者则不一定有。人们常说的政府预算公开,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并没有涉及任何预算外甚至制度外的收入或支出问题。这些在《预算法》当中是笼而统之归到专项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其他支出上去了,如此一来,公众所看到的财政预算数字,就完全没有制度外和预算外的收支情况了。

此外,还有政府性基金项目,把地方政府最大一笔预算外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都纳入其中了。众所周知,土地出让金的规模和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房价水平,但公众完全无法从财政预算公开的数字中看出这些收入是在何种程度上影响购房成本。因此,从民生财政、阳光财政的角度出发,公众除了关心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外,还会关心预算外和制度外的收支情况,以全面评估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与民生福祉的关系。而政府部门将制度外、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公开当中似乎是势在必行的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公开?是一步到位还是分步到位?讨论此问题的本意在于,政府部门是否掌握了预算外和制度外的收支情况。如果不掌握全面情况,似乎可采取分步到位的做法。但个人认为,此种说法并不一定成立,因为任何收支都应该在政府各个需要花钱部门的掌控之中,关键在于这些部门想不想公开以及公开的程度。例如,国务院三年前就提出政府部门须公布三公支出,有三年的时间做准备,以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没理由连三公支出的细节数据都收集不到的。如果这些部门不想公开三公支出、预算外甚至制度外的收支情况,再过三年也有可能原地踏步。

另外,在预算外和制度外收支公开中,职能部门和其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是什么关系?如果一个部门的财政拨款为8000万元,而其下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为2亿元,该部门在预算公开上就会如此做账:收入2.8亿元,其中财政拨款8000万元,单位收入2亿元;公务支出2.8亿元。如此公开还不如不公开,因为一来公众根本得不到预算公开的有价值信息;二来该部门会辩称并不是本部门通过其他渠道收入2亿元,而是其下属的行政事业单位依法收入2亿元,并且已上报财政部门。可是对于这2亿元,财政部门有支配权吗?在现行财政体制下,这2亿元依然是归口该部门使用的,该部门可以因为这笔预算外甚至制度外收入已经知会了财政部门而对其使用情况是否合理而不闻不问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换言之,该部门无法对这笔预算外、制度外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作公开说明免责。


保存时间:2012/6/23
原标题:政府财政公开外的巨额金库_网易新闻中心
http://view.163.com/12/0623/00/84L55GPU00012Q9L.html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chinabidd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