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ebnew

标题: A公司投标文件封面名称错写为B公司,能认定AB两公司是串通投标吗? [打印本页]

作者: only1u    时间: 2018-1-18 20:46
标题: A公司投标文件封面名称错写为B公司,能认定AB两公司是串通投标吗?
某地一公开招标项目,评标专家对投标文件进行符合性评审时,发现B公司的投标文件封面有问题,其投标文件封面的公司名称打印成了A公司(也是此次投标的并进入评审环节的供应商之一),仅公章加盖的是B公司的。按照《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87号,以下简称“87号令”)第六十三条规定,投标文件未按招标文件要求签署、盖章的,其投标无效,因此评标委员会否决B公司投标文件并判为无效投标,这是没有无争议的。

但对于A公司的投标文件该怎么处理?从B公司投标文件封面的公司名称写成了A公司的这一事实,可以推断出两家公司是存在某种关系的,那么该怎么处理?对此,评标委员会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两家公司涉嫌串标,属于“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的情形,应否决其投标;一种是认为不属于87号令第37条规定的六种法定串标情形之一,不应否决。

最终经商讨,从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初衷出发,执行了第一种意见,并将结果由招标人反馈给有关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在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时,A、B两公司虽不承认串通投标,但并没有强烈坚决的“维权”的表现,A公司认为自己无过错被否决投标,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B公司的解释也是称打印封面名称时,脑子里只想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A公司,结果不小心就把名字打错了,这样的解释看似牵强,却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那么接下来,财政部门该怎样认定并处理这起涉嫌串通投标的事项?
问题引出
1.本案例中A、B两公司投标文件封面出现的名称错写情形,是法定串标情形吗?
2.财政部门该如何处理这起事件?
专家点评
串通投标认定应严格按照87号令第37条的六种情形对号入座。
本案例中,评标委员会认定A、B公司串通投标的依据是87号令第37条第五项——“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相互混装”。相信不少业内人士也是持这样的观点。但是,仅仅因投标文件封面的名称错误就认定为相互混装,是不是有些不妥呢?是不是不符合法律法规有关认定串通投标的规定呢?

87号令第37条,关于视为投标人串通投标的具体情形规定,基本全盘吸纳了《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40条的相关规定,只是明确了六种情形,除此之外并没有设定兜底的条款。从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务院法规,还是部门规章,都没有给评标委员会或者有关财政部门灵活认定串通投标的裁量权。并且按照《政府采购法》第77条规定,如果供应商之间被判定为串通投标行为,最轻也要处以采购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并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在一至三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可见处罚还是相当重的,所以实践中财政部门在认定和处理串通投标案件时是慎之又慎的,除非完全吻合串通投标的法定情形,否则一般不会轻易作出认定。
A、B两公司反应“异常低调”,围标串标可能性极高。
回到本案中,就A、B两公司之间出现投标文件封面名称交叉错误的情形,分析两家公司的关系,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A、B两公司确实私下串通投际,只是由于失误而出现了低级错误;另一种是A、B两公司并无任何关系,B公司是A公司竞争对手找来的帮手,故意打印错公司名称,将A公司“拉下水”,以此影响A公司的正常投标活动。

如果实际情况是后者,即B公司找来帮手故意陷害A公司,那A公司无疑就是受害者。当然,经过多方分析,笔者认为本案中A、B两公司的真实关系属于串通投标的可能性较大,因为A、B公司被否决投标后,并没有过于激烈的正常反应,说明两家公司还是存在心虚心理的,否则按照常理,A公司应该在评标现场就坚决维权,甚至大闹评标现场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因不完全符合法定情形,财政部门未作串标行为认定,仅取消两公司投标资格。
最后,财政部门对本案例的处理结果,经过调查取证和组织质证,再加上多方考虑,对A、B公司还是维持了评标委员会作出的取消两家投标资格的处理决定,但并没有认定为串通投标的行为并作相应处罚。

笔者认为,财政部门之所以对于这起事件做出如此处理,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认为本案例中出现的B公司投标文件名称错写为A公司的情形,不完全符合87号令第37条有关串通投标的法定情形。如果本案出现的情形是B公司投标文件的名称没有错,而公章盖的是A公司,那么这种情形下,如果排除伪造公章的行为,就可以毫无疑问地认定两公司是串通投标。但本案例的实际情况是B公司投标文件上的公司名称错了,公章没错,所以虽然B公司的解释苍白牵强,但于情于理有存在的可能性。所以,对于本案例的处理,财政部门没有认定为两公司为串通投标行为。

二是,如果一味不区分考虑B公司失误写错名称的可能性,只发现类似的情形就认定为双方是串通投标,这就会给投标人提供一个“可行性”的技术手段,即只需牺牲找来的帮手,故意在投标文件封面上打错名称,如此就能搞掉主要的竞争对手。如果这种行为在投标活动中引发竞相“学习”,势必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后果。
实践中遇到此类疑似情形,遵循“疑罪从无”,仅取消投标资格较为妥当。
应当说本案例属于极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财政部门由于考虑到认定为串标行为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完全符合法定串标情形,串标行为认定泛化),没有进行相应的处罚,这看似纵容了违法行为,但对于A、B两公司来说,被评标委员会当场否决投标,已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今后实践中再出现类似本案例的情形,处理时不能严格按照87号令第37条规定的串通投标情形对号入座,还是应当遵循“疑罪从无”的原则,不宜判定为串通投标,直接否决两家公司的投标文件、取消投标资格即可。但是要注意,对于如果评标委员会当场否决两家公司的投标资格,当“无过错”方坚持不同意时,这就需要进一步区分其到底是受害者还是串标者,这时还是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处理。


作者: only1u    时间: 2018-1-18 20:50
我认为,不做串标处理是对的,取消投标资格不合理。

前面既然说了有栽赃的可能。那么为什么还都取消呢?

如果一味不区分考虑B公司失误写错名称的可能性,只发现类似的情形就认定为双方是串通投标,这就会给投标人提供一个“可行性”的技术手段,即只需牺牲找来的帮手,故意在投标文件封面上打错名称,如此就能搞掉主要的竞争对手。如果这种行为在投标活动中引发竞相“学习”,势必带来不可预估的负面后果。

A、B两公司虽不承认串通投标,但并没有强烈坚决的“维权”的表现,A公司认为自己无过错被否决投标,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仅仅凭a公司没有强烈维权的推断认为有罪,这个逻辑也是醉了。上面的表态不够吗?还要怎么强烈?
作者: bob1511    时间: 2018-1-19 14:13
only1u 发表于 2018-1-18 20:50
我认为,不做串标处理是对的,取消投标资格不合理。

前面既然说了有栽赃的可能。那么为什么还都取消呢? ...

取消投标资格应该是较好的选择了。A公司可以起诉B公司。
作者: psylily    时间: 2018-1-19 14:40
我也碰到这样类似的事情,A公司投标文件里的有个内容填的是B公司的,但B公司的投标文件里的内容都是对的,个人觉得这不能推测为串标,只能说明A公司投标无效,因为他们的文件内容并无相互混装,推测为串标证据不充分啊!
作者: bob1511    时间: 2018-1-19 14:54
psylily 发表于 2018-1-19 14:40
我也碰到这样类似的事情,A公司投标文件里的有个内容填的是B公司的,但B公司的投标文件里的内容都是对的,个 ...

也应考虑到A公司为何知道B公司会参加开标呢?
作者: bidboy    时间: 2018-1-19 23:24
我觉得仅封面的一个名称错误就认定B公司投标无效也不是很妥,认定A,B公司串标更没依据了。
作者: psylily    时间: 2018-1-22 11:20
bob1511 发表于 2018-1-19 14:54
也应考虑到A公司为何知道B公司会参加开标呢?

这个也可能有巧合的成份在不是吗
作者: 哟切客闹    时间: 2018-1-22 11:26
这不算相互混装吧
作者: only1u    时间: 2018-1-22 12:25
本帖最后由 only1u 于 2018-4-10 16:45 编辑
哟切客闹 发表于 2018-1-22 11:26
这不算相互混装吧

肯定不算啊,没有相互.
所以,相互很重要,说明两方都有故意。现在只有一方故意就全否决,不合理。

作者: only1u    时间: 2018-1-22 12:31
bidboy 发表于 2018-1-19 23:24
我觉得仅封面的一个名称错误就认定B公司投标无效也不是很妥,认定A,B公司串标更没依据了。

否b还基本没问题,否a就过分了。
作者: bob1511    时间: 2018-1-22 13:56
psylily 发表于 2018-1-22 11:20
这个也可能有巧合的成份在不是吗

是的,您说的对,要想否决还是要从投标文件入手,单纯因为自己公司名字被他人写到标书里而否决,确实不妥当。
作者: 哟切客闹    时间: 2018-1-22 14:07
only1u 发表于 2018-1-22 12:25
肯定不算啊,没有相互.
所以,相互很重要,说明两方都有故意。现在只有一方故意就全否决,不合理。

是否故意不是重点,标法实施条例和87号令均将此作为视为串标的情形,出现相互混装情形(即使无意,如很小的概率,参加同一项目的两家供应商在同一家打印社打印装订,结果装混)即应作串标处理。
但这个案例显然。。。
作者: crazyfortl    时间: 2018-1-23 15:46
87号令 37条 (三)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或者联系人员为同一人。
这难道不容易陷害竞争对手吗?因为企业的人员信息都在四库一平台上查得到,就把对方企业里面的项目负责人人员名单全搬上去作为项目班子,哈哈
作者: only1u    时间: 2018-1-23 15:52
crazyfortl 发表于 2018-1-23 15:46
87号令 37条 (三)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或者联系人员为同一人。
这难道不容易陷害竞争对 ...

好办法没毛病
作者: bob1511    时间: 2018-1-23 16:29
crazyfortl 发表于 2018-1-23 15:46
87号令 37条 (三)不同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载明的项目管理成员或者联系人员为同一人。
这难道不容易陷害竞争对 ...

身份证号也能写对?
作者: crazyfortl    时间: 2018-1-23 16:42
bob1511 发表于 2018-1-23 16:29
身份证号也能写对?

身份证如果是必填的那就没有办法了




欢迎光临 bbs.ebnew (http://bbs.chinabidding.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